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篇15则感悟 论语仕而优则学

本文继续品读《论语》第十九篇“子张篇”,本篇全部是孔子学生的言论。据记载这些言谈都是发生在孔子去世以后,而那些先于孔子去世的一些学生均未出现,如颜回、子路等。

论语学而篇15则感悟 论语仕而优则学(1)

上文品读了“《论语》: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文中提到子游批评子夏。

子游批评子夏在教育学生时抓末弃本,本末倒置,认为他的教学顺序不合理。

但子夏认为,子游对子夏的门人所提的这些要求太过分了:你不能够这样轻易地评判我的学生,况且,哪个是根,哪个是本,谁都无法确定。

子夏大致意思说,假如你设想仁义是根本,洒扫应对是枝节,那有没有可能,一棵树生长的最后目的就是抽出枝丫、开花结果呢?从这个角度来说,你所谓的根本,反而不是最重要的了。

这是子游和子夏不同的教育观点。

继续下章: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注译:

优:指有余力。

原文解析:

子夏说:“做官之后还有余力的就可以去学习,学习学好了还有余力,就可以去做官以便给更好地推行仁道。”

有感解读:

孔子的教育方针和办学目的在本章中被子夏集中概括了出来。

“仕而优则学”,子夏认为,做官以后,还有精力和时间,那就可以去学习礼乐等治国安邦的知识和为人处世的道理;

“学而优则仕”,而学习之余,如果还有精力和时间,就可以去做官从政,运用自己获得的知识才能为国家和百姓出力。

这句话对于整个中国的历史有很大的影响。很多家长为孩子设定的人生道路就是“学而优则仕”。

而在我们现代社会,这句话其实已经不适用了,有太多太多的职业可以让我们为社会做出贡献。

继续下章:

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注译:

致:极致、竭尽。

原文解析:

子游说:“居丧,充分体现出悲哀之情就可以了。”

有感解读:

这段话承接了宰予和孔子的一段争论。

宰予认为,为父母守孝,一年就够了。孔子却认为,一年不够,至少要三年。

子游说这句话,与宰予和孔子的讨论未必发生在同一时期,但是我们能够明白,守孝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话题,因为每家每户总有一天要面临如何守丧的问题,这对古时候的年轻人来讲,是一个很沉重的负担。

子游讲了他的观点:“丧致乎哀而止”。“居丧”的时候,只要能够充分地把自己的哀思表达出来就可以了。

实际上,这对三年之丧产生了挑战。三年确实是时间太长了,大家受不了。

子游认为,人能够把自己的哀伤适度地表达出来就够了,儒家并不倡导过分地悲恸。

当今,有很多人为了厚葬父母不惜花费重金,大搞形式主义,在社会上产生了十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丧事固然要办,但是内心没有哀痛,只一味做表面功夫的话,丧礼再有排场再隆重又有什么意义呢?

表面形式要有,但是不是真实的情感流露,外人谁都没太大资格评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