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皇帝曹睿(魏国最有成就的皇帝)

原创

(紧接上期)

宫闱密事

曹睿生母甄夫人早死,曹丕将其交给郭皇后抚养。曹睿对生母被赐死一事一直耿耿于怀。继位后,立即追尊其母为文昭皇后,在邺城为其立庙。紧接着又追封外祖父甄逸为安乡侯,谥为敬侯;由嫡孙甄像继承。景初元年底,废邺城庙,在洛阳为其母立庙。甄氏从此算是彻底平反,与曹氏家族列祖列宗一起享受后人祭祀。

甄氏死于非命,曹睿因此特别关照甄氏家人,登基之年就安排甄氏家人出任不同的职务,各项赏赐累加起来有“钜万”之多。以后又不断地为甄氏家人封侯加官,恩宠异常。

曹睿对养母郭皇后也孝敬有加。继位后尊其为皇太后,对其家人也是封侯拜官。郭皇后死后,将其葬在曹丕的首阳陵西,也算是生死相随。

野史里有郭皇后在曹睿生母甄夫人下葬时将其“披发覆面,以糠塞口”。曹睿继位后因此而逼杀郭皇后的说法,纯属胡说八道,不值一提。

曹魏皇帝曹睿(魏国最有成就的皇帝)(1)

曹睿先后有两个皇后,一为毛皇后,一为郭皇后。

曹睿做平原王时,纳河内人虞氏为妃,继位后,虞氏却没被立为皇后,太皇太后卞夫人安慰虞氏,虞氏颇有情绪,说:“曹氏喜好立贱人,没有能以道义立举之人。皇后掌内事,君王听外政,其道才能相辅相成,如果不能以善始,也没有能善终的。曹氏一定会殆由此亡国丧祀!”这话说得有些恶毒,连太皇太后卞夫人、皇太后郭女王也一并骂了,因这两人都不是正室,都是以妾为妻。不光骂人,还诅咒曹氏。这样冲动自然不会有好果子吃,立即被曹睿废黜,罚往邺城,打入冷宫。

毛皇后也是河内人,曹丕黄初年间被选入曹睿平原王府中为妃,受到曹睿宠爱,出入都是同车同轿。曹睿继位时为贵嫔。太和元年(227年),立为皇后。

毛皇后父亲毛嘉,拜骑都尉,皇后弟弟毛曾,任郎中。不久,又接二连三地为这两人加官,毛嘉由骑都尉改奉车都尉,又封博平乡侯,升光禄大夫;毛曾由郎中升骑都尉、驸马都尉。毛嘉以前只是一个车辆修理工(典虞车工,太仆下辖典虞都尉、典虞令,主管皇帝出巡、打猎时车辆),突然富贵,言行举止全无礼仪,粗鄙不堪。曹睿曾让朝臣到他家聚会饮宴,他开口闭口自称“侯身”,传为笑话。

毛氏父子都被人看不起。夏侯尚之子夏侯玄二十岁时为散骑黄门侍郎,有次去觐见曹睿,曹睿让他和毛曾坐在一起,夏侯玄深感耻辱,年轻人掩饰不住愤懑之情,被曹睿看在眼里,恨在心里,找了个理由将夏侯玄贬为羽林监。

曹魏皇帝曹睿(魏国最有成就的皇帝)(2)

曹睿不管别人怎么看,继续给这两人加官进爵。毛嘉位特进,毛曾升散骑侍郎。青龙三年(235年),毛嘉去世,追赠光禄大夫,改封安国侯,谥为节侯。第二年,又追封毛皇后母亲夏为野王君。

毛皇后和毛氏家人的好日子从太和元年(227年)到景初元年(237年),过了十一年到头了,曹睿厌倦了毛皇后,喜欢上了郭夫人。

景初元年,曹睿和郭夫人在后园游玩,召集才人以上的嫔妃一起欢聚。郭夫人说:“应该把皇后也请来。”曹睿不准,告诉左右,不得告诉皇后今天宴饮的事情。这么多人参加的活动怎么可能保密?毛皇后当天就知道了。第二天见到曹睿就问:“昨日在北园游宴很快乐吧?”曹睿认为是左右泄密,杀了十多人,更为奇特的是竟然因此赐毛皇后死。如果仅仅是因为这件事就赐死毛皇后,确实有些过了,真不待见的话,打入冷宫就是了啊,何必杀人?

