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猜谜(正月十五话谜语)

由于新冠肺炎的影响,多数人都选择了“在工作地过年”而为了增添“在工作地过年”的年味,各地都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活动,很多公共文化服务场馆或乡镇办则组织开展了猜谜语活动特别是正月十五前后,猜谜及灯展等活动更加红火不过,说起谜语的历史,距今已有3000多年,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正月十五猜谜?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正月十五猜谜(正月十五话谜语)

正月十五猜谜

由于新冠肺炎的影响,多数人都选择了“在工作地过年”。而为了增添“在工作地过年”的年味,各地都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活动,很多公共文化服务场馆或乡镇办则组织开展了猜谜语活动。特别是正月十五前后,猜谜及灯展等活动更加红火。不过,说起谜语的历史,距今已有3000多年。

早在生产力还十分低下的西周以前,就出现了谜语的语言现象,即富有隐喻和暗示性质的歌谣,如流行于商代的一首牧歌:“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它运用了民间谜语的诡词法,牧场上的一对男女青年,女的拿筐,男的一刀一刀剪着羊毛,“无实”和“无血”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剪羊毛的特点。整首牧歌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既饱含情景交融,热情隽永和诗意,又不失矛盾诡辩,妙趣横生的谜味。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文化的发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语言日益丰富,具有隐示性的歌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当时群雄崛起,列国分争,有不少游说之士为了劝说王侯,往往都用“隐语”道出已见,使君王从中得到启发,这时便出现了中国谜语的最早形式--廋辞和隐语。《国语·晋语》中就有记载说:“有秦客廋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这里讲的是发生于公元前542年的事,虽然没有记录下秦客廋辞的具体内容,但由此可见,春秋时期,廋辞已作为外交斗争的一种形式而登上大雅之堂,在统治集团高级官员中运用了。而“隐语”同廋辞一样,也是以形象生动的评议来隐示事物,因而十分流行,上到诸侯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几乎人人都喜欢隐语。有些统治者喜隐语而不喜逆耳之言,臣民若要讽谏朝政,就必须投其所好,利用隐语转弯抹角地劝谏。在国家之间的政治斗争中,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也往往用隐语掩人耳目,暗中通情。韩非子《韩非子·喻老》和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二年》,就分别记载有楚庄王和申无畏以及还无社和申叔展用谜语作答的故事。

秦汉以后,此风更加盛行。汉代蔡邕的“曹娥碑题辞”,南北朝鲍照的“井谜诗”等,更具谜语之特点。梁朝刘勰的《文心雕龙•谐隐》中就明确记载:“自魏代以来,颇非俳优,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并进一步解释:“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

开始的谜语流行于口头说猜,三国时期方有人把谜写在纸上贴出来令人猜对,并渐成风尚。到了宋朝,人们便在每年的元宵节前后将诗句制成谜语悬挂于彩灯之上,故又称为“商灯”“商谜”或“灯谜”。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对此记载说:“有以绢灯翦写诗词,时寓讥笑,乃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这就把当时灯谜的制作和特点概括了出来。因谜语创作大多设想曲折,寓意广泛新颖而别致,因而难以被人一时猜中,就像射虎一样困难,因而猜谜语又被称为“射虎”或“打虎”。现在人们猜谜语时所说的“打一物”、“打一字”等都是由“打虎”转化而来。

明清之时,猜灯谜活动极为流行。曹雪芹在古典名著《红楼梦》中就多次记叙了贾府猜谜语的情景。尤其在第二十二回中,不仅描写了众人猜谜语的热闹场面,而且不惜笔墨接连写下了七则谜语,让读者也着实过了一把猜谜瘾。如元春以“炮竹”为谜底所做的谜语是:“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既形象生动,又预示了自己的命运。清朝李汝珍所著章回小说《镜花缘》中的第六十四回“赌石砚舅甥斗趣,猜灯谜姊妹陶情”,仿佛是作者专门为猜谜而写,使热闹有趣的猜谜场面跃然纸上,让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至于猜谜语的方法,则灵活多样,无论是字谜还是物谜,其体式上有扣字、离合、会意、象形、谐意、别解、假借等,法格则有卷帘、秋千、系铃、解铃、齐飞、脱帽、求凰、加冠、折腰等20余种。历代都有不少名人、学者曾编造了谜语选集,如《文戏》《春灯谜》《灯谜品括》《拙园灯谜草》等。民国时期的《谜海》,收录了当时民间广泛流行的各式谜语20000多条。

总之,谜语是我国民间文学宝库中一枝瑰丽的花朵,而猜谜语则是锻炼智力、培养思维的文化娱乐活动。人们面对一条条谜语,或苦思瞑想,或相互商议,且在猜中后领取小小的纪念品,其脸上流露的是满满的成功之乐、喜悦之情、幸福之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