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中最有社会现实的作品(蒲松龄充满仙鬼精魅的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是清代蒲松龄撰写的一部志怪小说,书中绝大部分篇章讲述的都是神仙狐鬼精魅的故事,具有超越现实的虚幻与奇异性。但《胭脂》一篇,却极具现实性,虽有济南府长官吴南岱借神灵来审问犯人的情节,但这仅是吴南岱使用的一条攻心妙计,并无神灵奇异之事,通篇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与明代冯梦龙的"三言"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聊斋志异中最有社会现实的作品(蒲松龄充满仙鬼精魅的聊斋志异)(1)

《胭脂》一篇极具艺术特色,通篇运用大量事典、语典,而且在情节构成上是一波三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对读者构成了极大的吸引力。

文中运用最为明显的事典是"冰人"这一典故。传世文献中,"冰人"一词作为媒人之意用时,最早出现在《晋书》中,随后便被当做媒人之意广泛使用,尤其是在明清时期的言情小说中,应用极为频繁。《胭脂》一文共四次出现"冰人"此典,"娘子如有意,当寄语使委冰焉"、"若渠不嫌寒贱,即遣冰来,病当愈"、"郎果爱妾,但当速遣冰人"与"仰彼邑令,作尔冰人",分别为王氏见胭脂对鄂秀才心有所属时的劝告之语、胭脂久病时对王氏令其私通的拒绝之语、宿介夜晚冒充鄂秀才叩窗时胭脂的拒绝之语、案情大白天下时吴南岱的劝婚之语。文中四次"冰人"的使用,不仅增添了行文用语的文化底蕴,而且揭示出"冰人"一词在清代的普及率。不仅是知识分子如济南府长官吴南岱能够使用,而且连牛医之女胭脂、不守妇道的王氏及与之私通的宿介都能够信手拈来,随意使用。虽然这都是作者蒲松龄笔下人物的言语,但这种文化现象定不是蒲松龄闭门造车之语,应是其在广泛观察市井民生基础之上加以创造的。

聊斋志异中最有社会现实的作品(蒲松龄充满仙鬼精魅的聊斋志异)(2)

除此事典之外,《胭脂》一篇亦运用了大量的语典。唐代诗人李贺笔下有"骨重神寒天庙器,一双瞳人剪秋水"一句,用双瞳剪水来形容眼神的清澈,南唐后主李煜用"眼色暗相钩,秋波横欲流"一语形容其皇后的美丽,宋代苏轼援引谢鲲典故,造"佳人未肯回秋波,幼舆欲语防飞梭"一句,至此用"秋波"形容美女眼神才为定型。在文章开头,蒲松龄即状胭脂见到鄂秀才时的痴情与出神之貌,"女意动,秋波萦转之",因妻子新丧的鄂秀才"白服裙帽,丰采甚都",风度翩翩,"世间男子无其温婉",这样一位如玉无双的公子自然难逃正值妙龄的胭脂慧眼。蒲松龄对胭脂的内心情感并没有做过多描写,仅是用"秋波萦转"与"女犹凝眺"八个字便将胭脂心有所属的女子特有感情描绘出来,紧随"秋波"一词之后,蒲松龄又用"脉脉"一词形容胭脂被王氏看破内心秘密时的羞涩之状,极富诗情画意。

聊斋志异中最有社会现实的作品(蒲松龄充满仙鬼精魅的聊斋志异)(3)

在费了一番功夫弄清事实真相,案情大白于天下后,济南府长官吴南岱对宿介、毛大与胭脂分别作了判词。在这三人的判词中,蒲松龄运用了骈文的手法,所写语句皆为四六文,极具骈俪之美。在这三人判词中,蒲松龄大面积援引《诗经》语句及其诗意,将本来极具官府气息的判词写得文采斐然。"将仲子而逾园墙"、"感帨惊尨,鼠有皮胡若此"、"而乃感关睢而念好逑"、"怨摽梅而思吉士"等句皆出自《诗经》。除此之外,蒲松龄还援引韩寿偷香、李代桃僵、倩女离魂等故事来丰富语言内容。

聊斋志异中最有社会现实的作品(蒲松龄充满仙鬼精魅的聊斋志异)(4)

在情节结构上,《胭脂》一文篇幅虽然并不是很长,但却是一波三折,妙趣横生。文章开头可以说是老生常谈,妙龄少女邂逅白衣公子,心生爱慕,暗地相许,又有成熟妇人在旁推波助澜。这一故事开端极似《水浒传》中潘金莲与西门庆的相遇过程,但"雅"了很多,并无《水浒传》中相关段落的"俗"意。但随之而来的故事发展,又像明代冯梦龙《喻世明言》中《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一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扣人心弦。王氏在答应胭脂为其托人做媒后,并没有顺着读者正常的期待视野向下发展,而是横插与之私通的宿介冒名顶替,前往幽会之事。读者读至此处,可能会替胭脂担忧,怀疑其能否识破宿介的骗局。蒲松龄深知读者的阅读期待,巧用胭脂对鄂秀才为人的猜测将此骗局揭穿,另读者放下了悬着的心。但紧接着,又"飞来横祸",一直对王氏不怀好意的毛大偷听到了宿介与王氏的谈话,又十分巧合地捡到宿介从胭脂处抢来的定情信物,为其冒充埋下伏笔。读者悬着的心刚放下,读至此处,又提到了嗓子眼,不由得对胭脂的安危担忧起来。似乎蒲松龄深知读者期望胭脂有完美结局,所以又用"逾数夕,越墙入女家,门户不悉,误诣翁舍"一句,将本来即将发生的事情宕开一笔,写了毛大误入胭脂父所,并将其杀死的故事。至此,故事情节发展到了高潮,人命关天,不报官是不可能的了。此时读者都希望县令能够明察秋毫,识破层层骗局,但蒲松龄又作波折,鄂秀才因害怕被屈打成招,案情告一段落,读者至此不免唏嘘不已。

聊斋志异中最有社会现实的作品(蒲松龄充满仙鬼精魅的聊斋志异)(5)

但蒲松龄再生匠心,此案"后委济南府复审",主审官"一见鄂生,疑其不类杀人者",便留心此案,详加查看。在破案过程中,济南府长官吴南岱可谓是煞费苦心,面对嫌疑犯的拒不承认,他巧用攻心之计,假借神灵审案,使得真正罪犯原形毕露。至此,在作者巧妙安排下,经过重重波折,案情终于大白于天下,胭脂与鄂秀才可谓是"奉旨完婚","有情人终成眷属"。

短短一篇《胭脂》,蒲松龄就匠心独运,在巧妙借鉴以往故事与语言的基础上,别出心裁,塑造了极具艺术特色的志怪精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