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国后李煜的结局 亡国后的李煜写下一词

纵观我国古代诗词史,文人大都多愁善感。从先秦《诗经》开始,就有“出自北门,忧心殷殷”、“大夫跋涉,我心则忧”等写愁的诗句。而到了唐宋时期,写愁的佳句更是不胜枚举。如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等。

亡国后李煜的结局 亡国后的李煜写下一词(1)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这首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便是一首写愁的千古名篇。它出自于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之手,是李煜亡国后被囚汴京期间所作。值得一提的是,这首《虞美人》也是李煜的绝命之词。据宋代王铚《默记》记载,李煜于七月七日生日当晚,命故妓作乐唱此词,宋太宗知道后,便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

亡国后李煜的结局 亡国后的李煜写下一词(2)

因此,李煜的这首词可以看作是一曲生命的哀歌。尤其词的最后两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历来以高度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了作者的愁苦,而为人所称道。但实际上,这首词的开篇7字“春花秋月何时了”,其实早就道尽李煜的人生愁苦了。下面我们便来看看李煜的《虞美人》,是如何具体表达他的人生愁苦的?

亡国后李煜的结局 亡国后的李煜写下一词(3)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首先,词的开篇“春花秋月何时了?”,即春天的花年年绽放,秋天的月年年明亮,我到底何时才能了结阶下囚的时光呢?需要注意的是,这首词作于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当时李煜已经被囚汴京近三年。因此别看这么简单的一句,它其实包含了李煜无数个愁苦的日夜。所以李煜迫切需要改变这种人生状态,而结合李煜被毒死,或许也就是一个了结吧。

亡国后李煜的结局 亡国后的李煜写下一词(4)

而往长远了看,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可独独不善政治,也不喜欢政治。起初李煜因有重瞳,被太子李弘冀猜忌,就索性醉心经籍、不问政事,自号“钟隐”,以表明自己志在山水,无意争位。但没想到人算不如天算,李弘冀病逝了。所以李煜的一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可以说是囊括了他一生的种种愁苦和无奈。

紧接着的“往事知多少”,便是对“春花秋月何时了?”对回应,旨在表明不顺心的往事太多。随后的“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便是诸多往事中对他影响最大的一件,即亡国。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小楼昨天夜里又有东风吹来,登楼望月又忍不住再次回首故国。说明李煜被亡国后,是时刻都惦记着故国的。

亡国后李煜的结局 亡国后的李煜写下一词(5)

宋太宗本来就对李煜心存怀疑,所以当他看到这两句,也就有了杀之而后快之心了。“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是李煜对故国的想象。即他想象此时的故都金陵,那些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都还在,只是里面住的人早已经换了。一想到这些,李煜的情感便迸发了,也就自然有了最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慨叹。

亡国后李煜的结局 亡国后的李煜写下一词(6)

它的意思是说,你要问我心中到底有多少愁苦,我想大概就像东流的滔滔春水一样,绵绵不尽啊。其实愁苦本来是没有分量,也无法具体表现出来的,但是李煜将愁苦比作滔滔春水,就既形象又确切了。词到这里便结束了,回过头我们再看这首词,开篇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其实就已经道尽了作者的人生愁苦。如果要问这愁苦分量如何,那就是“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