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日利亚对战海地(东边太阳西边雨)

一提到多米尼加这个国家,熟悉地理的很快就联系到“一岛二国”的地缘环境,感慨它与邻居“海地”为什么就走上两个极端,前者富裕,后者贫困。实际上在多尼米加走向崛起之前,海地的经济和环境都比它强大,在19世纪多次发兵攻击多米尼加共和国,并将其吞并统治长达22年。但是如今双方发生了逆转,海地日渐衰败,而多米尼加从独立到现在的崛起,背后的确存在一些环境差别,但是更多的是两国的历史、态度、自我认同等等,那些影响到根髓中的殖民意识形态和自我民族认同感,正确的价值观支撑着正确的行为选择,这才是多米尼加和海地拉开距离的关键,也是它崛起的核心动力。

尼日利亚对战海地(东边太阳西边雨)(1)

差异之前的共同属性,屋漏偏逢连夜雨

1492年,哥伦布首次穿过大西洋到达伊斯帕尼奥拉岛时,这并不是一座荒岛,而是一座居住着高达50万阿拉瓦克印第安人的“活岛”。哥伦布惊奇地发现岛上的土著和善友爱,不费吹灰之力就和西班牙人殖民了此岛。西班牙人最觊觎的的伊斯帕尼奥拉岛上的黄金矿源,土著们守着这硕大的资源却不知道去开采,结果白白便宜了西班牙人,还被当成奴隶来对待。正如《枪炮,细菌和钢铁》里面所阐释的殖民武器一样,西班牙人靠着武力打开了封闭岛屿的大门,随之而来的是细菌疾病的入侵,导致伊斯帕尼奥拉岛土著在哥伦了登岛27年后锐减到10余万人。

正是屋漏偏逢连夜雨,高压殖民化的岛屿又遇上天花蔓延,一时间整个岛上尸体横陈,只剩下3千余的幸存者,他们或是逐渐老去,或是被异族同化。而殖民者西班牙人,在大肆开采完黄金矿源后,又把利益目标投射到了自然资源上——这里非常适合种植甘蔗。但是土著们死的死,病的病,劳动力稀缺成了最大的掣肘点。那么怎么办呢?西班牙人把所谓的“战略目光”放到了非洲本人,开始引进非洲黑人奴隶,输送到伊斯帕尼奥拉岛。开启了甘蔗种植园的殖民地富庶道路,所以这个时期既没有产生所谓的“海地”,也没有“多米尼加”,而统一被西班牙殖民。

但是随着欧洲各大殖民国家在海外的疯狂抢夺,伊斯帕尼奥拉岛上迎来了新一批殖民分子:英国、法国和荷兰。这三个“强盗”先后入侵加勒比海,随之在伊斯帕尼奥拉岛登陆,迅速占据了西岛部分。

尼日利亚对战海地(东边太阳西边雨)(2)

差异化的开端,殖民者和殖民地的分化

法国占据了伊斯帕尼奥拉岛的东部一隅,由于当时的欧洲大陆上法国经济实力比西班牙强,对于此岛的开发能力也比西班牙有优势。所以法国人一来就投了大量的资金购买奴隶,速度快得令所有殖民国咂舌。到了18世纪,西班牙接连被新崛起的殖民国家压制,在伊斯帕尼奥拉岛上的殖民占据也日渐衰微。1795年,西班牙把伊斯帕尼奥拉岛的东部彻底让给了法国。自此开始,双方还在未各自独立前就开启了差异化趋势。

由于1804年法国在路易斯安那交易中把北美的控制权卖给了美国,同时也丢掉了伊斯帕尼奥拉岛的控制权,这一群外来奴隶居住的岛屿一时间像失去了舵手的航船一样,霎时间乱作一团,奴隶们获得了自由只有通过建立一个独立的国家才有归属感,于是“海地”这个名字出现在了历史柱子上。

海地独立的外来奴隶杀死了当地的白人,还烧毁了种植园,摧毁了奴隶系统,开始效仿一个农业国家的生产模式来进行管控。他们把种植园划分成一小块的农田,有点类似于中国历史上的“井田制”和英国的“封土制”,对于独立初期的海地来说,由于长时间的殖民生产累积,此时还属于一个富裕、强大和人力资源丰富的国家。而对比起岛东,那个名叫多米尼加的独立国还未出现。但是这种短视的行为对将来海地的整体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都是一个定时炸弹。新政府的统治者一上台,首先想到的还是如何敛财和榨取劳动资源,但是由于海地独立时期残杀了大量的法国移民者,使得整体的人口资源损失严重。

在海地独立15年之后,1821年东部以圣多明各的城市也宣布独立,但是由于海地长期的势力增长,加剧了它对东岛的攻击态势,让东部属于持续的震荡当中。这种状态持续到了1850年,海地丝毫不放过对东边独立国的袭击。也就是说海地依托于原先殖民生产储存的优势,大肆挥霍之下又展开军事冲突,花了一大部分的经济投入到对外战争中,却属于得不偿失的行动。

尼日利亚对战海地(东边太阳西边雨)(3)

