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中的教育理论(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应该承认偏差)

放牛班的春天中的教育理论(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应该承认偏差)(1)

名场面

不要误会,这部豆瓣评分高达9.3的电影并不是一部卖弄悲情或者刻意搞笑的泛泛之作。如果你看过,欢迎在评论区探讨;如果没有,作为一个家长,非常建议你静下心来,从头到尾观看一遍。

放牛班的春天中的教育理论(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应该承认偏差)(2)

宣传照

内容简介:该片讲述的是一位怀才不遇的音乐老师马修来到一所名为“池塘之底”的辅育院,面对一群或是双亲死于战乱、或是父母无暇照顾、或是被人遗弃亦或是因为行为偏差被其他学校拒之门外的问题儿童,马修用他善良的心以及擅长的音乐改变了孩子以及他自己的命运的故事。

我已经记不清是第几次看这部影片了,但每次看完都会有新的领悟,大概是因为每次观看的年龄阶段不同吧。尤其是现在作为家长之后,再次看完后总结了以下三个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方面。

一:学校教育理念(即行为主义教育和人本主义教育)也可能存在冲突。

影片中,马修老师和校长哈森代表着两个完全相反的教育理念。校长哈森作为一个“铁的纪律”的拥护者,对于孩子们的不良行为,轻则谩骂、关禁闭,重则各种体罚,这典型的刻板冷酷的惩罚式教育就是行为主义教育。很明显,简单刻板的行为训练对于正处于叛逆期的孩子作用微乎其微,甚至可以说是适得其反。

残暴的压制手段虽然可以立竿见影的制止不良行为,更大的问题是造就了孩子们的两面性:在校长面前压抑自己的想法、行为,背着校长之后,接踵而来的是更为愈演愈烈的行为偏差。

马修老师则是以人为本,他尊重每一位学生,不惜为保护他们站在校长的对立面。在教育上也都采取的是一些温和诙谐、循循善诱的方式,在孩子们出现不良行为时,马修老师会帮助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且引导他们主动解决问题、承担错误,

这也是教育的核心:让孩子始终更感受到自己是被人尊重的。皮鞭教育这不仅仅会降低孩子的尊严,也会损毁孩子的心灵,严重的时候甚至会使他们产生畏缩、怯懦、仇视他人和虚伪的性格缺陷。

二:外界对学生的评价是他们自我认知的开始。

影片中,在马修的人本主义教育方式下,成就了一个天才音乐少年——皮埃尔·莫昂克,但也有一个油盐不进、冥顽不灵的少年——孟丹。

放牛班的春天中的教育理论(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应该承认偏差)(3)

皮埃尔·莫昂克 (好帅)

莫昂克成长于单亲家庭的原因造就了他孤僻的性格,尽管也存在某些不良行为,但这也无法掩盖他在音乐上的天赋,所以当他被马修发现后,在马修的带领和引导下找到了自身的价值,成为 大家认可的音乐天才。

而孟丹,他来到“池塘之底”的第一天,送他来的老师就对哈森校长说:这是一个天生孤僻、心理变态、喜欢撒谎的孩子,他有高度依赖、破坏、暴力的倾向。并且智商处于危险边缘。而我们送他离开感化院到这里的原因就是研究他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从一开始,他就被外界贴上了各种各样的负面标签,以至于后来学校丢了一大笔钱。校长二话不说就认定是孟丹所为,并将他痛揍一番后送进了监狱。

一个被人称作天才,一个被人称作变态。这种外在的评价最后变成了自我实现的预言——一个走上了人生巅峰,一个沦为了阶下囚。这也印证了那句话:当你能够决定成为什么样的 人的时候,你就可以成为你想象中的样子。但当别人的评价影响了你对自我的认知和期待时,这种评价将会影响甚至改变你的行为。

三:注重孩子成绩的同时更应该时刻关注孩子人格的养成。

在影片中,“池塘之底”问题儿童,全是父母在二战中牺牲或者被父母遗弃、放逐的孩子。家庭教育在他们的童年中缺失,因此,学校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很明显“池塘之底”的教育条件是很难让他们有机会形成自己独立人格的。但马修却进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这群孩子完善自己的人格,让他们能够找到自身的价值所在。

这也充分说明:一个好的老师不仅仅表现于提高学生的成绩,还要能够引导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并帮助他们寻找到自身的价值。

而这个过程中,家庭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家长要和老师一起努力,在日常的生活中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和自由,在评价孩子的行为时,不要揪着孩子的缺点不放,要多多去发现孩子的优点,并给予肯定,尽量避免过多的批评。

————————————————————END——————————————————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