毛皇后死后,曹睿还给她加了个恶谥,谥为“悼”。“中年早夭曰悼,肆行无礼曰悼”,从这个谥号来看,应该是曹睿认为毛皇后肆行无礼。

曹睿的第二个皇后是郭皇后。西平人,出身于河右大族。黄初元年(220年),西平郡反叛,其家族估计是牵连其中,战败后,郭氏被金城太守苏则送入宫中。曹睿继位后,非常喜欢她,封为夫人。

曹魏皇帝曹睿(魏国最有成就的皇帝)(3)

史书中这里有个交待不清的问题,苏则将郭氏送入宫中,是送入曹丕宫中,还是曹睿宫中?曹睿当时十五岁,刚封武德侯,最多也就是侯府,哪来什么宮?苏则是曹丕的大臣,送俘虏入宫也应该是入皇宫(王宫)。曹睿宠爱郭氏也是继位后“甚见爱幸,拜为夫人”,也就是以前根本就没见过她,郭氏可能是曹丕的妃嫔,曹睿见而爱之,接管了郭氏。这个也不奇怪,曹丕就接管了几个曹操的妃嫔,遗传到位。

曹睿并不是在毛皇后死后就立即立郭夫人为后,而是在第二年年底临死前仓促立郭夫人为后的,说不清楚曹睿是不是想真心立她为后。

郭皇后一直到景元四年(263年)底去世,历经曹睿、曹芳、曹髦、曹奂四朝,其间拥曹派和反曹派都以她的名义来做自己的事情,使其沦为工具。去世后,谥为元,世称明元郭皇后。

曹睿后宫佳丽数万,却子嗣稀少。亲生儿子三个,清河王曹冏、繁阳王曹穆、安平哀王曹殷(追谥),都早夭;养子二个:齐王曹芳、秦王曹询;亲女二个:齐长公主,先嫁李韬,后嫁任恺;幼女曹淑,早夭,追谥平原懿公主。

这里也有个问题,曹芳的族祖叫曹冏,就是前面说过写作《六代论》的作者,曹睿怎么可能给自己的儿子取同样的名字呢?按辈分算,曹冏是曹睿从叔父,曹睿这样取名不但犯讳,还大不敬,不可能这样取,应该是同音不同字。不然怎么也说不过去。

曹操有25个儿子,曹丕有10个,曹睿却只有三个,还都没能养大成人,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啊!

曹魏皇帝曹睿(魏国最有成就的皇帝)(4)

其实曹睿还是个有亲情讲仁义的人,比如对待生母、养母和两个皇后的家人都比较好,也有分寸,并没让他们出任高官显贵。特别是对出生未满周岁的小女儿曹淑,更是疼爱。

曹淑于太和六年(232年)出生,还没满月就死了。曹叡万分悲痛,在洛阳建立祭庙,埋葬南陵。以生母甄氏已经亡故了的侄孙甄黄和曹淑合葬,追封甄黄为侯爵,并将郭夫人的从弟郭德过继给甄氏,封为平原侯。

下葬时,曹叡要亲自把棺柩送到墓地。此举遭到司空陈群抗议,认为给八岁以下小孩举行葬礼都不合礼制,何况公主还没满月,要用成人礼送葬,自古以来,都没这种做法。少府杨阜说得更直接:“文皇帝(曹丕)、武宣皇后(卞夫人)逝世,陛下都不送葬,为的是以国家为重,防备发生事故,为什么非要给一个婴儿送葬?”处于悲痛之中的曹叡完全不听。下葬完后,还带着皇太后宫和皇后宫全部人员一起到许都,离开这个伤心地。

礼葬献帝

曹睿对诸侯也放宽了政策,一是同意在规定的时间里进京朝见,并可以将嫡子留在京城;二是改各诸侯的县侯为郡王,将食邑的规模扩大,名义上是增强诸侯王的职权,事实上各诸侯王除了可以多收点税赋以外,在政治、军事实力上并没有任何改变。

曹睿处理汉献帝死亡一事特别受到后世正统文人的称赞,认为是仁义之举。

汉献帝死于青龙二年(234年)四月二十一日,和诸葛亮死于同一年,巧合的是,他们也生于同一年(181年),享年五十四岁。

曹魏皇帝曹睿(魏国最有成就的皇帝)(5)

献帝从禅位为山阳公到去世共十四年。献帝死后,曹睿素服发哀,派使持节行司徒太常和洽前往吊祭,又派持节行司空大司农崔林监护丧事,光禄大夫、大鸿胪为副使,责成将作大匠、复土将军修建陵墓,追谥山阳公刘协为汉孝献帝(聪明睿哲曰献。知质有圣曰献),并为此大赦天下。八月,将献帝安葬于山阳国禅陵陵园。下葬之日,曹睿穿天子吊服为献帝痛哭,立献帝嫡孙刘康接替为山阳公。

