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宗隋龙藏寺碑(晋城五龙宫清顺治碑刻里的文化内涵)

晋城五龙宫清顺治碑刻里的文化内涵

《中华戏曲》 2000年00期 郝丽霞

山西晋城市城区五龙河西村五龙宫内,现存一通清顺治十七年(1660)王玻的《重创建五龙宫碑记》。碑高175公分,宽80公分,楷书,笏头,额篆“敕建五龙宫”五字。文字基本完整清晰。此碑不仅叙述了该庙自唐迄清的历史沿革,舞楼的重修、改造情形,同时还记载了该庙铸铁牌铭字投入池中——独特而鲜为人知的“谢雨”方式。这些都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兹将碑文分段标点,抄录于下:

重创建五龙宫碑记

泽城西南二里许,山川合抱,绿水环流,有村居于河之西。《州志》:白水秋波,景盖列於左焉。是村民舍稠集,士绅叠见,风非市嚣,俗非湫陋,人文蔚起,犹存淳古遗意云。

西北之隅有敕建五龙庙,其来远矣,然不记昉於何代创修。古碑已成绝响,止有历代重修碑记。所及见者古碑二:一为唐大中祷雨记,一为宋天圣年重修记。宋人去古未远,按碑记所叙,斯地为古龙潭,广百尺,林木郁茂,阴幽可畏。唐刺史温墙因祷雨有应,从父老请,遂建龙堂。其庙拟自唐造始也,历宋辽金元以至於明,沧海桑田,屡经变更,五龙庙之敕建则又无所稽考耳。

每见岁春二月二日,太守率者僚虔祭,祀典与坛域并重。虽然,五龙之称岂无说与?天以二气、五行化生万物,五龙按金木水火土运行於四季,其犹五行之吏代天宣化者乎?若池则亦莫考流年,盖因古龙潭而浚之也。以数百年停泓之水,定有神龙蟠踞其中,遇旱淘取神水,甘霖随降;应后,铸铁牌一面,备书年月,投之池中,以答神购。如此者难以历数。

又传闻,有不孝妇为乃姑浣衣池侧,侈口詈毁,忽一皓首老翁近前问之,伊犹骂不停声。须臾雷震电网,云霾风颠,将其妇挝击而党。抵入庙视西壁,泥龙竟飞去。后补塑龙像,即并击不孝妇状,绘以垂戒,至今犹有遗迹焉。呜呼!龙之为灵若是其昭昭哉!

兹庙之古制,正殿三楹,前列舞楼,而□口池,大门则崇台高榭,此外更无他设。年久寝敝,欹仄腐坏,莫有□□□o明万历年间,医官王宗盛与义民刘凤高曾议修未果,乃倡众首事,构东偏殿三楹。至殿内塑诸神口口,□民杨才荣独捐百余金所为耳。西亦建高桃神祠,董成者则口口□李王等其人也。沿至崇祯季,兵火萧条,庙貌益圮。廩生王弘、乡者杨同春有志重葺,以兵凶落急,旋复中□,督社众建东廊房八间,南廊房五间。越数载,闯逆猖而明鼎革,有清膺命,诸区]门墙废毁,院宇凋敝,池塘平夷,台砌俱颓,至於正殿棱棉损折,屋瓦零落。父老凭吊,徒滋伤感,纷纷议修,尚在犹豫间也。

正宗隋龙藏寺碑(晋城五龙宫清顺治碑刻里的文化内涵)(1)

适顺治十二祀,夏月丙夜,龙自殿内升腾破壁冲霄而去。里人悟曰:龙寄养於池中,自殿内起,岂非池水壅塞,无可栖止,托象以寄意与?时天复亢旱,米珠薪桂,十五千钱易米一斗,市肆为之尽罢。祈祷於神,膏泽滂沱,人乐再造之弘麻。本社贡士王乃鼎、义民郭尚文举念兴工,延众切议计新厥庙,众欢从之。社首杨同春、王一元、苗向阳、张登云、宋华先、王问政、路通云等,以工浩事烦,而总理专任,非得才德兼优者,不几致栋稅之忧乎?众佥云:“东社长杨同皋当兹任而有余矣。”故乃设晏张乐,具骑从以敦请。彼慨然构怀,专事营谋。敛众醵金,鸠材尼工,多方裁处,遍幕州郡。至於钱粮出纳,详慎公平,洵足格天神而服人心也。若乃抱衾稠寝处其中,总理赞画,寒暑罔间,德怨罔恤,家私几置废阁。凡经四载余,亳无倦色,是亦杰然人群者乎!即如郭尚文、杨同春等,相与同心戮力,骏奔不遑,卑礼募劝,始终无怠,诚足股肱盛事也尔。

