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踏乡村路文案(让心灵与乡土贴得更近)

——读《乡土——匍匐在大地上的心灵》兼说中胜其人

夜踏乡村路文案(让心灵与乡土贴得更近)(1)

好友中胜的散文集《乡土》出版了,很为他高兴。

与中胜的相识起于1996年8月。那年,作为优秀人才他从广饶县大码头中心初中选调到广饶镇中心初中。此后二十多年,他干过年级主任、教导主任,也干过副校长。后来,学校整合,无论是在一中初中部,还是英才学校,直到现在的英才中学,我们俩就一直共事。所以,这么多年,既是好同事,也自然成了好朋友、好兄弟。因而,对他的工作生活、为人处世,以及脾气个性诸方面就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在我心目中,他认真严谨、勤奋创新、直爽热情、淳朴实在、聪明睿智,更不乏风趣幽默。“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中胜身上可以说是集中体现了广饶“东北乡人”的优秀品质。

俗话说“文品即人品”。所以,从中胜的一篇篇文章中,你就能读出他对家乡、亲人、朋友、社会、自然及世间万物的拳拳之心、悠悠情思,他的思想、性格、情怀、志趣彰显无遗。

《乡土》,我是第一时间拿到的。尽管平时中胜的文章大多在各级报刊和“东营微文化”等文学公众号上陆陆续续读过,因为又是同一个单位,有近水楼台之便,所以闲暇之余我俩儿交流的也不少,但当接过《乡土》的一刹那,我还是感觉到它沉甸甸的分量。于是,在一种迫切心理驱使下,我又从头至尾认真地通读了一遍,渐觉出这三十多万字里蕴含的灵动与厚重。

《乡土》副标题“匍匐在大地上的心灵”,起得非常好。特别是“匍匐”一词,让我脑海里瞬间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在去西藏拉萨大昭寺朝圣途中,那些虔诚的信众们,成年累月匍匐前行在布满石砾甚至冰雪的山路上。他们神情凝重,喃喃念诵,三步一叩,四体伸直,头鼻触地。然后起身,再重复,循环往复,庄重肃穆。就这样一路磕着长头,风餐露宿,筚路蓝缕,没有半点的敷衍塞责,没有一丝的虚与委蛇。他们五体投地,只为让纯洁的心与大地贴得更近,只为让佛祖能感受到他们的虔诚。紫红的藏袍、紫红的脸膛,在千万次的匍匐中与紫红的土地融为一体。

匍匐是一种姿态,匍匐是一种信仰,匍匐是一种行动。同样,作为文学的匍匐,中胜的“匍匐在大地上的心灵”,我理解是:匍匐,让心灵与乡土贴得更近,再近,直至无间。这是中胜的愿望,而他的散文集《乡土》也正是这一追求的积极践行。

匍匐,植根在东北乡宽厚的泥土中

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中胜来说,东北乡是再熟悉不过了:它的阔远、它的贫瘠,它的巨淀湖、它的芦苇,它的苇编、它的鞋底,它的虎头鸡、它的大锅馒头,它的打夯上梁坐庐帐,它的看戏坐席走亲戚,那些人、那些事,一根草、一棵树……都曾滋养了他的身体,更肥沃了他的灵魂,深深嵌入骨骼、流淌进血液,成为生命的基因,并化作文学创作的不竭源泉,给他灵感、给他激情,笔底便汩汩流淌岀一篇篇带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优美文字。有言道“一个人一生永远也走不童年,走不出故乡"。中胜倒是更乐意做一棵树,深深植根东北乡宽厚的泥土里;愿做一只留鸟,栖息在故乡的大地上,生生世世为她歌唱;愿做一匹骏马,飞奔在家乡的田野上,迎着朝阳,向着东方。正是这种东北乡的黄天厚土、这种不可动摇的根深蒂固,所以读中胜的文章你就能感觉岀一股十足的底气。

同样,东北乡也为中胜的创作提供了题材的丰富性。《乡土》写乡情乡韵,写乡音乡俗,写似海乡愁,占了相当篇幅,也是全书的重头戏。如同一幅幅画卷,全景式展现了东北乡乡井百态。当然,除此之外,书中还有游记式的山川风物,有记录自己人生况味的似水流年,有阅读、观影(剧)后的评论感想,有本职工作的实践思考,也有体育爱好的点评体悟,等等。“管中窥豹”,多样的题材也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经历的丰富、兴趣的广泛、思想的活跃,这也是一个写作者应具备的品质(所谓“杂”一点儿),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

