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人生态度(解读白居易的长相思)

赏读白居易《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

长相思词牌 唐教坊曲名。也就是在唐朝,有着固定的旋律,然后配上歌词。

长相思词牌曲调,先唐时候就有,因为古代的朝代不一,歌曲和诗歌的长短节奏不同,所以往往没有固定格式。

但是到了唐朝白居易时期,就有了固定的三七五句式。唐朝的曲调已经不可考证,但是白居易的长相思,却有着文子内在的节奏和气韵,适合表达相思和离别惆怅,后世多在文本上沿用平仄韵律,或有改变,但基本的句式不变,形成了特有的文本词牌《长相思》。

可以说,喜欢诗词爱好诗词的人,都会试图填上几首,因为格式简单,且诗句的节奏很好把握。但是写得好的却不多。

那么白居易的《长相思》历代都列于《长相思》词的榜首,让我们细细品读,为何这首词如此有魅力。

白居易的人生态度(解读白居易的长相思)(1)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唐 · 白居易《长相思 其一 闺怨》

这首,就是白居易的《长相思》。

汴水源于河南,流入安徽泗县和泗水合流,入淮河 ,而泗水源于山东曲阜与汴水合流入淮河。

那么这两条河流交汇点在安徽。白居易何以要用这两条水,来写长相思呢?

很多人只是喜欢这首词的节奏,却不知道其深沉的缘故。

白居易的人生态度(解读白居易的长相思)(2)

因为安徽是白居易童年少年时的故乡,而他的初恋和爱人,恰恰就是在安徽。这个女子在白居易的文本中用的是“湘灵”,这也许是个名字的符号,真名,白居易肯定不会写。但是和湘灵的爱情,是白居易一生的疼痛。他们私定终生,白居易往京城考中进士,迟到36岁才正式结婚,重大的原因,就是等待迎娶湘灵进门。

但是白居易母亲,以湘灵出身低微百般阻扰,这对有情人,有夫妻恩爱和相望,最终没有结婚。

而在漫长的别离和守望岁月里,深深心知。

从现有的资料里,看不出36岁之前的白居易到过瓜州。但是50岁的白居易先后为杭州、苏州刺史并与54岁和刘禹锡游历扬州,而瓜州古渡正在扬州。

有理由相信这首词,是做在白居易此时,因为流畅深沉。

他和湘灵早已经分开,但是这最深沉的情感,曾经贯穿了白居易最盛年时期的生活,他本身性格深情敏感,且湘灵之所以离开,是母亲造就,他站在瓜州古渡,想起湘灵曾经和他的痴恋守望,心里感慨万千。也许她还在等待,带着恨意吧。哪怕她已经老了,也许有另外的生活。

但是他知道那曾经如火的相思煎熬,是分明贯穿了他们年轻时最好的岁月的。

这是他拟托湘灵写的闺怨。有人说,你为什么如此肯定?因为长达几十年无果的爱情和愧疚,白居易深深自责,将这种情感寄托在很多诗里,比如有首写了一个被婆婆不待见的女子,没有婚姻名分,备受侮辱,最终伤感诀别。而白居易的《长恨歌》是写在和湘灵的婚姻无望,将悲情留在了《长恨歌》里”此恨绵绵无绝期。“

而正是这首《长相思》寄托了白居易半生的愧疚和伤感,特别能打动人,这是白居易晚年的忏悔吧。

白居易的人生态度(解读白居易的长相思)(3)

”汴水流,泗水流,“

在安徽这两河交界的地方,我看到两条河水交缠,流到淮河,在那尽头,会流到扬州,那瓜州古渡吧。

白居易心中,北望安徽,他在想象湘灵,若是知道他在扬州,必会如此思念。

这个已经是时空交错的美了,中间的留白,若不细想,你根本不清楚白居易为什么会这么写。这已经是回忆,眼前,伤感,交错混合的深情。

虽然很多人,只是觉得音韵上口,轻灵无比。

”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淮河也有进入长江的水道,在扬州三江营,正是瓜洲古渡附近。