於是重整大殿,悉易旧规,严丽壮稳,巍巍巨观也。

创拜殿三楹,其宏敞与大殿称。昔之龙池圆其制,今乃更

而方矣,较前规亦为深扩。旧舞楼撤去,大门之上建舞楼,亦甚雄伟壮峙,门增而三,其效古尊君之制,以尊神与!且东西殿亦各创香亭三楹,东西南廊房已俱补完,凡四十馀间。四周严密,台阶森列,敷采涂丹,煌煌乎改观矣。虽曰重修,其功不实倍於创哉!大殿内古像龙王尊居乎中,女官侍神列其六,梁壁悬五龙像,今龙王上立五座,傍设女官六,侍神八,龙仍旧稍易其处,东西两壁妆塑龙王出入行雨二队,龙宫海藏,风伯雨师诸神计八十四尊,其馀廊房塑群祀诸神像。贡士王乃鼎自京都历事毕,旋里。与杨同皋、郭尚文、秦崇望、郭登旺等设法募货与金,举圣像而金妆之,神光焕彩,瞻拜益增森严耳。

今大工告竣,芟芜秽为囲台玉宇,剪茅茨为宝殿琼楼,云榭参差,穆兮幽遐之象,星桥口口,口口巍焕之光,业炳千载,基固万年,因铭诸石,永昭不朽。

乡贡进士长平王琏薫沐撰文

泽庠增广生王布薰沐书丹

泽庠生王学禁薫沐撰额

社首王乃鼎二两口口口四两郭尚文四两王

一元七两 苗向阳三两 张登云五两 王问政十两 宋

华先八两 秦崇望六两 路通云六两 李九德五两 李

养成五两 郭永良四两 李毓性五两 李天成八两 许

自强八两 秦养志八两 张自立七两 栗志隆五两 栗

天顺五两五钱寇文升六两寇尚隆二两李成名四两

韩才兴二两一钱李承元二两一钱郭有苗二两一钱庞正强一两五钱成宪章四两孟一龙二两苗福田

二两杨同皋二十两等

梓匠焦思然焦思孝

玉工扬正兴扬正法住持僧照玉

徒普仁普禄普义

大清顺治十七年季秋吉旦七郡合社人等仝立石

晋城市古称泽州、泽城,治所在晋城县。相传晋武帝泰始元年(265)有凤集于高都(曾为晋城县治,现为镇名)之北,因.而清朝一度改县名为凤台〔1〕。五龙河西村原在县治西南二里处,现已进入城的边缘地带。碑言“是村民舍稠集,士绅叠见,风非市嚣,俗非湫陋,人文蔚起,犹存淳古遗意”,与县志所记之民风吻合。大概淳朴之民同时也礼神甚虔吧.本地供奉五龙王已逾千年。历史上这里十年九旱,故建庙的目的主要是向龙王祈雨。

碑文撰者王斑,高平人,顺治八年(1651)岁贡,本年乡荐〔2〕。其余人生平不详。

龙在中国文明史上,很早就成了零祭的主角。龙王庙的创建,也有较为深远的文化背景。碑说“每见岁春二月二日,太守率耆僚虔祭,祀典与坛増并重”。农历二月二是所谓“龙抬头”的日子,可见晋城官绅、民众的零祭活动早已形成传统。《左传•桓公五年》:“龙见而零。”杜注:“龙见建巳之月,苍龙宿之,体昏,见东方万物始盛,待雨而大,故祭天还为百谷祈膏雨。”〔3〕

