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体和绝缘体的教学后记(导体和绝缘体科学赛课教学设计)

导体和绝缘体的教学后记(导体和绝缘体科学赛课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导体和绝缘体

科目

科学

年级

四年级

教材简析

导体和绝缘体是电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节课中,学生将身边的物体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流是否能够通过,也就是检测物体的导电性。学生通过实验发现情况不一样:有些物体容易使电流通过,具有导电性,这样的物体叫做导体;有些物体不容易使电流通过,不具有导电性,这样的物体叫做绝缘体。通过学习,能帮助学生提高对身边材料性质的认识,加深对电路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科学规范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下节课学习“电路中的开关”做准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重点: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

难点:使用电路检测器规范地来检测身边的物体是否带电。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能提出科学探究的大致思路,能对自己或者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做出思考。在预测过程中,学生会去思考,但是四年级学生往往会用自己原有的经验来判断甚至想象替代实际科学实验的情况,有些学生甚至只会凭借经验不加实验地将导体和绝缘体分类,因为要强调学生在课堂中实证意识的培养,每一种检测都要达到两次以上。四年级学生合作分工意识还不够强,本节课会继续在小组分工提供帮助策略。

教法与学法

探究教学法;讨论法;交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教师准备两个简易电路,其中电池盒和小灯座的连接用两根短的导线连接在一起,简易电路一直接打个结,简易电路二把导线的塑料皮剥开以后再打结。

师:哪一种打结方法会使小灯泡亮?

教师打下开关,简易电路二的小灯泡亮了。

师:为什么电路一中的小灯泡没亮?

学生思考、回答,引出导电性。

2.师:我们身边有许多物品和导线里的铜丝一样具有导电性,那怎么验证物体的导电性呢?(提醒:学过的内容)

学生思考、回答:电路检测器。

设计理念

通过简易电路引入新课,直观展示,引发思考。

(二)活动一:组装电路检测器

师:需要用什么材料组装电路检测器?组装好,需要做什么呢?

学生回顾、思考,回答。(提醒:电路检测器需要检测电路检测器是否完好)

师:怎样用电路检测器检测一个物体的导电性呢?如果物体导电,电路检测器会有什么现象表示?

学生思考、回答。

师:请同学们现在拿到材料来组装电路检测器,组装好的小组请举手给老师看。

学生组装。

教师巡查。

设计理念

通过你问我答活动,提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思考。回顾之前所讲的电路检测器。

(三)

活动二:探索

师:现在同学们已经组装好了电路检测器,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20种物体,我们来检测一下这些物体的导电性。在检测之前,请同学们拿出我们的实验报告单,小组讨论,我们先小组讨论、预测一下对应的物体的导电性。预测好的小组举手。

学生思考、预测。

老师巡堂,关注学生是否已经填好了表。

所有小组填好后,提示学生实验过程中为了保证准确性,每种物体检测3次。开始实验。

学生实验,填表。

教师巡堂。

学生分组汇报检测结果。

教师梳理学生实验结果,探讨结果的不同之处。

提问:

1.我们观察一下检测结果,哪些材料是容易导电,哪些材料不容易导电?

像铜、铁及其合金等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

像木头、布料、玻璃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金属通常是导体,非金属通常是绝缘体)

揭题:

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设计理念

通过猜测来引发思考,通过实验来得出结论,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实验分析,知道不同材料的导电性不同,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

(四)研讨

1.人体是导体,电路检测器能检测到吗?

2.为什么下雨的时候不能站在树底下?

设计理念

由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引发思考,巩固知识。

(五)

拓展

1.导体和绝缘体并不是绝对的。我们要注意用电安全,保护好电器设备上的绝缘体部分。

2.如今的社会中,人们已经越来越重视用电安全了,现代的建筑物普遍装有避雷针。.展示避雷针图片

避雷针是由美国的科学家富兰克林发明的,但是在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之前中国古代的建筑中也有类似避雷针作用的物体。

根据唐代《炙毂子》一书记载:汉朝时柏梁殿遭到火灾,一位巫师建议,将一块鱼尾形状的铜瓦放在屋顶上,就可以防止雷电所引起的天火。提问:铜瓦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3.巩固:教室里有没有什么物体可以代替铜瓦起到相同作用呢?

如果不放铜瓦,放打磨好的鱼尾形状的岩石也可以有同样的作用吗?

4.安全知识判断。

5.课后排查家里的电器是否存在安全问题。

设计理念

通过导体和绝缘体不是绝对的,来进行强化学生的概念, 布置有趣的作业。

板书设计

导体和绝缘体

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