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论今系列(谈古论今颠覆你的想象)

在全国上下同心协力

抗击疫情的努力下

各地病例清零的好消息陆续传来

那么在古代

各方面水平不如现在的情况下

又是如何战“疫”的呢

让我们穿越回一千多年前的唐朝

一探究竟吧

谈古论今系列(谈古论今颠覆你的想象)(1)

古人对“疫病”的认识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已经认识到疫病的可怕。《周礼》《礼记》中有“以索室殴疫,大丧”“民必疾疫,又随以丧”等记载。可见疫病一旦爆发,不论性别和年龄,人群普遍易感,起病急,危害大。

并且根据甲骨文和出土文物来看,在夏商时期,人们就已经养成了洗手、洗脚等卫生习惯,这些都有利于防止疾病传播。

谈古论今系列(谈古论今颠覆你的想象)(2)

春秋“樊夫人龙赢”青铜盘、匜

两者均为古代盥洗器

不仅如此,到了秦汉时期,人们已经意识到,隔离疫病患者可以有效防止疫病的传播。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上,已经出现了对麻风病隔离院的记载:“甲有完城旦罪,未断,今甲疠,问甲何以论?当迁疠所处之。”除了隔离之外,我国古代的医学家,也总结出了一些治疗疫病的药方。

谈古论今系列(谈古论今颠覆你的想象)(3)

东汉名医张仲景撰写的《伤寒杂病论》,其中记载的三承气汤、竹叶石膏汤等,都为今后疫病的治疗打下了基础。

谈古论今系列(谈古论今颠覆你的想象)(4)

东晋医学家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对天花、虏黄病(即现代所说的黄疸)、沙虱病(恙虫病)等传染病的症状、治法都有详细的记录。

了解完古人的防疫观念

接下来

让我们一起看看

唐代的“硬核”防疫

唐代“硬核”防疫

虽然说古人对疫病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毕竟科技水平、医疗水平有限,古代疫病爆发次数之多、危害之大,令人触目惊心。

在唐一代,289年间,有三个时期集中流行疫病,即唐太宗时期6次,唐代宗、德宗时期7次,唐僖宗、昭宗时7 次。当时,唐朝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制定了许多政策,不仅发粮、施药,还命地方官亲自为患病百姓掩埋尸体,甚至建立“方舱医院”,这些都成为后世防止疫病的典范。

谈古论今系列(谈古论今颠覆你的想象)(5)

发救济粮,减轻租税

遭受疫灾之后,灾区人民生活备受影响,政府为解决人民生活困难,一般都能积极地救济粮食、减轻租税。这样既保证了正常生活,又使灾区人民能及时地恢复生产,实行自救。

遣医施药赈恤

当大规模的水旱、地震和灾疫降临时,政府就会立即派遣医使亲至灾地宣慰,协助或负责赈恤工作,以解灾民于水深火热之中。隋唐时期,每当疫情发生,由中央政府统一领导,地方官吏配合医疗人员,免费发放医药、开仓赈济,这已经形成定制。

谈古论今系列(谈古论今颠覆你的想象)(6)

这些举措对控制疫情的扩散以及保护人民的生命健康都起到了比较积极的作用。因此,唐代前期基本没有像后期那样出现疫灾无法控制的局面,疫灾范围基本都是在三到五个州之间,人民的生命及生产生活受到的影响也要小得多。

掩瘗尸骨

尸体是病毒和细菌借以大量繁殖的最主要载体,处理尸体,也是切断疾疫流行的一个重要渠道。人死后若得不到及时掩埋、抛尸田野,病菌很容易会传给活人。所以官府都非常重视对尸体的掩埋,凡遇大灾大疫,一般都有掩埋和隔离死者尸体的做法。

谈古论今系列(谈古论今颠覆你的想象)(7)

贞观年间流行病频率较高,其原因是隋末战争频繁酿成了疾疫流行之条件,而太宗皇帝当时制定的收埋骸骨的措施则为后代预防流行病提供了借鉴。尤其是玄宗天宝元年诏令全国掩埋骸骨后,此后20多年间都没有发生大的流行病。

设坊隔离,开办慈善机构

先秦时期,就有了病人隔离措施。魏晋时期,病人隔离已经形成制度。萧齐时,六疾馆是收隔病患的医疗机构。隋朝开皇年间,陇西官员辛公义设有厅事,收容隔离病人。到了唐朝,甚至出现了“方舱医院”——唐代的寺院医学十分兴盛,由僧人开设乞丐养病坊,以隔离收治患病之人。

谈古论今系列(谈古论今颠覆你的想象)(8)

江汉方舱医院

另外,在唐代两京宫城中还设有称作患坊的机构。许多患病的宫女被集中于此,进行隔离和集中救治。除了京城,各州府也设有病坊,《新唐书·食货志》就记有按中央和地方划分寺田的标准:“养病坊给寺田十顷,诸州七顷。”

发粮施药、建“方舱医院”,这些唐代的防疫措施,跟我们今天采取的措施十分相像,不仅如此,唐代人对预防疾病也是很有心得。

唐代防护意识

俗话说:“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关于疫情,唐朝人早就想明白了,除了医药防控以外,更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谈古论今系列(谈古论今颠覆你的想象)(9)

唐初一位叫巢元方的医学家,写过一本医书——《诸候源病论》,其中就提出了饮食卫生的概念:人们一定不要吃那些患传染病死亡或吃了毒草死亡的动物,否则人也会感染上病毒。

孙思邈的《千金方》里还提到了关于水净化处理。这个办法其实很简单,将配好的药材沉到井里,能起到改善水质、防控疾病的作用。

谈古论今系列(谈古论今颠覆你的想象)(10)

这是医学角度的水治理措施,此外,唐朝政府对于维护城市环境卫生也有一些措施。

乱扔垃圾可是要挨打的。《唐律疏议》规定:“其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论。主司不禁,与同罪。”

排污工程已到位。西安市东门外中兴路一带,曾出土了唐代排放生活污水与雨水的下水道。

过水涵洞巧设计。含光门博物馆里展示了一处隋唐过水涵洞遗址,地处原长安城皇城南垣西段,被发现时这处涵洞顶部与西侧局部因经年藏于地下而受损,涵洞东壁拱券部分保留相对完好,功能结构分布清晰。

谈古论今系列(谈古论今颠覆你的想象)(11)

据专家介绍,这一涵洞是用来引水的,可以给城市供水。唐朝在隋朝的水渠建设后又完善了城市的排水系统,用隧道取代了之前的陶管。不仅如此,五拱过水涵洞也更能承受上方建筑或车马的压力,菱形的铁闸石条使排水更加流畅的同时也可以起到防御皇城的作用。

谈古论今系列(谈古论今颠覆你的想象)(12)

带菱形栅口的石条

庞大的供排水系统设计非常精巧,它遍布城市各个角落,几乎使每家每户都可以就近取水,便捷又安全,也是防治疫病的重要手段。

无论是隔离

还是注重生活习惯

这些都是古人

在千百年防疫控疫后

不断总结不断学习的经验

如今疫情还未结束

我们仍需做好个人防护

为防疫贡献自己的力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