古代的祈雨仪式用的是土龙。《淮南子》“土龙致雨”句高诱注曰:“汤遭旱,作土龙以象龙,云从龙,故致雨也。”〔4〕相沿到汉初,董仲舒制定祭龙祈雨之法,土龙由一发展到五,规定春祭青龙于东,夏祭赤龙于南,季夏祭黄龙于中央,秋祭白龙于西,冬祭黑龙于北,令“四时皆以水日为龙,必取洁土为之”〔5〕。自此,雪祭用五色土龙成为定制。

王斑碑里有云:“五龙之称岂无说与?天以二气、五行化生万物,五龙按金木水火土运行于四季,其犹五行之吏代天宣化者乎?”五龙是五行之吏之说,源于董仲舒对五行之序、之德的解释:“木,五行之始也;水,五行之终也;土,五行之中也。此其夭次之序也。”他认为五行之随,各如其序:“木居左,金居右,火居前,水居后,土居中央”,其中“木居东方而主春气,火居南方而主夏气,金居西方而主秋气,水居北方而主冬气。……土居中央为之天润。土者,天之股肱也。其德茂美,不可名以一时之事,故五行而四时者,土兼之也。”⑹

结合《周易•说卦》篇,可知五龙之中,青龙于方位属东,于四时为春,于五行为木,于卦象属震,代表雷,其日甲乙。赤龙于方位属南,于四时为夏,于五行为火,于卦象属离,代表火,其日丙丁。黄龙于方位属中央,于时为季夏,于五行为土,其日戊己。白龙于方位属西,于四时为秋,于五行为金,于卦象属兑,代表沼泽,其日庚辛。黑龙于方位属北,于四时为冬,于五行为水,于卦象属坎,代表水,其日壬癸。关于五龙是五行之吏的说法,历代相沿。

东汉自立春至夏尽立秋,郡国若雨泽稀少,就由公卿官长依次行零礼求雨,届时要闭诸阳,衣皂,兴土龙〔7〕。隋代害祭不仅皇帝大臣要祈于社稷山川,减膳撤乐,而且还令家人造土龙,“雨潢,则命有司报。”土龙之制由朝廷郡国流传到民间。唐武德初年零祀也是“造大土龙,雨足,则报祀”〔8〕,用礼乐酬神。到北宋,零祭造土龙并诣龙所取水,作为一种全国性的礼制被推广开来。《宋史•礼志五》载:

成平二年早,诏有司祠雷师、雨师。内出李邕祈雨法:以甲乙日择东方地作坛,取土造青龙,长吏斋三日,诣龙所,汲流水,设香案,茗果,妾饵,率群吏,乡老日再至祝酹,不得用音乐、巫现。雨足,送龙水中。余四方皆如之,饰以方色。大凡日干及建坛取土之里数,器之大小,龙之修广,皆取五行生成数焉。诏颁诸路,及令祀雨师雷师。

宋徽宗大观四年(1110)首次晋封天下五龙神王爵:

八月诏天下五龙神,皆封王爵。青龙神封广仁王,赤龙神封嘉泽王,黄龙神封手应王,白龙神封义济王,黑龙神封灵泽王。〔9〕

在太行山区,又有五龙的封号是“会应五龙王”之说〔1°〕,很早就有五龙庙。例如长治五龙庙就是北朝时慕容永创建的。晋城五龙宫最晚建于唐代,但那里的香火却到北宋才真正旺盛起来。这不仅和宋王朝几代君主都非常迷信龙王有关,而且传说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及金皇统三年(1143),泽州五龙数次跃于丹水之上,每次都降下雨泽〔11〕。人们的迷信意识由此更为坚定,祭祀礼仪也渐渐发展到极致。

五龙宫里的零祭仪式,离不开庙院中间的水池。水池又名五龙潭。宋天圣九年(1031)夏侯观的碑记说:“高都郡西南二里有古潭,其广百尺,怪树丰草,阴森蔽之,近而可畏。”(附1)此与王玻碑中所言相同。《泽州府志》记载:

五龙潭,城南三里,上有五龙宫,郡侯每祷雨于此。

有古龙潭,水极清洌,中沉铁牌,记年月,多唐宋时年号,得雨后祷,投以酬神者。潭上碑曰“龙泉”,八分书,甚古,

外有水曰柳溪,亦资灌溉。〔⑵

《凤台县志》也说:

宋龙泉碑,在五龙宫,篆书“龙泉”二字,前隶书,宣议郎权通判军事许奉世第学□学巽篆,后书大观三年秋七月丙辰,朝奉大夫知州军管司学士衡规建。〔13〕

此龙泉碑立于大观三年(1109),今日尚存,然已断裂。作者署为“宣议郎权通判军事许奉世第学□学巽篆”,“第”当作“弟”字,即泽州通判许奉世的弟弟许学巽。另“学口”二字已不可考。

水池今天也在,位于拜殿之前,里面的水时常干涸,周围也早就没有什么郁茂的林木了。池口为八角形,是水泥砌就的,乃今人所为。池的直径2.83米,深为7.9米。池内周围砌的是砖,多已松动。王玻碑里声称“昔之龙池圆其制,今乃更而方矣”。这是顺治年间的事。其八角形制是解放后改成的。就是这个今天已经貌不惊人的水池,目睹了五龙宫一千多年的沧桑。它被历代官绅和民众高度神化了,于是也就成了古泽州地区举行零祭仪式的最有名气的“典型环境”之一。

现存碑刻及文献资料,以及老年人的回忆,可以使我们大致了解五龙宫的历史沿革,祈雨、谢雨,铸铁牌以答“神如”,以及演剧酬神等方面的情况。

王琏碑里说的唐、宋两通碑刻,可惜早已毁掉了。惟宋碑的碑文尚存于《山右石刻丛编》里〔14〕,题为《泽州龙堂记》,立于仁宗天圣九年(1031)o碑中说:

唐刺史温塔因岁旱,询于者艾,云:“此实龙泉也”。

遂命开凿,致祷而雨浙,由是建祠于侧,祠典载焉。

温瑞,字守玮,河内温县人(今属河南),宰相彦博季子。高宗末年以父荫仕泽州刺史。由于泽州多旱灾,温璘访诸父老,知有古龙潭,于是斋戒沐浴祈祷,甘霖立沛。民众感其德而建祠潭上,立碑纪其事。其后仕至驾部郎中〔15〕。据此可以断定,五龙庙是唐初温璃任泽州刺史时创建的。

宋天圣碑作者夏侯观,字大临,济州桁野(今属山东)人,天禧间以进士甲科补泽州观察推官。明决有为,长于律令之学,郡属有疑狱,立为剖析。迁试大理评事、安国军节度掌书记,终安抚使〔16〕。篆额者王若谷,以大理评事任判官〔"J。碑中除明言该庙的始建年代外,主要记录太守王汲尽忠报国,勤于政事,岁春旱率民诣祠祈雨等事迹。从他描写的祈雨活动的盛大场面中,可以推断北宋天僖至天圣间是五龙庙历史上最兴旺的时代。

金代五龙庙的祭祀仍在延续。北宋龙泉碑的碑阴,有后刻上去的行书“金崇庆改元(1212)五月十五日,真定宋雄飞以宪司通判郡事,同司户吕华游柳溪,谒祠下,移碑于正门之西,作志以纪”等语。宋雄飞,字翔霄(《凤台县志》误作云翔),号和安居士,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人。由辞科进士任刑部检法司,出任泽州通判。因明习法律,州有疑难案件,多是经他匡正的。他还喜欢暇日与同僚游赏胜地,每得佳句辄书于壁上,书法亦遒劲可爱。后来仕至汾州同知〔18〕。碑里说的柳溪,据县志说在城西三里处,金崇庆年间宋雄飞同司户吕华尝游此地,有碑记在五龙宫〔19〕。柳溪和五龙宫相去不远,当时都是士大夫们消闲遣性的好去处,故其庙貌之雅致,环境之清幽,风景之秀美,祭祀之隆盛,均不难想象。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的《龙王感应之记》碑(附2),作者刘贯,是一名乡贡进士,生平不详。书丹并篆额人杨子宜,则是前晋宁路泽州同知〔20〕。晋宁路即平阳路(治所在临汾),大德间以地震而改。碑中文字大部分模糊不清,然所述龙王庙创建的原因、零祭活动等处,文字尚可看清。碑记太守杜九思等人,“鼓作诣庙”祈晴,以及朱文明等人“除帽跣足”奠祭求雨之事。既有“鼓作”,说明官府祈雨也有仪仗队、鼓乐队,场面同样隆重、热闹。

