ie工作的基础知识(第11篇传统IE)

“打造与人友好的产品、与人友好的工序、与人友好的工作环境,在探究各种方法时,给从事这些工作的人们带来幸福和满足,才是【IE】的使命”---行知精选

最近我在招募几名精益工程师,要求是 IE 专业,具备工厂精益推行背景,工作3-5年工作经验人员。在面试过程中,发现面试的人员,很多都对基础 IE 知识不了解与基础工具掌握不精了。

比如:ECRS、MOD法、动素分析、CAD画图等。

给的理由都是:目前都使用软件来协助做动作分析,布局与改善的。他们并不需要到现场测量工时,也不需要跟着产品,工艺路线来做产品的动线分析;只要录段视频,然后就能把SOP,以及布局画出来了,而且这些人大多数来自大型台企或外资企业。

ie工作的基础知识(第11篇传统IE)(1)

我感慨现在科技的能力同时,也对现在学院派/传统的 IE 受到的挑战感到担忧;我并不是担忧科学能替代人的先进能力,而担优的是传统 IE“现场力”的缺失。

什么是“现场力”?

“从我多年的精益经验来理解的现场力”是指:能够结合将理论知识/工具/基准,在现场实际的业务实践运用,融入企业的生产工艺条件、品质条件、企业文化,最终形成自己的一套解决问题的系统(TPS---XPS)。

需要通过在现场的人,用“五感”(视、听、触、嗅、味)来做现况把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防止再发的。

ie工作的基础知识(第11篇传统IE)(2)

那我们再来看看,IE的角色,IE的角色是什么?面试过很多的人,大多数的问答无非是以下几种:

1、IE是老板的助手,发现浪费的眼睛;

2、减员增效;

3、从发掘浪费,运用最经济的方式来杜绝浪费。

日本工业工程师协会,对IE的定义是这样的:IE是这样一种活动,它以科学的方法,有效的利用人、财、物、信息、时间等经营资源,优质廉价并及时提供市场所需要的商品与服务,同时探究各种方法,给从事这些工作的人们带来幸福和满足。

所以,从字面上看,大家能够充分的理解红字前面的一段话,就是用科学的方法,最小经济原则的方式来进行改善,保证客户的满意度。但是,大家往往忽略了最重要的后一句话,如何探究各种方法,来给从事工作的人们(包含所有人),带来幸福与满足感呢?

作为IE的角色,从目标上看,衡量你是否是一名好的IE,确实要看你:为企业减了多少人、节约了多少场地,节约了多少工时、最经济的成本卖了多少产品。这些只回答了前面对IE定义的红色字体前的那段话。我认为这些是从成本上来看的,并不是作为IE(工业工程)的目的,这仅仅是结果

我理解的目的,应该是红色字体的那句话:研究各种方法,能够给人带来幸福感与满足,这句话我个人是非常认同的

从这个目的来讲,不管你用多么智能的分析工具,来帮助你分析,但你永远无法替代人在现场的“感觉”,因为这些辅助的分析工具,无法观察人的面部表情,无法照顾人“难受”,也无法与人交流来获得操作者对改善的建议。

如果智能工具无法做到这些,我们何谈来探究给人们带来“幸福和满足”的方法呢?不管如何,我认为至少在目前阶段,我认为智能工具是无法替代我们的现场传统“IE”人的。

ie工作的基础知识(第11篇传统IE)(3)

同时,我在面试的时候,还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问到为什么要运用 IE 手法来实施减员增效的改善时,却告诉我是因为公司员工的流失率非常的高,所以运用智能自动化,运用 IE 手法来改善减少用工。

这很显然是一个严重的逻辑错误,员工流失率高,和减少增效有关系吗?回答是肯定没有关系,这就是明显搞错了 IE 的角色,如果我们能够通过 IE 的改善手法,来打造与人友好的产品、与人友好的工序、与人友好的工作环境,你认为员工还会轻易流失吗?

这样才能给从事这些工作的人们带来幸福和满足,员工才有可能很好的留在你的企业安心的工作,这样洽洽回答了上面讲到的“IE”的角色。

写 在 最 后

今天为什么花长篇幅讲【现场力】与【IE的角色】做为开篇呢?

因为接下来会花4篇来讲《作业改善的实施》,只有先讲清楚改善的目的,再来讲改善的工具,我们在具体运用与实施时才能够充分的理解。

搞清楚实施工作改善的目的,如何打造与人友好的工作条件?达成目的仍然离不开工具,那接下来我会用四篇的时间来讲《作业改善的实施》内容:

第一篇:作业的内容

第二篇:改善主作业

第三篇:宽放的改善

第四篇:发前自动化

以上还请大家关注,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改善认知识,提升你的“现场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