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度量衡(为什么度量衡这么重要呢)

2019年05月04日 夏历 三月三十 周六

为什么度量衡这么重要呢?

常见的度量衡(为什么度量衡这么重要呢)(1)

什么是度量衡?和我们有关系吗?度量衡是怎么来的呢?

要是没有度量衡会怎么样,大家能想象的到吗?度量衡涉及我们的生活方方面面,更是与科技发展相关联,真是不去了解不知道啊,一看吓一跳!

现在的“科学”是这么来的呢,原来还和度量衡有关系呀!让我们来了解中国的度量衡是怎么产生的吧!

中国古代度量衡与音乐、天文的关系

“度量衡”的产生

度量衡,什么是度量衡呢?

一般来说,计量长短叫,计量容积叫,计量轻重叫,统称为度量衡。

“度量衡”在中国是如何产生的呢?

人类对数的认识比对量的认识要早得多。在早期人类群体仅以野生植物和鸟兽鱼蚌作食物的时代,人们已感受到气温对肌体的侵蚀,而有了季节的认识和随季节迁徙的习惯,同时用数来观察和记录日月星辰的变化。

我们的祖先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不但学会了计数,而且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渐地发现了自然界存在着“量”,并且创造了诸如“结绳记事”、“布手知尺”、“手捧成升”、“迈步定亩”、“滴水计时”等计数和计量的方法。

用数和单位来表示事物的物理量就叫做“计量”。

汉字中的“量词”就是这么来的哦!通常用来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叫做量词。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语言文字都有“量词”,比如,中文里有很多量词,常见的如“只”、“个”,其中有几十个量词在英语里没有对应词。

这些量词使得中文在描述事物时显得丰富多采,增强了语言的修辞和表达力!

中国古代,计量的称谓是“度量衡”。“度量衡”和关于年月、时日的时间计量、关于寒暑冷热的温度计量一样,是人类最早了解和应用的几个物理量。

“度量衡”最早见于文字记载是出于《尚书·舜典》中“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我们这里说的度量衡,度是关于长短的量——长度;量是关于多少的量——容量;衡是关于轻重的量——重量(质量)。

对度量衡的需求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产生的。

最初依靠自己的眼睛和手、脚等器官来判别东西的数量和长短。如布指知寸、布手知尺;举足为跬、倍跬为步;迈步定亩、手捧为升。

也有用自然或人造的物质来作为度量单位的,如“斤”原来是指斧子,所以有“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这样的说法,作为重量单位的“斤”,原来的意思是一把斧子的重量。

这就是《易系辞传》说的:“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

测量标准——近取诸身

古代最初的测量标准,“近取诸身”,就近取之于身体。

所以,度量衡单位最初都与人体相关,《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禹“身为度,称以出”,出现了最早的法定单位。如:“布手知尺,布指知寸”、“一手之盛谓之掬,两手谓之溢”。

《孔丛子》则说:“跬,一举足也,倍跬谓之步。四尺谓之仞,倍仞谓之寻,寻,舒两肱也。倍寻谓之常。一手之盛谓之溢,两手谓之掬。”。

《说文解字》说:“中妇人手长八寸谓之咫。”

与尺比较接近的是咫。咫是妇女手伸展后从拇指到中指的距离,因而稍短于尺。后来咫尺连用,表示距离短,如“近在咫尺”。

“布指知寸,布手知尺” 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布手知尺”,即以中等人身高姆指至食指之间的距离当作一尺。

《大戴礼记》说:“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为寻(八尺),斯不远之则也。”意思就是;中指中节上一横纹谓之一寸;拇指同中指一叉相距谓之一尺;两臂伸长刚得八尺,谓之一寻。

中国古代的寸,以中指中间一节为准。直到现在,中医还在使用这个标准。

图 辩证法的最高境界——中医

常见的度量衡(为什么度量衡这么重要呢)(2)

人体有差异,中医因此而说:“同身尺寸”。中医所谓“寸”,根据每个人体格、年龄、性别等等的差异会有所不同。

现在说人体时,身长某尺,或者说从某穴位到某穴位间隔几寸,说的就是相对尺寸。相对尺寸在中医针灸中有特殊意义,定穴位、定寸关尺三脉位置,方法叫指寸法,有时还有以中指长度还是宽度的争议,现在还有作用。

商代遗址出土的三支骨、牙尺,长度约合16厘米,正是中等身高人姆指至食指间一拃的长度,即与中等身材的人大拇指和食指伸开后的指端距离相当。尺上的分寸刻划采用十进位,它和青铜器一样,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和技术水平。

最初的尺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大约是20厘米,所以周代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19.91厘米。以后,尺大致 都要加长一点,到战国时,一尺大致相当于现在的23厘米左右,但是当时各国也不完全一致,如出土的战国楚尺长22.7厘米。前边提到的邹忌是战国时齐国 人,按一尺为23厘米算,他的身高在1.84米以上,这即使在今天,也算高个子了。

