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态久郁成疾(持才傲物是种病)

李白斗 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以李白为代表的诸如“林七贤”“扬洲八怪”之清流文人,一直以傲岸、叛逆不羁形象被后人拔高夸大着。 小学老师说他们隐居山林写出况世华文是因为热爱大好河山, 追求个性解放、傲岸超然、是那些让人痛恨厌恶的小人,阻塞了他们报国之路从政之志无法实现远大理想, 直到我一点点长大,读的书越来越多,离事实的真相越来越近,我才发现,其实这是一场天大的误会。

所谓“圣贤”并非像他们自己宣称或别人颂扬的那样远离权贵,而是一生都应酬周旋、奔走于朱门显宦之间。李白一生留下的1000多首诗歌, 除了充满了浪漫气质的夸张之词外, 豪言壮语中时时表现出平交王侯的幻想。为了十年寒窗脱青衿,一朝能为帝王师,25岁的李白走出三峡漫游东南,遍访四川地方要员,展开了广泛的干谒活动。广汉太守慕名前去看望他,使他的名声渐大。开元十三年(725年),天宝元年(742年)初夏,隐居的李白被征召入京。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道尽他洋洋得意的心。文人士子总是自然地把自己划归到“圣人”的高度,但干谒路上的李白与当地的太守、长史、司马、县令等官场人物上书赠诗、应酬宴请。很多语气近于乞求。最使人感到惊讶的是为向权倾朝野的右相杨国忠上书, 李白四十四岁竟代替宣城太守执笔,言辞卑下,语多阿谀,在一年多受宠遇的日子里,他把玄宗比作汉武帝,把自己比成司马相如,演出了七宝床赐食、 高力土脱靴、 杨贵妃磨砚、饮酒眠闹市、 狂笔草蛮书等广为传诵的奇闻逸事,迫切的希望对方赏识自己的目的已昭然若揭。只可惜唐玄宗见过太多“神气高朗”的文人,在加上他本人没什么治国安邦的真才实学又个性褊狭,没等到他“功成名就”便被“赐金还山”, 实际上就是被皇帝下令驱逐出朝了。

一日他携着酒壶到野外去喝, 自己喝酒自己吟诗。忽然间暴雨来袭狂风大做,一个穿紫衣的老人领着一个小孩来避雨,萧颖士见老人很富贵像个土财主的样子,便讥讽起来。雨停后,却来了许多马车,迎老人上了车,萧颖士大惊,有人告诉他这是吏部王尚书。便急急忙忙去求见了好几次,尚书没有接见。第二天他写了很长的信,到王尚书家里去谢罪。王尚书让人把萧颖士领到偏房的廊下,责备他:“遗憾你不是我的亲属,不然我一定要狠狠地教训你。” 我想萧颖士一定是把尚书当成了什么土财主,乘机散发一下自己几次被“问责”丢官的怨气,找找心理理平衡,未曾想有眼不识泰山。真能隐居蒿庐,纵情自适,过后却又何需生怕得罪了尚书,一天内几次求见呢?。 既是看不起达官显贵。 何故又急着修书谢罪呢?。 别的尚且不论。只是说对一个陌生的老人。只因人家看起来宝贵些便出言讥讽。 足见此人品行不怎么样。用现在的话说应该是“综合素质偏低”,空有满腹锦绣文章。

总认为自己会写些诗歌就应该被重用, 代草君言、建立功业。低估了政治的复杂性。萧颖士这样一个有着才学的人最后也被劾免官,跟本不像他自己作的那首《伐樱桃树赋》里写的那样,是因梗直不肯谄事宰相李林甫,受其排斥。” 而是办事不力被贬官,照现在的话说,那是“政绩较差”,没有“执行力”。萧颖士补秘书正字,奉使至赵卫间搜求遗书,久未复命,按理说搜求遗书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萧颖士就是干不来,也不去干,落了个丢官的命运。 后来,萧颖士又召为集贤校理,也是同样十分散漫。像是因为嫌弃避马媪官职太小所以大闹天宫的孙猴子。有点小事不想做,大事不会做的意思。其实如真是为报国,什么工作不能做呢。 难道你刚一考中了进士,皇帝就要给你个宰相做不成?

按理说萧颖士受了尚书的批评,本当悔过了,但他仍然我行我素,自恃才名, 对人傲慢无比。这倒和自恃才华十分清高但又十分留恋不舍宫廷生活的李白如出一辙。安史之乱时李白竟天真的心血来潮,兴冲冲的跑下庐山进入李幕下效力, 谁知李竟因“叛乱”全军覆没, 李白以附逆罪投入监狱差点被杀头, 本来他满怀激情报效君王,要与永王李共赴国难,结果却身陷囹圄,经历了这么多,李白在政治仍旧没有摆对立场,辨不清形势。所以说决定一个人有多大的成就,并非取决于他的优点,而是他的缺陷。以诗文见长的李白,萧颖士在政治上几乎等同于弱智。但他们从没有心思去品咂一下他自己的过失,而是一味觉得是皇帝、权贵没慧眼识他们的才干。虽然唐玄宗召李氏入朝有一些只是用其名气与才华作延揽精英的摆设,并非为了让他治国参政的嫌疑。可就算真是如此,倘若其真有治国安邦之帅才, 像唐玄宗这样被李氏讴歌成明主、英君、圣皇的帝王想必也会重用他吧!

