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中的规矩学(听到说礼记就头大)

四书五经是明清时代的读书人必读之书。但是现代科技昌明,学生们除了专业学中文的,基本不怎么读它们了。就是有些爱好者,通常也只是喜欢《诗经》或《周易》,对于其他几个,比如《礼记》,一听就头大,更别说去读去了解了。

我们简单聊聊,看能不能说个大概。

礼记中的规矩学(听到说礼记就头大)(1)

我们常说的《礼记》其实是三本书,合在一起称为“三礼”。分别是《周官》、《仪礼》和《礼记》。这三本书不是一个人写的,成书年代也不同,所以要分开说。

《周官》

《周官》又叫《周礼》,都说是周公作的,不过也有说是在西周的成王康王时代完成的。但能确定的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周官》是在西汉时期完成的。它内容不长,但高屋建瓴立意宏大。全书就六篇:天官冢宰第一、地官司徒第二、春官宗伯第三、夏官司马第四、秋官司寇第五、冬官考工记第六。

礼记中的规矩学(听到说礼记就头大)(2)

《周官》在汉武帝时被发现,结果丢了第六,于是当时的学者用《考工记》补充了进去。这本书是讲国家“大礼”的,也就是上层结构。它利用天地加四季的六官来帮助天子治理天下。天官冢宰“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基本就是宰相、首辅一类的;地官司徒“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负责管理土地、人口。春官宗伯“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管的是祭祀、教育和礼仪等;夏官司马“掌建邦国之九法”,管军队军事的;秋官司寇“掌建邦之三典”,司法部,刑名诉讼。冬官考工记,冬官原本是管工业生产和建设的,既然丢了用《考工记》顶替倒也合适。

《仪礼》

《仪礼》又称《古礼经》,据说也是周公作的。反正这种事找不到源头就找周公多半没错,“礼”这件事基本上是周公负责制。不过司马迁认为这是孔子编订的,也是在西汉时发现的。有56篇,其中17篇被称为《经》,也就是《仪礼》,其余被称为《逸礼》。

这本书主要讲“礼”的仪式,所以称为《仪理》。只是它太麻烦了,连司马迁都说“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学一辈子也学不明白。如果能够弄懂这个,就是早期说的“儒”了,所以儒家又被称为“礼教”。

礼记中的规矩学(听到说礼记就头大)(3)

所以《仪礼》把人日常的生活细节都立了规矩,吃饭睡觉行动坐卧都有大规矩。幸亏大家学不会,都会了就都变成机器人了。不过虽然《仪礼》复杂,也不能都扔了,都扔了也乱套,大家都没规矩了,生活也会粗鄙不堪。咱们这几千年的礼仪之邦也就无处安放了。

《礼记》

最后是《礼记》,共49篇,属于关于礼方面知识的汇编。虽然复杂,但这还是在西汉时经过“大小戴”(戴德、戴圣)删减后的内容,否则更多。我们现在基本上看的都是《小戴礼记》。

现在看到的《礼记》基本上可以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对上面两本书的解释和补充;一部分是对“礼”的思考,当然是从哲学层面上的。熟知的《大学》、《中庸》、《学记》《经解》等都属于这类。第三部分是记录孔子言行的,如《哀公问》、《仲尼燕居》、《孔子闲居》等等。

礼记中的规矩学(听到说礼记就头大)(4)

通过对三部书的分析,我们大概了解了一件事:礼似乎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大礼,为政治国、法律规范;一部分是小礼,行动坐卧,举止规范。所以“礼”这个东西,对于现代人来说,虽然搞不清楚学不明白,但起码的了解还是要的。其实大家也都在学习它们,只不过现在不全叫这个名字而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