之所以说曹睿仁义,是因为有朝臣建议以诸侯王之礼办理献帝的丧事,曹睿坚决不同意,一定要以皇帝礼安葬,并按照汉礼的规制和要求办理,所有费用由朝廷开销。如此对待一个亡国之君,确实很仁义。曹丕不杀献帝,为魏晋朝代交替都不杀前朝之君或者异国之君开了个好头,遗憾的是五胡乱华后,此风荡然无存,前朝之君、异国之君几乎都死于非命,残忍暴烈,更显出曹睿的仁义。

托孤风波

曹睿没有儿子,为了解决继承人问题,就在宫中收养了两个孩子,齐王曹芳、秦王曹询。帝王收养孩子不是随便在街上拉一个孤儿都行,而是有严格要求的,必须是从近支宗亲里寻找,所以陈寿说没人知道齐王曹芳的来历是不负责任的,可以说是有意抹黑曹氏家族,就像说曹操之父曹嵩身世不明一样。前面说过,曹囧是曹芳的族祖,明显证明曹芳是曹氏家族中的一支,怎么会不知其所由来呢?文人意气用事,真是荒唐!

之所以收养两个孩子,是想进行比较,从中择其好的那位来继承。可是曹睿身体太差(有数万佳丽,再好的身体也会迅速被榨干),在两个孩子都还没长大成人(齐王八岁,秦王九岁)时就已经奄奄一息。医药无效,又求之鬼神仙术。

曹魏皇帝曹睿(魏国最有成就的皇帝)(6)

青龙三年(235年),寿春有个农民的妻子自吹是天神下凡,来做徐登(汉著名方术士)的女儿,应当保卫帝室,辟邪纳福。曹睿在后宫给她专门修了个馆,还下诏表扬她,对她很好。

这件事情证明曹睿身体不好疾病缠身已经很久了。三年后,曹睿病重,喝这个神人的水无效,将其杀掉。巧合的是,孙权晚年病重时也有类似的行为。在死亡面前,帝王和百姓求生的本能都是一样的。今天无数人生病后的三部曲仍然是:看医生;信偏方;求鬼神。

神鬼不能救,就该考虑后事了。摆在曹睿面前最重要的事情是谁来继承?谁来辅佐?

继承人好办,就选齐王。由于齐王还是个八岁的孩子,辅佐大臣就显得十分重要。曹睿最初打算以宗室来辅佐,由燕王曹宇为首,带领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等共同辅政。

曹宇,字彭祖,是曹操与环夫人所生的儿子,与曹操最喜欢的曹冲是亲兄弟。曹操时为都乡侯、鲁阳侯。曹丕时为公,升下邳王,改封单父县(今山东省单县南)。曹睿时改封燕王。

曹宇的年龄可能稍微比曹睿小一点,因为曹睿少年时与曹宇住在一起,特别喜爱曹宇。曹睿继位后,给曹宇的恩宠和赏赐超过其他诸侯。青龙三年(235年),征召曹宇入朝。这是相当大的恩典,按曹丕的规定,曹宇是不能入朝的。景初元年(237年),回到邺城。第二年夏天,又被征召进京。

曹魏皇帝曹睿(魏国最有成就的皇帝)(7)

曹肇,字长思,大司马曹休的儿子。曹休死后,继承曹休爵位,为长平侯。曹肇是个美男子,曹睿很喜欢他,经常和他同床而眠。二人没事还以衣物为赌注来赌博,曹肇输了的话就直接跑到曹睿的衣柜里找衣服穿上就走,曹睿也不制止。

这时曹睿已经病重,召曹宇进京明显是嘱托后事。年底,任曹宇为大将军,将后事拜托给曹宇。本来事情到此进行得很顺利,没想到四天之后,曹睿变卦了,改任曹爽为大将军,接替曹宇。

为什么曹睿这么快改变主意?这就不得不提到另外两个人,中书监刘放和中书令孙资,正是这两个人为私利而蛊惑曹睿改变主意,辅佐大臣的范围和性质都发生了变化,直接导致魏国皇权旁落,司马家族崛起。如果真要说曹魏的罪人,非此二人莫属。

刘放,字子弃,涿郡方城(今河北固安)人。汉武帝之子燕剌王刘旦的后代,正经八百的汉室宗亲。曹操攻取冀州后,刘放游说占据涿郡的汉渔阳王刘松投奔曹操,刘松答应了,两人一起投靠曹操。曹操十分高兴,将此事比作“班彪依附窦融而劝河西归汉”,任命刘放参司空军事,由此开启在曹魏的仕进之路。