读中胜的文章是能令你过目不忘、回味悠长的。这得益于他场景描写与人物刻画的典型性。东北乡烟火红尘中生活的人们,他们的行事准则、言语方式、思维方法自然带有属于“他们”的个性特征。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些“他们”区别于其它的特征,通过生动的记叙描写加以突出,故而使典型的场景与人物深深印刻在读者脑海里,久久不忘。像《打夯》中的场景描写,作者既写打夯的场面,又从点上写个人(如二伯、四叔);既写夯者,又写观者,侧面烘托;既写动作,又写夯歌,也写人物神态(如围观妇女“看看自己的汉子,瞥一眼别的汉子”的表情)等,就把一个夜白如昼、号子嘹亮、夯声咚咚、欢快热烈的劳动场景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再如《上梁》《纳鞋底儿》《赶大会》等,皆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人物刻画方面,中胜在抓细节、抓特征上同样有独到之处。例如《火后的小城》中对“老太太”的形象塑造。作者通过她的瘦骨嶙峋、虚弱无力、蓬头垢面、目光呆滞“一个活死人”的外貌特征描写,表现我第一次见她时“简直吓了一跳”的感受,同时,一下子把“老太太”骇人形象推到读者面前,由视觉到心灵带来极大冲击。这里,作者特别对“老太太”“老龄病羊”一样的眼睛的“混沌”进行描写,还特意为“老太太”在布扣鼻上用红线系上一个“油黑发亮"的亚腰葫芦,匠心独运,皆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和充足的想像空间,对文章国恨家愁的主题表达作足作细了文章。另外,像《豆腐梆子》中丰收爹的勤劳、纯朴,《炊烟起,雪花落》中聪明伶俐的二哥,一个个鲜活生动,令人喜欢。当然,《乡愁似海》一辑中,爷爷、奶奶、父亲、姐姐等亲人皆个性鲜明,形象丰满,把手足情、至亲爱、生之乐、死之痛表达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

读后,你就会觉得: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央码二头。这就是实实在在的东北乡。

匍匐,聆听自己内心的呼唤

有道是“我手写我心”文章贵在抒写作者独特的内心感受。一人一事,一草一木,目之所及,耳有所闻,皆应由写作者心灵加以过滤沉淀,然后生发出属于“自我”的真实、自然、热烈、诚挚的思想情感。 读了《乡土》你就能感受到它字里行间涌动的情感波浪、跳跃的思想火花。绝无拾人牙慧,绝非自作多情,绝无无病呻吟。一切本色、坦诚,正如作者其人。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是中胜常常吟诵的一句诗。正因为“爱得深沉”,所以,他的文章中便有欢笑,有眼泪;有热爱,有遗恨;有怀念,有憧憬;有赞美,有批判。

乡愁一曲深似海。《乡土》中对故乡的热爱饱满热烈地流淌在字里行间,俯拾皆是,不再赘言。中胜在文中还表达了对一些纯朴事物失去后美好不再的惋惜和怀念。如,被电声喇叭取代了的梆子声,那被石头桥取代了的大木桥。这不是对时代进步的反动,而是对曾经倾注了纯真情感、蕴藏着许多悲喜故事的往昔生活的眷恋。人性的剖析永远是文学作品的主要功能,激浊扬清,惩恶扬善,永远是文学作品的主旋律。《乡土》在歌颂真善美的同时,也对诸如坐席中的懒汉、骡马市上的痞子等人物及行为进行了讽刺批判。另外,文中还有对故乡封闭落后一面的忧虑。如思想保守僵化、河水污染、教育滑坡等。但他的文章更多的是给人光明希望以及奋进向上的力量。如《河与湖》《沿着黄河走》《大王红,红满天》,读罢,无不令人精神振奋,热血沸腾

神思驰骋天地间。外出旅行,或结伙,或独行,观山赏水,多数人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仅仅满足于“我来过”、“我见了”。而中胜的可贵之处在于“来过”“见过”之后,不只是留下文字的记录,更在于他从那些自然风景、名胜古迹中能读出其背后文化、历史、哲学的独特意蕴。他“思接千载,神游八极”,思维的开放性、分析问题的深刻性令人佩服。比如卧云铺,一个山村,我们一同游过,一同写过。而中胜能在写景记人之后,针对山村好些房屋破败不堪、摇摇欲坠、荒草萋萋、阒无人迹的凄凉景象,从乡村记忆、文化遗产角度,抒写了心中的“一缕悲戚”,表达了对现代文明背景下乡村现状与未来的思考。前不久,该文(题为《盼你来呀 唤你归》)荣获首届“全国吴伯箫杯散文大赛”优秀奖,我想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立意的独到和思想的深刻。《阳关的月光》《玉门关的风》与《西北行》是一组西北游文章,作者从月亮、关隘、馆寺、长城等意象切入,进行了历史与文化、自然与社会多方位探究剖析。时空跨度大,文史氛围浓,大气恢弘,颇有余秋雨先生之风。友情醇厚如老酒。中胜的性格与为人使他一路走来结交了许多朋友,其中有发小,有同学,有同事,也有文学爱好者,无一不情意深长、坦诚亲切,醇厚如一坛老酒,且历久弥香。《马踏湖上笑声喧》写毕业多年后与一帮桓台同学相聚的情景。文中记叙同学迎接的热烈,菜肴的丰盛,酒桌上的推杯换盏,兴尽时的戏谑欢唱,把同学之谊、朋友之情渲染得香醇浓烈。“热情与纯真,甚至是憨态”,怎不叫读者也一起“醉了”!再如对与少年好友“松”和“敏”的友谊片段的回忆。几回回梦中相见,若非“最贵”,何以至此?印象深刻的还有《“锦绣”华年》一文所写自己毕业实习时在渭桥村与几个村姑的故事。通过吃水饺、教唱歌、织阑干、认哥哥几个简短而生动的片段,既写岀了她们纯朴热情,活泼可爱,也表现了与我友谊,对我的崇拜,甚或一点点的“爱”。