罗贯中写了一部《三国演义》,把诸葛亮这个神棍凭空刻画成了风度翩翩的君子。像“草船借剑” “空城计“ “出师表“ ”这些和诸葛亮毫无关联的事也一股脑的放在了他身上。烘托出了一个近似神仙般的诸葛亮“ 用易中天的观点看来应该是罗贯的诸葛亮情结,儒家礼教下的读书人差不多都有诸葛亮情结的,现存杜甫]诗集里面,就有二十多首诗吟咏或提到诸葛亮的。充满了 浪漫主义色彩和对仁君的向往,但如果史书《魏略》和《九州春秋》没有胡言乱语的话,那么就不是刘备亲自上门邀请, 而是诸葛亮的自我推荐的。可这个时候历史的真实已经不那么重要了。不管是刘备三顾茅庐,会见诸葛亮还是刘备在永安病危,召诸葛亮瞩托后事都最大程度满足了大家的虚荣心。 这才是“三顾茅庐”它背后的真实心理。罗氏先祖为仕宦出身,后家道中落沦为与“倡优”、“妓艺”为伍的戏曲平话作家,这在当时被视为勾栏瓦舍的下九流,但罗贯中有博大精深之才, 他精通军事学、 心理学、 智谋学、公关学、人才学……曾参加张士诚领导的起义军, 并入其幕府,充任幕客。只不过朱元璋胜利了,他没有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但历代开国君主最大爱好是广纳天下贤才。也给满腹经纶者得以经世济民的机会。为什么他就不能在朱明王朝为官呢?王圻在《稗史汇编》里给了我们答案;他说罗氏“有志图王事,与人寡合”。大概意思是说罗贯中有意想从政,但性情不太好,不太合群。心高气傲之人是绝不肯随便改换门庭的,一定要摆足了架子, 吊足了胃口,确确实实证明对方是诚心诚意,他才肯答应。史上这样的事也不是没有,南朝北齐人苏琼年少时拜见东荆刺史曹芝,曹刺史开玩笑说:“卿欲官不?”苏琼说:“设官求人,非人求官。”意思是说,设官位是为了求有才能的人去做, 而不是让人去求做官。曹刺史听了苏琼这话不寻常,便任他为参军之职。但此一时彼一时。天下安定的朱明王朝人才济济,朱元璋既不可能像曹刺史那样凭你信口开河也不可能三顾茅庐请任何人。所以罗贯中不自觉地就把自已比做了壮志未酬的诸葛亮。清高又脆弱是恃才傲物者的通病,找上门去怕人家冷遇,受不得打击 。最好是所有的皇帝都是恭恭敬敬上门去请他出来。问题是诸葛亮真的那清高吗? 很多人用他与与黄丑丫的婚姻来证明诸葛亮真的君子品行. 难道在择妻问题上他冒了一回傻气?说诸葛亮娶黄丑丫为妻真是一点也不亏,要说般配,那也是一点不假。诸葛亮当时要权没权,要势没势,要钱也没有几文。一个山野村夫,襄阳郊外的农民,高攀一个大家闺秀,那还不是天上掉馅饼?黄丑丫是名门家庭成员极有权势,又是恩师的女儿,其本人不仅极有才华,还可以帮助自己进入上流社会,和李白一样诸葛亮用婚姻为自己驰骋天下换来了非常有利的机会与条件。诸葛亮是什么人,他能干亏本的买卖吗?

心态久郁成疾(持才傲物是种病)(1)

依我个人之见。到是觉得自古曹刺史难得,刘备在46岁还能放下皇叔架子, 三顾茅庐去请一个26岁从来没有建立过功业的年轻人难得。只有身经百战的天下枭雄才能有如此不卑不亢的气量。

而且我们只要粗读一遍文学史就会发现,好的文学作品大都是作者在不得志时所作。正是由于此,他们才有时间和有可能致力于文学创作,尺蠖斋评释在《西晋志传通俗演义》序文中说:“罗氏生不逢时,才郁而不得展,始作《水浒传》,以抒其不平之鸣。罗贯中政治上失意后开始写小说稗史,才有了《水浒传》有了《三国演义》。当年诗仙入京召见于金銮殿后,写下也尽是侍从皇帝讨好贵妃, 交结王公大官宴酬赠诗,《清平调词》、《宫中行乐词》。已和当年著名的《蜀道难》、《行路难》等不可同日而语了。本来也是人尽其才, 物尽其用的事。吟风咏月和经世济民跟本没关系。

“治大国如烹小鲜” 需事事小心缜密。治国安邦岂能写诗填词那样随心所欲!孔子曾夸奖子路:“衣敝緼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 可见, 莫说臣子在皇帝面前,就是贫者遇着富者, 贱者遇着贵者, 卑者遇着尊者,是很难优容自如的。这本是人的天性,无需刻意掩饰。能做到“以物喜,不以己悲”自然最好,修为不够的话也可以坦坦荡荡的步入仕途,入仕做官本来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人事上有几次难以遇合也是难免,既渴求功名权贵, 在情感上又何需凹凸不平愤世疾俗呢?,

自信自恋不如自知自醒, 讲的通俗点就是能干啥就干点啥。别总拿自己长处比别人短处天天等刘皇叔来请。本迫切希望朝廷赏识自己, 试图奋剑运筹立功建业,却偏要估名钓益声称要浪浮江湖,诗人的崇高和文人的庸俗无法在内心统一。最后也只能是推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结局。李白这首《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对自己也是对愤世嫉俗者渴望认同又颇受压抑的最好诠释。给后人留下了极好的渲染素材与反思榜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