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赏非遗盛宴(泉城非遗盛宴的)

共赏非遗盛宴(泉城非遗盛宴的)(1)

第七届非遗博览会 摄影:周博文

“皮影女团”、茶百戏、骨木镶嵌、树皮画……这些琳琅满目,兼具古韵和潮范儿的独特物品,是第七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奉给大众的声色盛宴。

共赏非遗盛宴(泉城非遗盛宴的)(2)

第七届非遗博览会 摄影:王平

自2014年永久落户济南至今,非遗博览会已在泉城连续举办了五届,本次展会以“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为主题,不仅让人触摸到传统文化的鲜活脉搏,也让人们体会到古老非遗与现代生活结合的多种可能。

共赏非遗盛宴(泉城非遗盛宴的)(3)

本届非遗博览会上,“泉城非遗娃”IP首次亮相,动感十足的头发和脚下的波纹寓意黄河的浪花和不断创新的力量,“泉城非遗娃”有中英文版平面标识,也有陶塑版立体形象。其背后的理念,则是“青少年当为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的领跑者”,也寄予着设计者和主办方对非遗传承的期许。

火爆的“天地人和”非遗展

从山东济南刻瓷到江苏徐州香包,从广东潮绣到陕西绥德石雕,从曲山艺海、华服之美,到大运河美食……第七届非遗博览会以图片、文字、影像和现场展示相结合的方式,将祖国各地的非遗项目鲜活生动的展示在人们面前。

共赏非遗盛宴(泉城非遗盛宴的)(4)

共赏非遗盛宴(泉城非遗盛宴的)(5)

第七届非遗博览会 摄影:邵凯、周博文

本届博览会以“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为主题,在策展设计上,以“天、地、人、和”为脉络,设有“新时代新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非遗保护成果展、“欣欣向荣”大运河沿线非遗展、“美好生活”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展、“茶和天下”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展等4个版块,共有全国各地332名非遗传承人、284个非遗项目参展参演。

共赏非遗盛宴(泉城非遗盛宴的)(6)

共赏非遗盛宴(泉城非遗盛宴的)(7)

第七届非遗博览会 摄影:王琴、邵凯

展览会现场,观者如云,摩肩接踵。对于喜爱的非遗物品,人们可观赏、可品尝、可学习、可购买,行走其间,犹如进入一座非遗物品点缀而成的大观园,也如行走在流动的历史文化长河中,让人沉浸其中,流连忘返。

共赏非遗盛宴(泉城非遗盛宴的)(8)

第七届非遗博览会 摄影:王琴

展会上,济南的非遗项目十分亮眼,共展示出诗画泉城、精致泉城和锦绣泉城三部分。

共赏非遗盛宴(泉城非遗盛宴的)(9)

第七届非遗博览会 摄影:王琴

诗画泉城主要以视频的形式展示了趵突泉、大明湖、济南的冬天等泉城风景,以及二安文化、济南非遗、民间故事等济南历史人文。

共赏非遗盛宴(泉城非遗盛宴的)(10)

第七届非遗博览会 摄影:王琴

“锦绣泉城”以鲁绣、王轻灵旗袍、东大服饰、拼布布艺等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让参观者体会到泉城的魅力和风采。

共赏非遗盛宴(泉城非遗盛宴的)(11)

共赏非遗盛宴(泉城非遗盛宴的)(12)

第七届非遗博览会 摄影:王琴

头发丝上刻字的巧夺天工,让人惊叹微雕的硬实力,商河老粗布和马友谊葫芦雕刻则让参观者看到了非遗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的巨大潜力。

共赏非遗盛宴(泉城非遗盛宴的)(13)

第七届非遗博览会 摄影:王平

展会上,运河沿线8个省市的非遗保护和传承实践成果,如同一幅运河文化长卷在眼前徐徐铺开,穿梭其间,尽览燕赵京津、齐风鲁韵、诗画江南的独特魅力;

共赏非遗盛宴(泉城非遗盛宴的)(14)

第七届非遗博览会 摄影:邵凯

在“浙江非遗GO”数字专题体验区,观众戴上VR眼镜即可深度观摩桐庐剪纸非遗技艺,亲身体验数字技术赋能让非遗“活”起来;

共赏非遗盛宴(泉城非遗盛宴的)(15)