孙资,字彦龙,太原中都(今山西省平遥县)人。三岁时父母双亡,由兄嫂抚养成人后入太学,因和司徒王允是同郡老乡,王允举荐其为县令。曹操任司空时,曾辟孙资为官。孙资兄长被人杀害,孙资为兄报仇,手刃仇人后携家眷跑到河东躲避,郡里派人到河东找到他,要他前去赴任,他以身体有病为理由拒绝。

贾逵是孙资的好朋友,此时还在家乡河东没有出仕,就去劝孙资。孙资答应了,去后出任功曹,被推举为河东计吏。做计吏每年底要到朝廷交总结,见到尚书令荀彧,荀彧见到他后很感叹,说:“北方动乱已久,还以为贤哲智慧的人越来越少,没想到今天还能看到孙计吏这样的人才!”

曹魏皇帝曹睿(魏国最有成就的皇帝)(8)

曹操想将他留在许昌,上表任孙资为尚书郎,但孙资以家境困难为由,回到河东郡。孙资在许县时到丞相府中推荐了贾逵,对贾逵出仕帮助很大。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为魏王,建立魏国,刘放与孙资一起出任秘书郎,陪伴曹操左右。曹丕继位后,对朝廷进行机构改革,改秘书为中书,以刘放为中书监,孙资为中书令,还各加给事中头衔;封刘放为关内侯,孙资为关中侯。

曹丕设置中书省,是分尚书台之权,将中枢机要大权直接掌握在自己手上,刘放、孙资二人从此开始执掌机密。曹睿继位后,特别信任和宠爱二人,同时给二人加散骑常侍;封刘放爵为西乡侯,孙资为乐阳亭侯。

中书,类似于中办,也就是说,最迟从曹丕时起,二人就担任中办主任、副主任,并长期把持。不久后,二人就有弄权的迹象,史称“专任”。中护军蒋济上疏提醒曹睿注意,并希望曹睿不要让朝廷中出现“专吏”。曹睿虽然对蒋济的忠诚表示赞赏,升其为护军将军,加散骑常侍,但并没有改变对刘放、孙资二人的态度。

孙资因为支持田豫、王雄讨伐公孙渊,后来田豫在成山埋伏消灭吴国周贺所部,被封为左乡侯。刘放、孙资二人此时都成为乡侯。青龙二年(234年),曹睿又升二人为侍中、光禄大夫,金印紫绶,仪同三司,仅次于朝廷三公。二人进入魏国权力核心,除了不能调动军队外,其实权几乎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曹魏皇帝曹睿(魏国最有成就的皇帝)(9)

曹睿决定以宗室辅佐新皇,刘放、孙资二人心里开始不安。这二人位高权重,平时得罪过宗室。夏侯献、曹肇心中早就对二人不满,现在眼看可以为辅佐大臣,就有些得意忘形。二人在宫中探视曹睿病情时,那个殿中有一课鸡栖树(一名皁荚树),之所以叫鸡栖树,是因为古时没有闹钟,殿中养鸡来报晓,鸡即栖于树上。这二人互相闲聊说:“这种情形也很久了,还能长期下去吗?”暗指刘放、孙资占据了“司晨”的位置,要制止这种行为。

刘放、孙资担心宗室掌权后会加害自己,就想改变曹睿的决定,但曹宇一直守在曹睿床前,二人找不到机会。

曹睿死前的一天,突然气息微弱,曹宇就出来找曹肇等人一起商议事情,没有返回。没多久,曹睿缓过气来,这时身边只有曹爽一个人。刘放赶紧叫孙资过来一起去劝说曹睿,孙资说:“这时怎么敢动啊。”刘放说:“大不了一起下油锅,有什么不可的!”

二人就冲进去对曹睿哭诉说:“陛下如有不测,将把天下交付给谁?”曹睿说:“你们没有听到我用燕王吗?”刘放说:“陛下忘记先帝诏敕了吗?藩王不得辅政。况且陛下生病时,曹肇、秦朗等人调戏照顾陛下的才人。燕王带兵守在南面,不让我们进来看你,这就是竖刁、赵高这样的奸臣作为。如今皇太子幼弱,不能亲政,外有强暴之寇,内有劳怨之民,陛下不从长远考虑存亡,却将江山社稷维系在恩旧身上。把祖宗基业交付给这几个平凡的人。陛下生病这么多天来,内外隔绝,社稷危险,而陛下自己还不知道,这让臣等很痛心啊。”

曹睿听了刘放的话,非常气愤,问:“哪谁可以担任辅政大任呢?”因为曹爽在场,刘放、孙资不便推举其他人,另外曹爽是个平庸懦弱的人,让他辅政,刘放、孙资二人还有空子可钻。二人就推举曹爽代替曹宇。

曹魏皇帝曹睿(魏国最有成就的皇帝)(10)

曹睿也知道曹爽是个无能之人,说:“他能担此重任吗?”曹爽确实是个庸人,如此关键时刻,竟然不能力争,在旁边紧张得大汗淋漓,话都说不出来。刘放偷偷地踩曹爽的脚,对曹爽耳语说:“我以死奉社稷。”此话相当于对曹爽表忠心。

稳住了曹爽,这二人又建议曹睿让司马懿与曹爽一起辅政。为什么要把司马懿拉进来呢?

