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直观概念(康德的十二范畴)

在昨天《叔本华:审美直观》的最后我们模拟了一位具有深度怀疑精神的学者不停与叔本华进行辩论,我们发现哲学家真不是轻易能够被击败的。但,如果我们愿意死缠烂打的话,叔本华也总有招架不住的时候。

因为任何哲学体系都有只属于它自己的逻辑破绽,而且越是精巧、越是烧脑、越是在智力上显得格外迷人的体系,也越容易存在致命的破绽。

康德的直观概念(康德的十二范畴)(1)

而哲学最迷人的地方就在于,有些理论和体系,在直觉上感觉怎么都不可能成立,但任凭人们如何绞尽脑汁都无法做出有力的反驳。现在是一个哲学没落的时代,我们对哲学的态度只能采取一种审美的姿态,凝视哲学之美。比如,现在我们就可以用康德和叔本华的哲学来解答:“鸡生蛋还是蛋生鸡”这个经典问题。

正确的思路应该是:既不是鸡生蛋,也不是蛋生鸡,因为这个问题的本质是因果律,而因果律以时空为基础,时空又是主观认知的“有色眼镜”,所以无论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都是错觉。

康德的直观概念(康德的十二范畴)(2)

真相需要我们到“物自体”的世界里去寻找,而我们的认知能力又受到了严格的限制,永远也认识不到“物自体”。如果强行去理解会发生什么?您应该还记得:会发生“二律背反”。

只要我们顺着康德的主观时空轮推导,我们就能够顺理成章地往前推进一步:因果律其实也是我们摘不掉的“有色眼镜”,它会把时间和时间表现为“时间关系”与“空间关系”,那么我们还有其他“有色眼镜”吗?

康德的直观概念(康德的十二范畴)(3)

当然还有,这就是康德找出来的“十二范畴”。具体来说“十二范畴”分为四大类,每一类都有三个范畴。第一类是量的范畴,包括:单一性、复多性和全体性;第二类是质的范畴,包括:实在性、否定性和限制性;第三类是关系的范畴,包括:实体与偶性、原因和结果、主动和被动;第四类是模态的范畴,包括:可能性、存在性和必然性。

康德的直观概念(康德的十二范畴)(4)

“范畴”在哲学涵义里与我们日常语言里的意思完全不一样。如果说时空是两幅大的“有色眼镜”,十二范畴就是十二幅小的“有色眼镜”,并且每一幅“有色眼镜”都是我们天生的,都有特定功能,当所有“眼镜“叠加起来的时候,就显示出我们看到、听到、摸到的现象世界。

康德的直观概念(康德的十二范畴)(5)

十二范畴怎么理解?其实我只需讲解一下第一类,余下的您就可以举一反三了。“单一性和复多性”,简单来说就是单数和复数,这是我们出生就具有的数学意识,就算一个笨蛋也能够分清楚一个鸡蛋和一堆鸡蛋的关系。

假设您已经有了一堆鸡蛋,我又突发奇想再给您了一个鸡蛋,那么一堆鸡蛋加上一个鸡蛋是多少呢?我们根本不需要去数具体个数是多少,就应该知道这是属于自己的“一份”,而“一份”这个概念就是全体性。

康德的直观概念(康德的十二范畴)(6)

那么,“一”和“多”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追根溯源还是“时空关系”:因为有时间的前后关系与空间上的距离关系。否则的话,“多”的概念就不会存在,万物都是“一”,这个道理在之前“王庶文讲坛”康德哲学的内容中曾经讲过,欢迎翻阅。

根据康德的十二范畴,我们发现一个秘密,中国人常用二分法来理解世界,比如:阴阳、好坏、是非等等;但康德的十二范畴每一类都是三分法,这是为什么呢?您能不能找到规律?这是今天留给您的思考题,欢迎讨论。

康德的直观概念(康德的十二范畴)(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