很显然,古代的尺要短于今天的尺。

商代的尺子是以人体的身高为标准的,丈夫一词 就源于此 ,陶寺出土了测量日影的杆,就是一人高,即八尺。

陶寺中期王墓中发现的IIM22:43彩色漆杆,漆杆全长171.8厘米,根据其彩色刻度,证明就是测日影的圭表,更加证实了“支、丈”同源,支就是立杆,丈是杆的长度。商代一尺大概16.9厘米,而陶寺出土的漆杆基本上是一丈,正好是成年男子的身高,丈夫一词应源于此。(上古时期人们用自己的影子测量时间)。

--------------------------------------

西方度量衡由来

不仅中国如此,据说西方也是近取诸身,就近取之于身体。

例如:

英语中的英尺,是某国王的脚的长度。据说,英国在十二世纪初仍以英王亨利一世鼻尖至指尖的距离定为一码。

德国以十六位最先走出教堂的人脚长的十六分之一定为一个长度单位foot(脚),故有人翻译为脚尺。西方许多国家都曾用这种方法来定一尺,但由于各人脚的长度不同,因此以脚作为长度标准的各国,尺的长短也各异。

英尺,是一只脚的长度(foot)。

一英里(mile),是凯撒大帝时罗马士兵走两千步的距离。

人体有差异,究竟以哪个人的手、脚为准,是根据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而定。

埃及的Cubit,是以法老小臂肘部到中指尖的距离为准,所以叫肘尺(腕尺)。西方人所谓的“肘尺”,中国古代称之为“寻”,正所谓“舒肘为寻”。

西方人所谓噚(fathom),则是古希腊美男子库里修斯双手伸开时两手中指尖之间的距离。此所谓“噚”,中国则称之为“仞”。

英寸(inch )的标准,则是十世纪英王埃德加的拇指靠近手掌一节的长度。

据说:西元九世纪,英王亨利一世,组织大臣们讨论码(yard)的标准。没想到这么简单的问题,臣子们竟然久议不决。无奈,亨利一世只好独裁:“一码就是我鼻尖到食指尖的距离。”

和英国一样,中国唐朝,是以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双步(左右脚各迈一步)为长度标准,称之为“步”,三百步为一里,一步的五分之—为一尺。

为什么中国唐朝的长度标准会和英国一样?

这种随意取样的标准,后来被抽样统计的平均数值取代。

十六世纪,德国人在一个教堂门口找了十六个男子,将他们左脚的长度相加,再除以十六,以其平均长度作为英尺标准,这个标准沿用至今。

《汉书·律历志》记:“以一黍之广度之,一为一分”。横排100粒黍,正合汉代一尺之长,约23厘米。

《英国度量衡史》记:“以45粒大麦,首尾相连排列,定为15英寸。”

它们不懂中国人为什么确定度量衡标准是用黍粒,英国的就是仿造中国度量衡标准,随便规定一下大麦粒数,以为度量衡就能确定了。对于中国来说,度量衡标准的确定相当不同寻常,和天文音律联系紧密,因为确定真的不容易。

最可注意的是:十四世纪,英王爱德华二世,以三粒大麦粒排成一行的长度为英寸标准。这个方法,和中国的“累黍”之法相仿。不过,爱德华二世比中国乐律学家晚了四千多年。

目前所知,世界上曾有十几种不同的脚尺,只是它们这类方法定长度标准,既不科学,复现性也很差,同时缺乏表示的“量词”。

汉字的“量词”来自于对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有计数和计量概念,才能有“量词”。这里我们发现西方的尺度标准和中国相类似,但是,英语里很多时候不需要添加量词,这就很有问题了。

既然已经确定度量衡标准,就应该会计数和计量,也就会在语言中留下表示计数和计量单位的“量词”,有制定度量衡标准的标准,却无相应的“量词”,这只能说明当时的西方并没有计数和计量的概念,也就是说,度量衡标准和计数、计量不配套,来自于外界赋予。

这就是为什么外国人学中文,最头大的有一项就是量词,它们不能理解中文的“量词”为何如此表示,实际上,这是早期的计数和计量在汉字汉语中的残留,用于表示事物的物理量是多少。

而英语中的“量词”,比如aflock of,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量词。aflock of只是一个词组,可以通过词组表示量词的意思。

也就是说,在英语里其实没有量词这一词类,在汉语里所说的“一头牛”、“一匹马”、“一只笔”、“一本书”,在英语里并没有区别:“a cow”、“a horse”、“a pen”、“a book”,都是冠词后面加上可数名词。

很多试图举例证明英文有“量词”的用法,但是,真正有量词意义的只有相对应的汉字意义而已。

西方的尺度无法解释为什么会和中国古代相类似,似乎两者并没有理由相似,之所以西方的度量衡复现性差,是因为制定标准有问题,西方的度量衡产生是个故事,而并非真实历史。

因为想要制定一个比较恒定的度量衡标准的标准,并非易事,在中国度量衡还与天文有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