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台诗案苏轼在狱中的心路历程(北宋最大的文字狱)

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刚即位不久的宋神宗为改变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困境,召王安石入京,并任命其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主持变法。

乌台诗案苏轼在狱中的心路历程(北宋最大的文字狱)(1)

变法本身出发点是好的,但因为触犯了保守派利益,再加上新任命的许多新党官员在执行新法时走了样,因此遭到旧党派的极力攻击。而作为旧党势力中的重要人物,苏轼也上书宋神宗陈述新法中的各种弊端。但此举惹怒了王安石,就让御史弹劾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就自请离京做官,并于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改任为杭州通判。

此后苏轼又辗转在密州(山东诸城)、徐州等地任知州,在地方为官的苏轼也没闲着,时不时地就写点东西抨击一下新法。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四月,苏轼被调任为湖州知州。到任后,苏轼按惯例给皇帝写了封《湖州谢表》,结果就是这个谢表被御史们盯上,引出了北宋的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

乌台诗案苏轼在狱中的心路历程(北宋最大的文字狱)(2)

谢表中除了感谢宋神宗皇恩浩荡之外,还加了这么一句话:“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意思就是,陛下知道我愚昧不能与时俱进,不适合留在朝中和新进的变法派共事;同时又看我年龄大了,不生事,或许能调到地方做个管理百姓的小官。这本身是一句发牢骚的话,但倒霉就倒霉在此时正是新旧两党竞争最为激烈的时候,苏轼的这个谢表就被新党派官员们抓住了把柄。

同年七月,御史中丞李定及其他御史官员何正臣、舒亶等人接连上书弹劾苏轼,弹劾其攻击朝政、诽谤新法。支持变法的宋神宗勃然大怒,立即派人马不停蹄地赶往湖州将苏轼押解赴京,随后关入了御史台的监狱。

乌台诗案苏轼在狱中的心路历程(北宋最大的文字狱)(3)

新党官员们并没有放过这么好的机会,不仅是谢表,御史们还从苏轼的诗集里搜出了大量的“罪证”。如苏轼的《山村五绝》中“岂是闻韵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是讽刺盐法,“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是讽刺青苗法等等。

更要命的是,舒亶等人让宰相王珪检举苏轼的《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一诗中“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认为诗中说树根在地下的曲直只有蛰伏在地下的龙才知道,龙就是指天子,既然龙在地下,那在地上的苏轼是什么?幸好宋神宗并没当回事,再加上朝中另一宰相章惇也解释道,龙不一定指天子,比如诸葛亮就号称卧龙。这才堵住了王珪等人的嘴。

乌台诗案苏轼在狱中的心路历程(北宋最大的文字狱)(4)

不过怎样,此时朝堂之上充斥着“倒苏”之声,而且连苏轼的亲友,像苏辙、司马光,甚至连已经去世的欧阳修都受到了牵连,共计数十人因此案或贬或被罚。

苏轼在狱中等待判决时,长子苏迈每天都去监狱送饭,因为父子不能直接见面,便约定,如果朝廷判决死刑的话,便送一条鱼好让其早做心理准备。恰巧有一天苏迈因事不能亲自去送,便委托一位亲友去代劳,但是忘了告诉这位亲友约定的事。亲友想到苏轼爱吃鱼,便在送的饭菜里加了一条熏鱼,苏轼接到饭菜后大惊失色,认为自己凶多吉少了,便在狱中写了两首绝命诗给弟弟苏辙。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应在浙江西。”

乌台诗案苏轼在狱中的心路历程(北宋最大的文字狱)(5)

就在苏轼下狱时,朝堂上与苏轼政见相同的大臣元老们纷纷上书请求赦免,而且连变法派里的一些有识之士也为其求情。比如当时已闲居金陵(今南京)的王安石就上书宋神宗,认为“圣朝不宜诛名士”。连当时重病在床的曹太后也为其求情。幸好宋神宗素来也欣赏苏轼的才华,并没打算杀他,便下旨将苏轼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黄州区)团练副使。至此乌台诗案才告一段落。

乌台诗案可以说是苏轼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此之前,苏轼的诗词大多是以豪迈风格为主,比如《江城子·密州出猎》里“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反映了他在仕途上积极进取的心态。而在经历过几个月的狱中生活后,苏轼的诗词风格更多偏向于对人生及自然的感悟。在黄州期间,苏轼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同时还带领家人在黄州城东的一块坡地开垦出了数十亩的良田,这块坡地就是大名鼎鼎的东坡,苏轼也由此自号“东坡居士”。

乌台诗案苏轼在狱中的心路历程(北宋最大的文字狱)(6)

公元1085年,宋哲宗即位,因其年幼,由高太后临朝听政。由于高太后抵触新法,便启用司马光为首的一大批旧党,并全面废除新法。刚被提拔回来的苏轼又认为新法也有部分可取之处,不宜全面否定,同时抨击了旧党的一些腐败现象,结果又被旧党排斥,只得再次申请外调。而当宋哲宗亲政后,新党再次掌权,被认为是旧党派的苏轼又一次遭到贬谪,于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六月,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随后再次被贬至惠州(今广东惠州)。

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苏轼被贬到了海南儋州,以当时海南艰苦的环境,这几乎相当于是流放了。直到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宋徽宗即位,朝廷大赦,苏轼才被复任为朝奉郎召回京。次年七月,苏轼在北归途中病逝于常州,享年六十五岁。

乌台诗案苏轼在狱中的心路历程(北宋最大的文字狱)(7)

最后,以我最喜欢一首苏轼的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做结尾吧:

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