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援疆40周年 99岁战地记者卢陆念

澎湃新闻记者 张成杰 发自四川眉山

每天早上7点刚过,在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粼江风景小区里,卢陆念老人自然醒来。侄儿媳蔡国芳会依据他的饮食喜好,给他做上一碗热腾腾的早餐,可口的抄手或者汤圆。一家人一边吃早餐一边收看《早间新闻》。新闻结束,在侄儿媳和侄孙的陪伴下,卢陆念会到小区周边的彭溪河公园内散步。

上午10点半回家,一般由侄孙胡水清夫妇负责做午饭,中午12点卢陆念准时收看《午间新闻》,然后午休。

下午3点半,胡水清开着他的代步车继续带卢陆念去公园及其周边溜达。

下午5点左右回家做饭。晚上7点整,卢陆念准时收看《新闻联播》,直到晚上9点休息。

这样周而复始的生活从2017年持续至今。

而在2017年以前,94岁的卢陆念仍可坚持每天早上5点半起来晨跑,仍作为彭山县光彩事业促进会慈善分会的会长在忙碌。“晨跑和看新闻是好几十年的习惯,尤其跑步,我前几年连跑带走三公里都没问题。”说到自己的身体素质,卢陆念眼前一亮,“都是上战场,后来又去新疆锻炼出来的,我以前身体真的好得很,但后来一下子就跑不动了……”

今年99岁的卢陆念思维清晰,操着一口地道的四川话,喜欢说话,但由于年纪已大,听到问题后需要想一会儿再说,当自己实在记不得时又会着急而遗憾地说,“哎,我又想不起来了。”

广州援疆40周年 99岁战地记者卢陆念(1)

卢陆念接受记者采访 本文图片除标注外,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张成杰 摄

担心老人说话太多会累,侄儿媳蔡国芳让他先进屋休息。在我们聊天时,卢陆念又拄着拐杖走出来,表示想要旁听,蔡国芳一边扶他坐下,一边笑着说,“他一直就喜欢热闹,但能休息我们就会让他尽量休息,毕竟年纪大了由不得他。”

卢陆念出生于1922年,今年99岁,从战火纷飞的重庆到华北大学,从见证开国大典到亲历抗美援朝战争,从朝鲜战场到新疆中苏石油公司,再到退休后的彭山县光彩事业促进会慈善分会,近百年时光,卢陆念的身份也随着工作岗位的变动而变,但他还是从前那个热血“少年”,初心从未有改变。

“千万不要忘了历史,忘了我们怎么过上好日子的。”采访中,这是卢陆念对记者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恰同学少年

卢陆念出生于彭山县城的北外街,父母早逝,从小靠着亲戚的接济生活和读书,这也成为他日后做慈善最大的动因之一。1942年,卢陆念顺利考入重庆大学学习工程方面专业。

广州援疆40周年 99岁战地记者卢陆念(2)

卢陆念旧照 眉山市彭山区组织部 供图

大学期间,虽然就读工科,但卢陆念对文字的热爱和天赋逐渐凸显,凭借着出色的文字功底,及其对新闻报道的浓厚兴趣,他采写了一系列抗日战争的战时报道,包括歌颂英雄的战士和人民,批判日本侵略等,并主动投递到《大公报》《世界日报》等报刊。大学期间,卢陆念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刊发了数篇稿件,提及这段峥嵘岁月,他表示这是他参加“战斗”的一种方式——“当时写新闻报道的稿费刚够养活自己,但是对我一个穷学生足够了,能看到自己的文章印到报纸上,越来越有干劲,一心只想往进步的报纸投稿。”

1946年大学毕业,当同学们还在为人生的前途方向迷茫之时,24岁的卢陆念早已下定决心,“我要到解放区去,我要加入中国共产党。”

“24岁的大学生啊,要啥没啥,就有一腔热血。”99岁的卢陆念回忆起来有些泪目,对他来说,大学毕业后是充满奇遇的几年。

据《眉山日报》报道,第一次,卢陆念通过著名社会活动家史良联系上了被誉为“延安五老”之一的吴玉章先生,得到了去延安读抗日军政大学的机会。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当时国内去往抗日根据地的交通被全面封锁了,卢陆念没能去往延安的抗大学习。但他不甘心,继而在解放战争正激烈之时,他又通过一个在北平地下党组织工作的老乡联系组织请求帮助,终于踏上了前往解放区的道路,只是这次的目的地不是延安,而是华北。