明代重修碑记不存,仅有彭玉诗碑一通。彭玉,栾城人,是一名贡生〔21〕。诗中概括描述了古龙潭疏凿、致祷的缘起,铸铁牌的习俗,以及祈雨获应方面的神奇故事,对宋金时期五龙曾经跃于丹水之上的迷信传说,尤为津津乐道。但他间接反映的明代官民隆重祭祀五龙的某些侧面,也有资料价值。

清顺治十二年,五龙宫又有一次规模较大的重修活动。这次重修是因为“闯逆猖而明鼎革,有清膺命”,明清易代之际庙宇毁坏严重,故其工程之大,以往任何时代也不能与之相比。王玻碑文即写其事。“闯逆”是他对李自成的蔑称。他说正殿前新创拜殿三楹,与大殿一样宏敞。东西侧殿前也新建了香亭各三楹。是庙仅献殿就有三座,殿宇房屋增至40余间,雕塑神像达几十尊,于是该庙“四周严密,台阶森列,敷采涂丹,煌煌乎改观矣”。

但是最令人瞩目的,还得数庙内舞楼的改创。碑中说此庙的古制,在正殿前列有舞楼。它的历史也很悠久。因为神庙舞楼在晋东南一带,北宋时就已经建立。例如平顺九天圣母庙、沁州关帝庙的宋碑里就有记载。泽州乃晋东南古文化的一个中心,五龙庙又是本地官民都极为重视的零祭场所,故它在宋金时期、最晚在元代很可能就有舞楼了。碑中又说:“旧舞楼撤去,大门之上建舞楼,亦甚雄伟壮峙。”改建以后的舞楼与山门成为一体,开间大了,舞台也高了,不仅适应戏曲发展的新需要,同时也扩大了庙里看戏的空间,这在当时是最流行的样式。

五龙宫里的零祭和“谢雨”演剧仪式,主要特色是从池中“淘取神水”,以及铸铁牌投池中“以答神如”两项。据村中老人回忆,以往若逢大旱之年,由府官、县官主持祈雨,委托为祈雨取水而设的组织(今称水管会,村里专门设立的祷雨取水的机构,拥有街房,几十亩土地等)具体操办,负责开支。祈雨时,先将五龙王请出,即把放在神驾内的神像从大殿抬到庙院,让太阳晒,叫做“暴坛”,然后进行许愿祭祀。人们必须头戴柳条帽,用八音会开道,吹打祈雨专用的乐曲,抬龙王到小析山(现在的白马寺以西的小池)取水。

取水用的是系上红布条的小细瓶,并自带干粮在那儿吃顿饭,再返回来,意为带回了雨。如果凑巧,有时返回的途中就下雨了。如果没有下雨,神像就不能抬回正殿,要一直放在院中,然后才掏铁牌。从龙泉井中捞出的铁牌要用红布裹住,与老爷像放在一起,一同祭祀。在此过程中,府官县官每天来此进香祭祀,有时也可以隔几天来一次。下雨后,由水管会负责打造一块新铁牌,上面铸明某年某月某日,祈雨应验等字样,连同捞起的旧铁牌一起投入井中,然后还愿唱戏。

投铸字铁牌答谢神恩,这一习俗自唐代即已发端,其独特性与神秘性是绝无仅有的。清人见到的铁牌“多唐宋时年号”,明彭玉碑中也有“祀祭酹府铸铁牌,苔衣浸蚀前朝字”的诗句,现在池中仍然遗存几十面清代铁牌,甚至还有近年刚刚投掷的一块,说明这一习俗始终未改。那么,为什么“谢雨”要铸铁牌投入水中?为什么只用铁牌而不用别物呢?

