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四小年的风俗(说小年)

小年是中国传统节日,也称“交年节”、“灶神节”、“祭灶节”等小年的民俗活动主要有扫尘、祭灶等民间传统上的小年(扫尘、祭灶日)是腊月二十四,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古老传统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帝王家就于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为了“节省开支”,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因此北方地区百姓随之效仿,提前一天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所以也有了北方以腊月二十三为小年,而南方以二十四为小年不过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风俗习惯也不尽相同,比如江浙沪地区把“腊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称为小年,南京地区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为小年,云南部分地区小年日期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小年日期是除夕,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腊月二十四小年的风俗?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腊月二十四小年的风俗(说小年)

腊月二十四小年的风俗

小年是中国传统节日,也称“交年节”、“灶神节”、“祭灶节”等。小年的民俗活动主要有扫尘、祭灶等。民间传统上的小年(扫尘、祭灶日)是腊月二十四,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古老传统。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帝王家就于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为了“节省开支”,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因此北方地区百姓随之效仿,提前一天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所以也有了北方以腊月二十三为小年,而南方以二十四为小年。不过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风俗习惯也不尽相同,比如江浙沪地区把“腊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称为小年,南京地区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为小年,云南部分地区小年日期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小年日期是除夕。

在历史上,具体来说应该是在清代嘉庆朝以前,过小年的传统都是在腊月二十四这一天,从晋代一直到清代乾隆时期,很多史籍资料都有明确记载,可以确证“腊月二十四”是民间祭灶扫尘过小年的日子。比如《清嘉录》就有“腊月二十四,是夜送灶”这样的记载,而在乾隆朝的时候,每年腊月二十四的晚上,皇宫也会举行祭祀灶神的活动。

在过小年的这天最重要的莫过于祭拜灶神爷,这个习俗南北方都比较一致,其次就是“扫尘”的风俗,因为“尘”字和“陈旧”的陈谐音,所以“扫尘”的寓意就是除旧迎新扫除厄运,用全新的面貌来迎接新的一年。

小年这么重要的日子,怎么会少的了美食呢。

饺子

北方小年习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民间更是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粘糕

在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每年腊月廿三,是家家户户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

麻糖

跟粘糕有异曲同工之妙,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据说,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报告一年来人间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吃麻糖就是想让这灶神的嘴巴被糖给粘住张不开,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

米饼

广西武宣、桂平等地民间在这一天有有做米饼的习俗。米饼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吃起来别有风味,有“团团圆圆”的寓意。

年粽

南宁人有过小年吃“年粽”的习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征,俗话说:“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年粽跟端午节的凉粽不一样,它有馅,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圆有扁。剥去叶子后,皮是糯米,馅是绿豆和猪肉,也有人放自己喜欢的食品做馅料。

爆米花糖

靖安县民间素有“小年小年,爆米糖甜”的说法。“小年”这天,人们用麦芽糖和爆米花制作爆米花糖,寓意新的一年财运大发、生活甜美。

关东糖

关东糖又称灶王糖、大块糖。关东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它是祭灶神用的。乳白色的大块糖,放在方盘上,一般有三寸长,一寸宽,扁平,呈丝条状。新做的大块糖,放在嘴里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种特殊风味,是关东男女老少都十分喜爱的一种糖。

随着小年的到来,年味也越来越浓,民间还有一句顺口溜: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你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玩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