司马懿征公孙渊时,刘放、孙资二人都因为在朝中参谋之功各自进爵封为本县侯,与司马懿已经有因缘关系了。此时曹睿继位时的四位辅佐大臣,只剩下司马懿。司马懿为太尉,握有一定军权,有威望。刘放、孙资要拉除宗室以外的异性大臣来抗衡宗室,司马懿是最佳人选。

曹睿同意让司马懿共同辅政,亲自手诏,命令给使辟邪(辟邪,皇帝信使的别称)送到司马懿手中。曹肇知道后,声泪俱下地劝谏。曹睿又让曹肇下诏不要让司马懿进京。

曹肇刚出去,刘放、孙资赶忙又跑进来说服曹睿。曹睿此刻估计已经是弥留之际,神智不大清楚,几乎没有判断能力,谁说听谁的,又同意这二人的提议。

刘放害怕事情再起反复,就要求曹睿写个手诏。曹睿说:“我太累,没有力气写。”刘放立即跑上床,抓住曹睿的手强行写了个手诏,然后拿着手诏出来大声宣布:“有诏免燕王曹宇等人的官,不得停留宫中。”

曹魏皇帝曹睿(魏国最有成就的皇帝)(11)

曹肇的弟弟曹纂是大将军司马,当时也在宫中。曹肇出来安排下诏制止司马懿进京时,曹纂看见了,大惊,说:“皇上不安,你们怎么全部都离开他身边出来了,应该赶紧回去。”此时天色已晚,曹宇等人想要改变现状也来不及了。刘放、孙资以曹睿手诏宣示各宫门,下令不准曹肇等人入宫,罢免燕王曹宇。

曹宇、曹肇、夏侯献、秦朗等人没有采取任何补救行动,只是相对哭泣而归,结果全部被罢免。这个场面让人感叹不已,曹氏、夏侯氏的子孙竟然如此软弱不堪。曹丕以来严格限制打压宗室的政策显出恶果,没有一个宗室子弟能与刘放、孙资这样的权臣相抗衡,更别说后来的司马懿了。

宫廷里你死我活的斗争愈演愈烈之时,司马懿正在汲县(今河南省卫辉市)。司马懿平定辽东后,曹睿采纳燕王曹宇建议让司马懿率军镇守关中。司马懿刚行军到汲县,夏侯献让曹睿下诏命令司马懿从轵关(今河南省济源市城西)往西到长安。此时又接到辟邪送来的曹睿手诏,上写着“盼望你的到来,到后直接进宫来见我”。

两份诏书内容完全不同,司马懿敏锐地觉察到朝廷中有变故,叫来辟邪细细盘问后,立即乘追锋车(轻便马车,两匹马拉,因车速很快,故名追锋)火速赶往京城。四百多里地,一夜赶到。

司马懿进京后,直接进宫到曹睿所在的嘉福殿,流着眼泪询问曹睿的病情。曹睿拉着司马懿的手,叫齐王、秦王过来,指着齐王对司马懿说:“这就是你未来的新君,你看仔细了,不要弄错。”又叫齐王过去抱着司马懿的脖子。司马懿对曹睿说:“陛下放心,先王曾叫我辅佐陛下,我尽心辅佐。现在陛下叫我辅佐新君,我一定也会尽心辅佐。”

曹魏皇帝曹睿(魏国最有成就的皇帝)(12)

当日,曹睿病逝于嘉福殿(一说死于建始殿,殡于九龙殿),后葬于高平陵(今河南洛阳市伊川县)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一起成为辅佐大臣。

刘放、孙资两个内臣为保护自我利益改变了曹睿的托孤计划,司马懿得以进入魏国权力核心圈子内,历史的走向在此发生巨变,曹氏家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司马家族崛起。幸与不幸,难以言说。

(此后发生的事情可参阅本号《曹爽的无能和荒唐使司马懿顺利夺权》系列)

(全文完)

(文中所有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原创不易,敬请关注,欢迎转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