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金句感悟(感悟经典点滴分享天天见)

每日金句感悟(感悟经典点滴分享天天见)(1)

原文:孔子登东山(蒙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荣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译文:孟子说:“孔子登上了蒙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了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所以,看过大海的人,就难以被别的水吸引了,在圣人门下学习的人,就难以被别的言论吸引了。观赏水有一定的方法,一定要观赏它的大波澜。日月都有光,连细小的缝隙必定都照到。流水这东西,不填满大大小小的洼坑就不会向前流;君子追求大道,不到相当程度就不可能通达。”

这一章作为《孟子》的名篇,对后世的影响是很大的。我们似乎想象到了这样一幅画面:孔子站在泰山顶上,指点着泰山下极目而视的壮美山河,感慨壮阔的天地在泰山脚下显得如此渺小和渺远,此时,孔子的思想境界陡然间提升了起来,所谓“站得高看得远”的人生感悟油然而生。

伟大人物和普通人的区别就在于,他们总是可以在对天地万物的观察和体验中,由物及人,推物及人,升华为自己人生的感悟,从而指导自己的修身、修道,达到品德修养和立身处世的提升和臻于完美境界。孔子如此,孟子也是如此。

后代的知识分子也汲取其精髓,在自己的修身修德上,提升境界,拓宽眼界,完成自己的道德救赎和道德升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就是如此吗?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何尝不是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从更广泛、更深入的层面上,鼓励着人们立志高远,必须更加的努力、更加地自励、更加的提升。而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更是从反面入理, 告诉我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也就是,没有“站得高”,因此也就“看不远”,当然,也就“认不清”,最后也只能“搞不定”。

人类在认识自我上犯的错误,或是自惭形秽、妄自菲薄而瞻前顾后、裹足不前;或是傲睨一切、自负骄矜而贪功冒进、好高骛远。前者固然安于现状而固步自封,于事无利;后者更是好大喜功而行事荒唐更于事有害;后者的弊害更甚于前者。所以,拥有一颗自谦之心,同时又有高瞻远瞩之气度,才是立身处世之法。

我们且学习一下《庄子·秋水》: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翻译过来就是:

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而且我还曾听说过认为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节义太轻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海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有学识的人的耻笑。”

河伯这个人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你看,他也有我们常犯的错误,目空一切,自以为是,但是,他看到北海的浩渺无际后,也勇于自省、自察,马上就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我们都不可能是“完人”,也可能经常犯错误,但如果有河伯的自省自检和勇于担当,如果我们有孟子“登高望远”的胸襟和境界,恐怕我们可以少犯一些错误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