我认为原因可能有两点:第一,晋东南地区盛产铁与煤。《泽州府志•物产》载“其输市中州者惟铁与煤,日不绝于涂”〔22〕。这是铸造铁牌的物质前提。如果用木板就不如铁牌在水中保存的时间长,用石板占据空间又大,在古代的物质条件下,铁牌是最好的选择。第二,《春秋繁露•五行之义》里说:“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23〕这里“金生水”,金即指铁。人们在祷雨获应后,将铸字铁牌投池中谢神想必即取此义,企盼铁牌不断“生水”,给百姓带来更多的雨泽。这种信念随着铁牌数量的不断增多而越发坚定,同时也以数量众多的铁牌来暗示后人,这种独特谢神方式的确“灵验”,其神秘性由此而与日俱增。或许正是由于这一拙朴的天真,才使这一奇特的习俗延续下来的。

综上所述,晋城五龙宫因唐温瑞“祷雨有应”而建,以后历代官绅及民众重修不辍。宋元之际庙里的香火已很兴旺,而且增加了酬神演剧活动。经过明清两代人的继承和发扬,五龙宫里的祭祀演剧活动,对繁荣古泽州地区的戏曲文化做出了一定贡献。至于它那里自唐以来形成并完善了的,投铁牌于池中的零祭习俗,则显示了民间宗教传统的复杂性和惰性,这对深入了解我国各地的民俗及民间文化也是有意义的。

(作者为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附1】泽州龙堂记

新授安国军节度掌书记宣德郎试大理评事夏侯观撰并书

粤若神龙运变化于自然,契阴阳之不测。云从雨施,功济九有。与夫蛇蜩之化,山泽实生,其圣凡之异乎?高都郡西南二里有古潭,其广百尺,怪树丰草,阴森液之,近而可畏。按旧记,唐刺史温疇因岁旱,询于耆艾,云:“此实龙泉也”。遂命开凿,致祷而雨尚,由是建祠于侧。祀典载焉。然自温而后长人者,或尝救旱,克诚举之,靡不获应,则末暇有重迹其事者矣。

今太守王公亮采三朝舫勤数纪,剧潘荐领,异状洽闻。自前年中移临是郡,属已再期,立政示民,信于惇寡;尽忠报国,监于神祗。今春以仲阳用事,皆泽尚愆,轸于公怀,过彼农望,惟先洁志。乃率僚佐萃州民诣祠祈请。才应蜀郡之鼓,郁郁云兴,俄回汉里之车,霏霏雨逐。翌日诸邑牒上,称已优洽。洎暮春至于隆夏,载祷如昔,固益降神麻终祛魅虐。是岁远迩旱噗,惟我辐员多稼滋茂。至诚所感,繫物惟馨,抑公之能事也。

昔河南鲁褒以政除奸弊,广陵束皙以志达明灵。是时皆能却旱而致雨,况鲍德有神父之类,萧雅贻旱母之谓,书之信史,岂徒然乎?观顷岁中科云陛,始佐潼泽之幕;比时调选天官,复掌刑台之籍。寓兹待阙,暇日居多,因以所目之事,纪为不朽,丈且无饰,敢示于大雅君子。时天圣九年七月十日记

文林郎守晋城县令王汲将仕郎守晋城县主簿张口人

将仕郎守晋城县尉刘至诚文林郎守司户参军山宗□

将仕郎守司法参军宿运承务郎守录事参军郑旦文林郎守司理参军王咸

朝奉郎卫尉右丞监酒税都尉梁居简承直郎试大理评事权军事推官王立

军事判官□□郎试大理评事王若谷篆额

右班殿直监酒税李元西头供奉官兵马监押兼在城、巡检杨德政

左班殿直泽州管界并连太行山一路巡检何怀德

大中大夫行尚书都官郎中知军州兼管内劝农事上柱国赐紫金鱼袋王世昌

(选自清胡聘之编《山右石刻丛编》册2,卷一二,页43。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附2】龙王感应之记

乡贡进士刘贯撰

前晋宁路同知泽州事杨子宜书并篆额

龙于天地间为物最神,善变化屈伸,咫尺,巨细,亦灵怪矣哉?故世之人仍以王号畀焉。考诸传记,未闻有褒锡之典,特示尊崇之意尔。凡立庙肖像,钦行祀事,以其庇麻一方,受福居多,于水旱风雷雨雹之灾,实捍蔽之。祭法曰:“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捍大患,则祀之。”知神以王称,助造化,司风雨,奇怪不测,可无祀乎?朝为盲风,夕为剧雨,神实司之。乾端坤倪,轩豁呈露,神亦与焉。

