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烂了再换个春联好不好(总把新桃换旧符新桃)

今天,同事说起了这样一件事。他给孩子辅导功课的时候,正好背诵到了王安石的名篇《元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孩子背完问起新桃和旧符是什么,同事告知都是指的春联,孩子追问为什么春联不叫春联要叫新桃、旧符的时候,同事一时语塞,最后还是上网查了查,给了个“古时候就是这么叫”的答案,应付了过去。

听到这里,我也有点惭愧,背了这么多年的“总把新桃换旧符”,一直没深挖过新桃、旧符与春联的关系,这次正好借着这个契机来学习一下。那么新桃、旧符是不是就是春联的别称呢?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下新桃、旧符到底是什么。

新桃、旧符是什么?

新桃、旧符其实是“桃符”一词的拆分,都是指的桃符,王安石此处也是便于成诗的一种简用。

桃符这个东西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早先的桃符,称不上是“符”,勉强算是粗糙的木雕制品。一般就是经过简单加工的桃梗或者桃枝,插在大门旁或者埋入门下,达到驱邪的作用。

“插桃枝于户,连灰其下。童子入而不畏,而鬼畏之。”——《庄子》

春联烂了再换个春联好不好(总把新桃换旧符新桃)(1)

到了南北朝时期,桃符逐步发展演变,成了相对精致一些的桃木板,人们把可以消除灾祸的上古大神,诸如“神荼”、“郁垒”一类的姓名刻写在木板上,悬挂在大门的两侧,来增强驱邪避祸的功效。此时的桃木板,开始有了些符箓的样子。

“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后汉书·礼仪志》南朝宋·范晔

《后汉书》是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纪传体史书,由于各个时期尺寸大小不一致,这里按照南朝的尺寸刻度来算,1寸= 2.45厘米,桃符也就是长14.7厘米,宽7.35厘米的小木板,相当于现在一个普通屏的智能机大小。

春联烂了再换个春联好不好(总把新桃换旧符新桃)(2)

桃符到了宋朝进入了兴盛时期,宋朝经济文化的大发展,使得桃符的形制变得更加的精美,内容也更加的丰富。人们不再是单纯的在桃木板上刻个名字,画个神像那么简单,开始添加许多神兽,书写春词,祝福语之类,极具观赏性。

“桃符之制,以薄木板长二三尺,大四五寸,上画神像、狻猊、白泽之属,下书左郁垒、右神荼,或写春词,或写祝祷之语,岁旦更之。”——《岁时广记》(卷五)宋·陈元靓

春联烂了再换个春联好不好(总把新桃换旧符新桃)(3)

看到这里,可以发现,桃符带出了许多东西的萌芽,比如门神、比如年画、比如楹联、比如春联等等,桃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指它们,但并不与它们等同。

春联一词的起源

那么“春联”又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春联烂了再换个春联好不好(总把新桃换旧符新桃)(4)

联对的形式早在五代十国时期就有了,不过,并不指向特定的节日。即使发展到了宋代,春帖、春词一类的联对,大多都是春日纳福祈愿的添头,并不普及,百姓还是以挂桃符为主。

直到朱元璋在除夕传下圣旨:家家户户门上要贴春联。“春联”一词才算真正的出现。

“春联之设,自明孝陵昉也。时太祖都金陵,于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幅。太祖微行出观,以为笑乐。”——《簪云楼杂说》清·陈尚古

帝王官家的大力推行,使得春联开始盛行,相比纸张书写的便利,制作相对复杂的桃符开始逐渐走衰,到了清朝末期,桃符基本已经和春联是一个意思了。

“春联者,即桃符也......千门万户,焕然一新,或用朱笺,或用红纸。”——《燕京岁时记》富察敦崇

春联烂了再换个春联好不好(总把新桃换旧符新桃)(5)

到这,我们基本可以得出答案,至少在王安石写就《元日》的这个时期,桃符并不等于春联。所以,同事直说“新桃”、“旧符”是春联,多少是不够严谨的。

但诗歌的解读是可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现今桃符早已不多见,其本身也确实在时间长河的冲刷下,慢慢成了春联的代称,只要本意没有偏离,是无伤大雅的。当然,如果孩子感兴趣,倒是可以扩充讲讲,留给孩子一个探索的空间,感受下华夏历史的浩瀚。

回过头来,我们说了半天桃符驱邪的功效,这桃木是如何具备这项特质的呢?

桃木为何能够驱邪?

得益于很多古装鬼怪影视剧里,道士舞弄桃木剑与鬼怪斗法的演绎,我们对桃木可以驱邪并不陌生。而桃木可以驱邪的特质,成因有很多,我个人认为主要是以下两点:

  • 最早被利用的果树之一

从多方证据表明,桃树很大可能是发源于中国,并经由中国走向世界的。我国的桃树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几乎遍布全国,各种品种、变种多达800个,瑞士植物学家德堪道尔在1855年所著的《植物地理学》一书中,明确表示了桃的原产地在中国,后又在其《农艺植物考源》(1882年著)再次说明:

“栽培确以中国为最古。中国之有桃树,其时代较希腊罗马与梵语民族之有桃树犹早在千年以上,且桃之变种几全产于中国。”

春联烂了再换个春联好不好(总把新桃换旧符新桃)(6)

此后,我国学者在西藏和四川西南等地先后发现多种类型的光核桃野生种(光核桃就是桃的原生种),又进一步的证实了德堪道尔的推断。

桃树特别容易生长繁殖,桃花鲜艳,果肉丰实,一直深受华夏人民的喜爱,而通过河北藁城台西村曾经出土过距今约3000多年的栽培桃的桃核可以判断,桃在我国的栽培史应当远在3000年以前。

同样的,桃树很早就承载着人们对爱情,对家族繁衍的美好期望,《诗经·桃夭》里就有“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这样的咏唱。

春联烂了再换个春联好不好(总把新桃换旧符新桃)(7)

随处可见,寓意美好,深受喜爱,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等等,为桃木成为“仙木”提供了成长的土壤。

  • 神话传说中大放异彩

而真正赋予桃木驱邪去恶功效,并深入人心的,是大量神话传说故事的演绎和传播。

“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抄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论衡·订鬼篇》

春联烂了再换个春联好不好(总把新桃换旧符新桃)(8)

在这个传说故事里,桃树绵延千里,镇压着鬼门,神荼、郁垒二神手拿桃枝惩鬼捉妖,充分展现了桃树的莫大威能。加上其他诸如追日夸父死后,他的桃木手杖化为了万顷桃源,福泽人间的故事;射日的后羿被桃木棒击杀,死后被封为宗布神,在桃树下驱虎降妖的故事等等,大量传说故事的传播,使人们笃定桃树是“仙木”,它驱邪的特质也就越发的深入人心了。

从桃枝到桃木板,从桃木板到桃符,从桃符到春联,简单的一棵桃树,经岁月变换,最终衍生出了绵延数千年的桃文化,#历史有知识#,华夏有智慧,这便是令我辈心生骄傲的中国文化!

春联烂了再换个春联好不好(总把新桃换旧符新桃)(9)

期盼今年新年再来临时,与大家“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除夜雪》宋·陆游)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