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春历史学家(中南海紫光阁史话)

邓海春历史学家(中南海紫光阁史话)(1)

紫光阁由盛而衰,是三百年来中国由盛而衰的缩影。建国后,在周恩来总理指示下,重修紫光阁做为我国政府领导人接见外宾的场所,它已成为国势日益兴隆强盛的象征,经常在新闻中出现。

紫光阁位于中海西岸,也就是古称太液池之滨。据史料记载,明代正德年间为一个四方平台,台上有黄顶小殿,并有斜廊垂接台下,后来废台改建为紫光阁。

清高士奇《金鳌退食笔记》载:“紫光阁由太液池西南堤,循池而北,旧有台,高数丈,中作圆小殿,用黄瓦,左右各四楹,接栋稍下瓦皆碧,南北垂接斜廊,悬级而升,面若城壁,下临射苑,皆设门牖,有驰道可走马,明武宗筑以阅射者,名曰平台,后变台,改为紫光阁。”清代康熙时重修过,作为皇帝检阅侍卫比武、骑马射箭的地方。

紫光阁在建筑等级上当然逊于皇宫,但也是重要建筑之一。阁面阔七间,前抱厦间面阔。屋顶用翡翠绿琉璃瓦,比一般绿瓦显得晶莹剔透。屋顶采用庑殿式项,前抱厦间则是卷棚歇山歇顶,在阁中腰又圈以绿腰檐。后面武成殿又是绿瓦歇山顶。整个楼阁的屋顶错落有致,显得十分富丽、庄严、玲珑和美观。紫光阁门前有宽敞的平台,面积约四百余平方米,以白石栏杆围以栏板。望柱雕龙,经过多次翻修,现在仍遗存有康熙年间雕刻的望柱头。

邓海春历史学家(中南海紫光阁史话)(2)

清朝,沿用“紫光阁”旧名,在门前空地种植桃杏,春暖花开,芳香满园。康熙年间,每逢八月十五在此举行比武射箭。比赛后,康熙赏赐优胜者金牌和银牌,上刻“旗胜”二字,最优者得金牌。皇太后也曾在这里避暑消夏。按清朝典制,每年新正皇帝例行赐外藩和蒙古王公宴。过去多在南海丰泽园,从乾隆廿六年以后,就移往紫光阁,直到清末。乾隆年间,出征西北、西南,屡战屡捷。乾隆说这是“十全武功”,并自誉为“十全老人”。为了炫耀他的“武功之盛”,“文治之隆”,于乾隆二十五年下令重修紫光阁,在阁内绘功臣图,刻御制诗。是年,平定伊犁回部获胜,拓地两万余里。首绘大学士傅恒及定远将军兆惠以下一百功臣图于阁上,其中五十人由乾隆亲手写赞,其余五十人命儒臣拟撰。

邓海春历史学家(中南海紫光阁史话)(3)

乾隆四十一年,平定大小金川大功告成,采用平定回部功臣例,再绘大学士定西将军阿桂、定远右副将军户部尚书丰升额等一百功臣图于阁内。总计历次绘制功臣像280幅,均悬挂在紫光阁内。正面壁间悬挂平定碑伊犁及平定回部告成太学碑文,左壁为伊犁全图,右壁为回部全图。东西廊壁悬挂平定两金川告成太学碑文、两金川全图及告捷凯歌十首。阁上收藏得胜灵纛及俘获兵器,正中绘平定西陲凯宴图,左壁绘西陲献馘图,右壁绘平定伊犁郊劳图。

阁后有武成殿,乾隆题额“绥邦怀远”,左右有配联,上联“两阶干羽钦虞典”’下联“六律宫商奏采薇”。左右壁门张挂“开惑论”、“西师诗”。东西庑各十五间,内中陈列乾隆诗石刻三十六块(现存三十块),共刻诗二百二十四首。此后,形成一种制度,每逢正月十九日,皇帝邀请功臣进殿,设宴款待,随即开放紫光阁,君臣共览,炫耀武功。

紫光阁到了清代同治、光绪时,曾一度做为皇帝接见外国使节的场所,但国势日微,已不足道了。到了民国时期,紫光阁建筑残破不堪,在1938年6月还曾被雷击毁一角。

邓海春历史学家(中南海紫光阁史话)(4)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侵略军进入西苑,即现在中南海。紫光阁内功臣像及珍贵文物或遭破坏,或被抢劫,损失殆尽。现在紫光阁功臣像留存在国内的,只有天津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两幅。近年,紫光阁功臣像在海外屡有发现,如加拿大皇家安大略省博物馆、德国柏林国立民俗博物馆、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均有收藏。这些已发现的功臣像与原有的相比,不过是极少数,以后或还有可能再被发现,但大多数可能已毁于战火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