一枝一叶总关情。中胜笔下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浓浓的感情色彩,他都是把它当作有灵魂的生命个体加以关照的。比如“西苑”,比如“小街”,比如“大锅馒头”,比如“蚂蚱”……

“言为心声”。正是文章中时时流露出的作者饱满浓郁的感情和精辟深刻的思想,支撑起了《乡土》一书的精神骨骼。精神的丰盈与坚实,让《乡土》老辣和厚重。“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信然。

匍匐,在文学圣殿的台阶上攀登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文学,对于每一个热爱她的人来说都是心中的缪斯,是女神,是恋人,是情人。爱,且激情似火。不爱,不可能走进她神圣的殿堂;不爱,不可能走得那么痴情、那么深远。一些写作者自谓“打酱油”“防止老年痴呆”,实在是谦虚之辞,其背后依然是对文学热烈的爱。

中胜的写作,源于天赋,源于职业便利,更源于热爱。从参加工作起,他一直坚守在教学工作一线,教语文并长期担任教学管理工作。三十多年,勤恳敬业,积极创新,成绩斐然。但不论事务多么繁忙、工作多么辛苦,他的文学梦想一直在潜滋暗长,心中“缪斯”女神形象也日渐清晰。《小街》就是创作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发表在《广饶大众》上的。那是我所读到的他公开发表的第一篇作品。此后,他笔耕不辍,时有文章见诸报刊。《乡土》出版后,有文友慨叹:“怎么写了这么多啊!”但是,如果你打开中胜的博客,看到里边洋洋洒洒数百篇博文时,也许你就明白了,为什么会有今天《乡土》的精彩厚重。那一篇篇博文都是他在工作之余生活的积累、思想的沉淀和文笔的历练。厚积薄发,所以才有了他今天文章火山般的喷发,且精品叠现。中胜的热情执着、孜孜不倦,正是出于对文学的真爱。法国纪录片《喜马拉雅》里有一句台词如是说:有信仰的人就是这样翻越一座座群山的!

选材、立意等方面的特点前文已有涉及,不再重复。下面说说《乡土》的语言魅力。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个要素。好的作品必然有好的语言。读《乡土》你就能感受到中胜语言的丰富性、生动性和灵活性,功力深厚,炉火纯青。

作者记叙故乡风土人情的文章,多运用方言口语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大量俗谚俚语、传说故事、俏皮话、多味段子信手拈来,穿插其间。正如“从活人的嘴上,采取有生命的词汇,搬到纸上来”(鲁迅),“而且几乎是肉体可以感触到的”(高尔基)。有温度,有芳香,有悲哭欢唱,使文章平添了生活的真实与趣味。淳朴,风趣,自然,鲜活。此其一。

作者在面对山川风物时,它的语言风格则完全是另一种景象:时而跳动飞扬,时而沉郁苍凉;时而率直晓畅,时而意味深长……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自由切换,抒写着对历史、对文化、对自然、对人生的独特感悟。他的“管中窥豹”“杏坛钟声”两辑也颇有此风:恣肆,大气,深沉,隽永。此其二。

其三,自由,活泼,灵动。这集中体现在球评“圆的哲学”一辑。对篮球,特别是对世界最高水平“NBA”的喜爱也激发出作者浑身的灵气,语言也随之活泼起来,就像那只满场飞动、跳跃的篮球,牵扯着你的眼睛、鼓荡着你的胸膛,让你不由自主地鼓掌、喝彩。

孙犁曾说:“从事写作的人,应当像追求真理一样去追求语言,应当把语言大量贮积起来。应当经常把你的语言放在纸上,放在你的心里,用纸的砧,心的锤来锤炼它们。”锤炼,中胜做到了,而且做成了样板。

当然,在文学圣殿的台阶上攀登就像唐僧西天取经是一份苦差事,“一里一程皆心血。”唯有不畏艰辛、耐得住孤独,方能步入文学辉煌的殿堂。《乡土》就是缪斯亲手为匍匐在文学殿堂上的中胜加在头顶的桂冠。

著名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说过:“你拍的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还不够近。”文学同样需要“靠近,靠近,再靠近”,用中胜的话就是“匍匐”:匍匐在广阔的大地上,匍匐在多彩的生活中,匍匐在真实的内心里,用勤奋的笔去实现你的文学梦。

匆匆一读,不得甚解,偏颇浅陋,见笑大方。总而言之,一个字:很高兴——为《乡土》,为中胜,更为文学。

是为贺!

夜踏乡村路文案(让心灵与乡土贴得更近)(2)

作者简介:李秋生,广饶县英才中学教师。

夜踏乡村路文案(让心灵与乡土贴得更近)(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