1948年,解放战争中解放军节节胜利,党中央预见到全国解放胜利之时,急需培养大批军政干部充实革命队伍,中央决策以陕北公学为基础,筹建华北大学。卢陆念当机立断,选择去华北大学求学。他打扮成卖烟小贩,穿过重重封锁线,克服千难万险终于到了当时华北大学所在地河北正定,参加了该校举办的为期半年的短期训练班。

学成归来,加之其表现优异,且富有新闻报道经验,卢陆念被分配到首都北京的中国人民军事委员会铁道部工作,参与了《人民铁道报》的创刊工作,并采编了“新中国国旗确立”等许多广为传阅的优秀报道。

广州援疆40周年 99岁战地记者卢陆念(3)

卢陆念在铁道部工作旧照 眉山市彭山区组织部 供图

也就是从那时候起,卢陆念养成了摘抄做笔记的习惯。如今,充满岁月感的笔记本被珍藏在客厅的柜子里,泛黄的纸张、清秀的钢笔字迹,干涩的胶水,斑驳中依稀可以窥见少年激扬文字的场景。

广州援疆40周年 99岁战地记者卢陆念(4)

卢陆念青年时期的摘记本

难忘二事

“我人生中有两件大事,一是1949年亲眼见证了开国大典,二是参加了抗美援朝。”再忆往昔,卢陆念缓慢有力地说。

历史的指针指向1949年10月1日。

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城楼下几十万人人欢呼:“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当时,卢陆念就站在天安门城墙下,仰望着毛主席。

“铁道部那时有上千人,但得到参加开国大典的资格的只有不到200人,机会难得。”卢陆念回忆道。当天,卢陆念率领着铁道部的队伍,一路高歌,提前近3个钟头到达天安门广场,兴奋地期盼着开国大典的举行。排队时他发现自己在正对着城楼的第一排,卢陆念激动不已。“开国大典警卫多严啊,能够站在这样的位置,说明党很信任我。”这对卢陆念来说是一生中最光荣最幸福最有意义的事。

开国大典的第二年,朝鲜战争爆发。

1952年,抗美援朝战争进入第二阶段,为全面细致地反映出战争的真实情况,卢陆念主动申请深入战场进行战地报道。

广州援疆40周年 99岁战地记者卢陆念(5)

卢陆念作为战地记者拍摄的照片 眉山市彭山区组织部 供图

卢陆念回忆,自己在允许的范围内四处奔走,一幕幕舍生忘死保家国的场景让卢陆念动容:“有些才十多岁的年轻士兵受了伤,走也走不动,却还请求着‘我要留下来,我要跟他们拼了’。士兵们面对战火毫无畏惧,一声声呐喊着‘只要有口气,就要向前去’……”

也正是在这个战场上,轰炸来袭之时,“登高英雄杨连弟”曾一把推开卢陆念,使他躲过一劫,每每谈及于此,老人都显得非常激动。

在卢陆念记忆尚且清晰的时候,《眉山日报》曾对卢陆念就这段历史进行采访:

“杨连弟与卢陆念在战争前彼此就认识,用卢陆念的话讲,‘杨连弟这个人,胆子大得很’。一次,卢陆念在铁道兵团采访抢修道路的杨连弟,敌军轰炸机突然来袭,杨连弟一把把他推开,大声喊道‘你快走!’这次轰炸,卢陆念和杨连弟都幸存了下来。胆战心惊的卢陆念连连叮嘱杨连弟‘要时刻注意点’。‘注意啥,跟他们拼了!’杨连弟的这句话,道出了他的英勇和无畏。”

“‘这是一支英雄的队伍,持续轰炸下,基本上能做到随炸随修,随修随通,建成了一条打不烂炸不断地钢铁运输线。’卢陆念说。不久后,卢陆念听到杨连弟在清川江大桥光荣牺牲的消息,他悲痛不已。‘他们就是这样,只看得到别人的安危,看不到自己的。’回忆起往事,卢陆念泣不成声。”

广州援疆40周年 99岁战地记者卢陆念(6)

卢陆念作为战地记者拍摄的照片 眉山市彭山区组织部 供图

见证过战场上战士们的无私奉献,卢陆念下定决心,要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党和人民,全力以赴为国家发展做贡献,由此也有了后来的故事。

实现人生价值

采访中,当记者问及老人还有什么遗憾时,卢陆念顿了顿,自问自答,“我还想回克拉玛依看看,我能回去吗?”“哎,我身体动不了了。”

