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良好营商环境专题会议(联手大湾区兄弟城市)

打造良好营商环境专题会议(联手大湾区兄弟城市)(1)

打造良好营商环境专题会议(联手大湾区兄弟城市)(2)

打造良好营商环境专题会议(联手大湾区兄弟城市)(3)

彭芳梅

本期专栏文章来自深圳市委党校决策咨询部副主任彭芳梅教授,以下为专家观点:

深圳营商环境做对了什么?

致力于“法治规则最优、

企业成本最小、宜居环境最好”

对区域或者城市发展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而言,说到底是各类要素的优化配置,而营商环境建设就是资源优化配置的最基础禀赋。

深圳在营商环境建设方面取得的有目共睹的成绩。纵观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世界城市营商环境评价报告》、经济学人智库《营商环境排行榜》等各类营商环境的评估报告,尽管所用指标差异较大,但综合来看投资热度、法治力度、人才满意度、创新活跃度、国际认可度等这五个方面大致能衡量一个城市或者区域的营商环境。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哪种评估方法,结果无不显示深圳的营商环境一般都处于前列。

比如2021年底,深圳商事主体数超过380万户,位居全国城市第一,创业密度连续多年全国第一,这样高的投资热度说明投资者对深圳营商环境是比较认可的。再比如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18年居全国首位,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8万家,蓬勃的创新活力正是深圳良好营商环境的重要体现。

如果要用一句话概述深圳营商环境建设做对了什么,大概就是“城市法治规则最优、企业运行成本最小、居民宜居环境最好”。

无论是纵向比较深圳发展历程,还是横向比较全国各地营商环境建设,深圳近年来在营商环境建设方面依然保持领先地位。特别是近年来,深圳把优化营商环境列为重大改革工程,陆续推出一批又以一批重大改革举措,行稳致远,积极作为,继续建设富有竞争力、吸引力的营商环境。

新时期如何优化营商环境?

千方百计吸引全球创新高端人才

新时期的深圳在营商环境建设方面,继续保持奋进的领跑姿态,在今年1月出台的《深圳市建设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将从“4个方面、12个领域”着重发力,更能体现深圳营商环境改革创新的“高招”,成效显著:

一方面深圳一以贯之地能快速准确地贯彻中央要求,准确结合实际,制定符合深圳发展实际情况、所需的可执行细则,确保改革创新政策真正落地。

另一方面深圳始终一以贯之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形成富有活力的“政府、企业、和居民”多赢局面。

深圳营商环境通过改革创新,政府的法治能力更优了,公平透明预期显著提升了。企业办事流程更优了,办事效率和便利度显著提升了;企业和居民享受到的服务更实惠了,市场主体感受度显著提升了。

未来深圳营商环境建设仍然大有可为,本人对如下三个方面更加期待:

一是始终如何想尽千方百计,吸引全球富有创新能力的高水平人才汇集与此,深圳在不仅能够吸引人,还能真正留住人等方面,更好的“出新招”。

二是在防止深圳产业链与全球产业链断层脱钩方面,抓住粤港澳大湾区纵深建设的机遇,联手香港、澳门、广州等兄弟城市共同营造世界一流的营商环境。

三是在建设民生幸福标杆城市方面,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仍然任重道远,且大有作为。

如何与兄弟城市联动发展?

以机制创新实现最大联动效应

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都市圈建设,既是不同城市个体的发展,更是城市群、都市圈的整体协调可持续发展。深圳更需要与周边城市携手共进,联动提升区域整体营商环境。

一是要营造浓厚的“共建共优”的舆论氛围。无论是政府层面还是民间组织层面,多应加强舆论引导,营造建设和优化营商环境的浓厚氛围,各地时刻站在建成充满活力的国际一流湾区的框架下,看到城市群营商环境建设与优化。

二是协调个体与整体的关系。深圳同周边地区既要发挥各自的已有个体优势,也要强化“不分你我、只分功能”的整体思维,协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形成更加畅通的各种要素流动、更加合理的产业布局、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务格局。

三是理顺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深圳与周边城市绝不是竞争关系,而应该是良性的“竞合关系”。这种良性的竞合关系,不是“搞一团和气”的合作,也不是同质化竞争的“内耗”发展。而是既追求共赢共享的合作,也讲究围绕各自核心关键问题的“攻坚克难”,比如广州和深圳,在重大项目、核心技术公关方面,既要善于合作,也要敢于竞争突破,推行“解绑挂帅”、“比学赶帮”,推动关键领域尽快“冲线”。

四是以机制创新实现最大联动效应。深圳与周边城市聚焦营商环境优化建设,可探索建设营商环境优化建设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要就重点问题,各地常态化开展营商环境优化建设领域的交流沟通,推动区域营商环境找准着力点更自主的开展联动合作,推动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建设。

如何解决产业空间难题?

北融合、中挖潜、南协同

深圳城市历经40多年的快速发展,毫无疑问的确创造了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一是北融合共进。中央明确要求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深圳发挥核心引擎的作用。引擎不仅仅在于自己能做多大,还应该包括与周边城市的融合发展。深圳完全可以跳出“一亩三分地”,向周边地区,比如东莞、惠州,甚至是珠江西岸的中山,在更大的视野谋划产业发展空间、谋划城市功能发展。

二是中更新挖潜。经过近40年快速发展,与国内大城市(如北京、上海、重庆、广州等)比较而言,深圳城市的土地利用和开发的密度和强度遥遥领先,深圳土地资源难以为继续,但是正是因为空间紧约束,深圳反而在城市更新中积累了很多经验,形成了具有深圳特色的更新模式,对存在的大量闲散低效用地,不断创新更新办法,向“存量挖潜”,既能不断优化超大城市空间治理,又能为产业持续发展提供空间保障。

三是南协同发展。2019年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香港——深圳”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三个极点之一,同时《纲要》进一步明确粤港澳大湾区的空间布局遵循“极点带动、轴带支撑、辐射周边”。可见,深圳更需要抓住粤港澳大湾区纵深发展机遇,向南进一步携手香港协同发展。2021年香港主动对接湾区发展,发布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规划,谋划将香港北部约300平方公里的空间打造成为能够承载250万人口的城市新空间,对深圳而言,深港双城产业与空间的协同发展又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作者】深圳市委党校决策咨询部教授、副主任,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常务理事彭芳梅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深圳营商环境创新试点调研及案例征集

【作者】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