差异化的加剧,两国不同的意识形态下的选择和走向

实际上从地理位置看,海地的统治面积比不上多米尼加的范围,人口小,资源短缺,所谓的农业经济仅仅能够保持温饱,它原先的富裕是靠“祖上福荫”。东岛的多米尼加也好不到哪里去,人口少也就意味着劳动力短缺,经济来源主要靠养牛。

  • 海地闭关锁国,多米尼加开放贸易

由于海地原属于法国的殖民地,虽然部分非洲外来奴隶,大部分人还是操着浓厚的法语,他们在身份认同上偏向于法国。加上历史上的奴隶压迫,这群本来就属于奴隶解放的群体更加排斥外来者。所以从明文法律上把外界移居者和商人都阻隔在了海岸线以外。加上长久以来的奴隶意识,海地人在独立后获得了自己的产地,偏爱于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既不需要政府协助,也不需要对外,不管从哪个方面看,这都是一条“闭关锁国”的不归路。

但是多米尼加不一样,正是由于它的人口资源稀缺和经济基础薄弱,所以从独立那天起,多米尼加就放开了国门,邀请各个地区的移民前来发展经济。由于处在殖民时代的“三角贸易”区域,这些移民中有欧洲本土人,也有一部分美洲大陆的群体,甚至于中东地带的商人也乘船到达多米尼加。

反过来站在外部投资者的角度,他们也对两个国家群体滋生出不同的态度:由于多米尼加原属西班牙殖民地,大部分人说西班牙语,一种语言上的身份认同让欧洲投资者觉得这就是一个海外的欧洲社会,心理上更加容易和对方进行贸易往来。而海地因为独立时期杀害了大量的法国白人,剩下的则是贸易黑奴,更像一个原始的非洲社会,所以这种歧视心态下,外来投资更加地偏爱多米尼加。

尼日利亚对战海地(东边太阳西边雨)(4)

  • 执政者的价值观趋使

海地和多米尼加分别独立后并没有意味着它能快速攀升,摆脱掉内外矛盾。从独立开始算起,海地前后发生了22次政变,多米尼加更是惨不忍睹,一个世纪区间换了50个总统,人均在位2年,而且发生了30多次革命。众所周知良好的经济发展必须依托于政治平稳,所以这百年间双方要想经济飞升,真是比登天还难。

可能上天再一次眷顾了多米尼加,19世纪在美国的扶持下,拉斐尔成为了多米尼加的信任总统,同时他是一个极强的独裁者,虽然这个人奸诈又冷酷无情,但是他对多米尼加的国家建设贡献了大把的力量。拉斐尔的执政,有点像打理自己的生意一样,独裁者管控的经济体下,垄断局面最为典型,家族直接掌控了各种肉制品、生活必需品还有交通运输业的垄断。

对比海地的独裁者杜瓦利埃,拉斐尔致力于发展对外贸易和工业经济,对方则是通过各种权力进行敛财,名不聊生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在拉斐尔的发展思维引导下,多米尼加走上了一条工业化的社会道路,政府的大量资本投入,在基建和公共设施上,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尼日利亚对战海地(东边太阳西边雨)(5)

环境意识偏差,1%对比28%森林覆盖率的恶性循环

拉斐尔对于多米尼加最卓越的贡献不止是经济的发展走向,而是长久以后生态保护的结果。因为他执政期间用水坝的发电取代了传统的燃料发电,同时还引进了液态天然气资源替代森林,这些投入这实际是是良性运转的叠加,因为多米尼加有对外贸易支撑,所以这些商业资源输入更加方便。加上这位独裁者有着军事力量上面的优势,一旦他预感到环境破坏会带来经济的动荡,他就会趋利避害地选择森林保护,所以在1934年是,多米尼加第一座国家森林成立,拉斐尔颁布了大量的政策阻止滥砍滥发,一方面是出于自己的利益,但是作为政府最高层面的控制者,无异于也推动了全国的生态保护意识。这种循环意识后来也落到了总统巴格拉尔身上,他对于环境的保护较拉斐尔更上一层。而海地的“闭关锁国”,使得原本一贫如洗的自然森林雪上加霜,滥砍滥发和资源过度开发,使得国家发展走向了恶性循环的道路。

尼日利亚对战海地(东边太阳西边雨)(6)

殖民同途却发展殊归,或许合作才能共赢

19世纪以前的海地富裕且劳动力丰富,靠着奴隶制的甘蔗园种植经济一直碾压,多次吊打多米尼加。当世界的殖民格局发生动荡,重新洗牌时,海地的原殖民者们获得了独立的机会。一方面恐慌于传统殖民压迫,一方面有翻身农奴把歌唱的愉悦,他们疯狂的占据了各种土地和资源,从执政者到普通百姓,都把个人利益看得比天高,这种短视使得经济和国家发展走上了恶性循环的道路。而多米尼加却在误打误撞中成功逆袭,成了“一岛二国”上的胜利一方。

但是共享这片岛屿的两个国家心里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海地经济的崩溃和环境的破坏,势必会影响多米尼加未来的发展。所以这个时候多米尼加在向来开发且有远见的意识形态支撑下,会协助海地一起解决当下危机,只有合作才能共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