当地组织部的工作人员告诉澎湃新闻,老人这两年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想回新疆,想回克拉玛依,那是他最牵肠挂肚的地方。

抗美援朝运动结束后不久,卢陆念主动向组织申请到新疆工作,期间,身边不少朋友问他:“新疆那么苦,你为什么要去?”每当听到这样的话,卢陆念总是会有些生气,“这算什么辛苦,前线才辛苦,战士们才辛苦。”

从老人断断续续的回忆中,记者了解到,卢陆念是1953年奔赴新疆中苏石油公司工作,是克拉玛依的首批建设者。“什么都没有,大戈壁滩,连喝水都困难。”“现在辉煌、繁华得很”“都是我们建设起来的”“当时我去过苏联好多次……”“我们都老了,那一批人就剩下我和张毅了!”

“他在那边特别受尊敬,为人正直,当地的干部都拥护他。”侄儿媳蔡国芳补充道。蔡国芳今年79岁,1988年,卢陆念光荣离休。同年,因儿子在东部油田因公牺牲,老伴在感情上难以承受儿死的打击,病倒瘫痪并失语,蔡国芳前去新疆照顾,直到1993年,他们回到了故乡彭山。

回到家乡后,为继承岳父陈希虞爱国爱乡爱教育之情,卢陆念与妻子、妻弟一起拿出了20万元人民币,于1998年9月成立了“光彩事业促进会—陈希虞奖学金分会”,每年资助奖励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和优秀教师。

眉山市彭山区委老干部局李先华2015年所写的文章,曾提及卢陆念归乡后的慈善动态:

“从用5000元资助公义镇古井村8队的贫困学生张树平上大学开始,陆老的爱心善举越发不可收拾,更难能可贵的是丧妻之痛后,依然义无反顾,化悲痛为力量,同哥哥卢道纲一道又在1999年成立了《彭山县光彩事业促进会慈善分会》陆老被推选为会长。‘慈善会长工作,首推慈善榜样工作,榜样的力量才是无穷的。’陆念老人赴任说。就任会长前后时,陆老一月的离休金只有千多元,除了留下吃饭和为老伴看病外,捐出了全部剩余。老伴去世后,他索性拿出一半助学。据彭山慈善分会统计,20多年来,陆老为筹建和发展慈善会,陈希虞奖学金会,累计捐款20多万元。”

“陆老的善举,打动了他的亲人,感动了他的周围,带动了一大批善举之人。陆老的女儿卢天虹从2000年起就开始资助彭山贫困学生;陆老的6岁小孙女,也像爷爷一样,把几年的压岁钱捐给了山区上不起学的哥哥姐姐;陆老的兄长卢道纲临终前,还将4000元积蓄毫无保留地捐给了慈善会;陆老儿子的好友塔里木油田公司纪委书记秦刚和他的母亲,一次就为基金会捐助了900元;克拉玛依市劳动局副局长鲁志红也一次捐出1000元;克市地名办编辑,蒙古族干部申建华,十多年一直坚持资助彭山一名特困生读中学,上大学。陆老1999年和哥哥卢道纲开始筹划慈善事业时,开始只有兄弟俩,后来退休老师刘泽庸夫妇进来了,县政协原副主席管同双,县教育局原局长郝绍隆等等纷纷进来了。很快从2人到5人、8人,现在全员24人。开始时只有部分退休教师和宗教人士,后来,私营企业主来了,政府公务员来了,眉、彭杰出青年来了,连寿乡农民也来了。”

广州援疆40周年 99岁战地记者卢陆念(7)

受捐助的学生来信

多年过去,老人仍然收藏着捐助过的学生的来信,一封封信件和明信片,承载了厚重的深情,这些学生之后的动态老人也在默默关注着,并引以为傲:“张树平,之前在上海,现在去国务院工作了,”“大树的树,平安的平”。

5月的眉山热而不燥,微风习习, 清新明媚,亦如初见: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拄着拐杖,被人搀扶着,和蔼慈祥,站在一棵巨大的榕树下和记者打招呼,“我小时候就在这棵树下玩,每天来公园都要摸摸它。”

记者拿出手机查询:此树名曰“高山榕”,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一派生意盎然的情境。

广州援疆40周年 99岁战地记者卢陆念(8)

卢陆念站在榕树下

责任编辑:蒋子文

校对:栾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