今泽州治之西南约五里许,有祠曰“龙王祠”。邦人常以风雨不时,霜雹代作,行事祠下,事讫辄应。神之有功于氓,常耿耿也。至至正二十有二年,州太守杜公在官之明年也。公讳九思,字有文。时值阴雨极备,稽之《洪范》传,将有咎征之验。于是公及监郡公买闾,字彦德;忽都贴木儿,字元贞;同知本州事武德举,字大用;判官黑厮,字元英;李有孚,字德影;朱绶,字仲方,合谋于庭曰:“今国家多故,调度征索,举出于民。倘神不之佑,俾饥饪荐臻,凡司州事者,安得辞其责欤?盍竭诚祀祷焉。”即率州之佐吏及属县长吏以下,各斋祓吉蠲酒肴香烛以备,谨于是年夏五月十有二日五鼓作诣庙下,以供晨事。切以其咎在人自谴,既而洋洋如在,来格来享,阖庙促旋,祥飕四吹,阴雨解驳,目光穿漏而晴。不移时又于是月二十有九日,电雷交作,雹下甚密。佥率执事以祭如初礼,其雹即止。又于是年冬十月十有二日,亦以阴雨未解,故祭告如雹礼,其晴如初,遵故事也。

逮至正二十三年总戎太尉中书平章公复以朱君来守是州,公讳文明,字焕章。时夏四月至五月不雨,禾尽槁,遂暨上官属并州之耆艾,于是月朔,具祝文斋祓备礼如前祭事,成奔走口祠下,恪供乃事,除帽跣足,深自咎罚,奠祭礼数皆中仪式,祈以甘泽时浙,慰人心也。前此雨跡时若,五谷胥熟,岁仍大和,惠有所归。是岁将西稔兆见,具于灌祭,后其惠在人,宁不知有所归乎?噫!神所依者人,人所享者神。苟人心诚敬在是,神之脾蠻即在是。天下哉祀典屋而神者非一所,果皆灵验耶?抑斯人不恭之咎耶。今兹挟王爵而起,居群龙之右,惟修事益虔,故前后祀享祈应,如樽鼓影响,靡不捷也宜。

泽居南北之冲,凡征需调用,较之他郡浩繁,举在官者尤难于平理。为州若县惟以廉慎自持者免。公等以廉慎自将,人各以廉慎自励,故官无旷职,而民无旷业。行以齿古,循吏无所与逊,事神治民宜莫不备至焉!咸愿镀庙石以著厥美,故欣然书之以途来哲。其辞曰:

山之限兮岗之阿作。庙翼翼兮郁呼嵯峨。神之来兮无常,罗肴修兮兼琼浆。风云从生兮天地一方,闯渊宫兮奥雯,慰我民兮不悲以笑。泽之隈兮晋之鄙,自始□逮今兮受多福祉。卑无苦湿兮高无口干,五谷穰穰兮功不可攀。佑我邦家兮亿万斯世,嗟余在官兮敢忘祀事!至正二十□年七月吉日立。在城关厢耆老人等。

晋宁路泽州判官口口晋宁路泽州判官口口敦武校尉晋宁路泽州判官口口

晋宁路同知泽州事□德口晋宁路泽州知州朱文明

奉训大夫晋宁路泽州知州□当本州诸军奥鲁劝农防御事杜九思

晋宁路泽州达鲁花赤忽都贴木儿

奉直大夫晋宁路泽州□口口口兼管本州诸军奥鲁劝农防御事买闾

晋宁路晋城县典史张口晋宁路晋城县尉赵衷口义副尉晋宁路晋城县主薄脱因忽里晋宁路晋城县尹刘仕义

晋宁路晋城县尹宋瑛

从仕郎晋宁路晋城县尹兼管本县诸军奥鲁劝农防御

事郑仲仁

从仕郎晋宁路晋城县达鲁花赤兼管本县诸军奥鲁劝农防御事哈散

(选自《山右石刻丛编》册6,卷四十,页1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