而50多岁的白居易,恰巧站在这里。

他拟托湘灵的思念,他在扬州,这里青山旖旎,若是湘灵知道,必会相思。

虽然此时他们已经没有现实的交集,但是在他心里,她是他永远的爱人,想必她也如此。

但是这已经是他们分开后的十几年了。

湘灵未必知道他在扬州。但是白居易是这么固执的相信,因为曾经他和湘灵的爱情,是如此深重缠绵而牵挂啊。

白居易的人生态度(解读白居易的长相思)(4)

”思悠悠,恨悠悠“

年轻时代,白居易和湘灵是有着最深的牵挂和相思的。

”一年最长夜,俱做独眠人。“这是白居易和湘灵曾经分开后,且知道彼此的牵挂,在冬至的长夜,必会相思辗转。

他现在已经半百,他站在瓜州渡口,他是回忆年轻时代的湘灵和自己。

她曾经是那样牵挂他,他也一样。

可以说,白居易虽然孝顺母亲,但是母亲脾气暴躁,精神总失常,白居易从湘灵身上获得的朴素温暖的爱,弥补着父母之爱的缺失,这也是白居易苦守到36岁,不得已才遵循母命娶了他人的重要原因。

但是到底,这场爱情被断送。

湘灵肯定是牵挂他的,或者还带着恨吧,漫长的青春守望,为了一人,而最终,湘灵无法忍受婆婆的羞辱,愤然回乡。

她内心,总还是盼望白居易回乡给她名分,正式迎娶。

白居易也有莫大的苦衷,白居易以孝顺母亲,在皇帝和官员面前赢得较好口碑,而母亲虽然多病,却把控家庭,不让白居易迎娶湘灵,白居易倔强抗衡,延迟到36岁,终于因为母亲高寿,无后而为不孝妥协。

结婚的时候,湘灵早已经负气回乡,而皇帝和官员也操心他的婚事,他是半推半就,迎娶了高官 迎取 杨虞卿 从妹为妻。三年后母亲谢世,白居易并无太多悲痛,这也被嫉恨他的人抓住把柄,说他对母亲假孝顺,博取好名声,从而贬谪到九江做地方官。

在九江,他拿着湘灵送给他已经发霉的绣花鞋,感慨长叹。

白居易的人生态度(解读白居易的长相思)(5)

”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对于湘灵呢,白居易或者内心是知道,她还盼望着他回乡给她名分,但是所有的机缘都错过了。在现实之外,他们是青梅竹马的少年恋人,无论外面如何翻天覆地,甚至无缘婚姻,但是内心的牵挂,总在吧。

白居易设想她在楼上望夫,望一个今生不可能娶她的良人。

也许湘灵住的地方并无高楼,但是爱情经过岁月,沉淀成痛苦和信仰。

那高楼明月,已经是白居易心目中湘灵的姿态,永恒而伤感。

恨而不能归,却忍不住守望,这已经是最凄美苍凉的真挚的爱了。

于湘灵于白居易都是,哪怕他们已经中年。

白居易的人生态度(解读白居易的长相思)(6)

正是中年而深沉伤感的笔力,让这首《长相思》表面节奏轻灵,内在情感饱满,而广泛流传。成为《长相思》词牌的范本。

但是白居易肯定不只是希望这些,他希望他的湘灵,能够看到,能够听到这首歌。

我们今生无缘,但是我是为你写的,希望这首歌跨越千山万水,被你听到。

有理由相信,白居易这首词,在当时就广泛流传,并配以教坊曲调。因为他描写了扬州之美,沧浪江水,有江南烟水之丽,又有相思之深,在唐朝,扬州是码头城市,有多少帆影,就有多少思归和待归的人,这首歌打动人心。

而这首词的魅力,脱开传唱的歌曲,也因为有着感情力度,虽然很多人不知道背景故事,但沉醉在那种浩大凄美焦灼的文字之美里,成为后世《长相思》填词的范本。

白居易的人生态度(解读白居易的长相思)(7)

我写在这些,其实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凡是词浅意深的好词,都是生活和岁月积淀下的深邃情怀,这是给喜欢诗词的朋友提醒,不要为赋新词,强说愁。诗词的内容和情感阅历密不可分。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