第七届非遗博览会 摄影:封晖

在山东展区,观众可以购买兼具传承温度和时尚热度的草编包等非遗产品,其中费县手绣出品的一顶小小虎头帽,要两万多针,耗时十多天才能完工,充分体现了齐鲁大地的匠心与创新。

共赏非遗盛宴(泉城非遗盛宴的)(16)

共赏非遗盛宴(泉城非遗盛宴的)(17)

第七届非遗博览会 摄影:王琴、邵凯

此外,太极拳、茶百戏、汝瓷烧制技艺、树皮画、四大名锦之首的“云锦”等琳琅满目的非遗项目,应有尽有,使观众充分体会到非遗之美、非遗之乐。

“活起来”的非遗最动人

非遗常常关联着一段漫长的历史、一种特殊的技艺,这是非遗的宝贵之处,也是传承困难所在。

共赏非遗盛宴(泉城非遗盛宴的)(18)

共赏非遗盛宴(泉城非遗盛宴的)(19)

第七届非遗博览会 摄影:周博文、邵凯

相当长时间以来,大众缺少了解、后继无人等困境,阻碍着非遗的代际传递,有些非遗项目甚至面临着彻底消失的危险。而对非遗的保护,仅靠传承人自身的匠心匠行,远远不够,只有全体社会的关注和参与,才能使非遗真正焕发活力,传承下去。

共赏非遗盛宴(泉城非遗盛宴的)(20)

第七届非遗博览会 摄影:王琴

保护、弘扬非遗,必须创新传播手段,让大众走近非遗。近年来,“非遗 文创”、“非遗 游戏”等新颖的融合形式,丰富了非遗的内涵、扩展了非遗的形式,使非遗成为文创、游戏等领域的创作资源,更深层次的融入创意产业,使非遗真正融入当下生活。

共赏非遗盛宴(泉城非遗盛宴的)(21)

共赏非遗盛宴(泉城非遗盛宴的)(22)

第七届非遗博览会 摄影:王平

通过研学、沉浸式体验的形式,让非遗走进“00后”的视野,也让年轻人走近非遗、爱上非遗,从而扩大非遗受众面,从源头上解决后继无人的窘境。

保护非遗,传承非遗,还要让非遗与生产力有机结合,这方面,最生动的案例当属非遗与乡村振兴的结合。

共赏非遗盛宴(泉城非遗盛宴的)(23)

第七届非遗博览会 摄影:王琴

本次展会期间,徐州香包传承人王秀英,带来了造型淳朴、图案精美的香包。

据悉,徐州香包的历史至少可追溯至战国时期,汉乐府长诗《孔雀东南飞》中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徐州正是两汉文化的发祥地。

共赏非遗盛宴(泉城非遗盛宴的)(24)

第七届非遗博览会 摄影:芳子

在传承人王秀英的带领下,她所在的马庄村有400多位女士跟着她学习香包制作手艺,并带动周边村女性就业达3000多人,2021年,马庄村香包产值达800多万元。

共赏非遗盛宴(泉城非遗盛宴的)(25)

共赏非遗盛宴(泉城非遗盛宴的)(26)

第七届非遗博览会 摄影:封晖、王琴

本次非遗展览会,还通过“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展”板块,将中西部省(自治区)成果显著、带动作用强的46家非遗工坊“搬进”非遗博览会,立体展示了以非遗为切入点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呈现了非遗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成果。

共赏非遗盛宴(泉城非遗盛宴的)(27)

第七届非遗博览会 摄影:王平

其中,湘西七秀坊非遗工坊的“让妈妈回家”计划,累计培训绣娘1200余人,签约带动48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32人,累计使绣娘增收600余万元,发放贫困户分红30余万元,实现了“带着娃绣着花,养活自己养活家”的行动目标。

共赏非遗盛宴(泉城非遗盛宴的)(28)

第七届非遗博览会 摄影:芳子

以山上的枯木、倒木为主要原料,“变废为宝”的白狼林俗树皮画,也让一方百姓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带动人数从几个人到200人以上,将收入从几百元提升至几千元,让更多的居民、贫困户掌握非遗技艺和脱贫本领。

共赏非遗盛宴(泉城非遗盛宴的)(29)

第七届非遗博览会 摄影:邵凯

此外,山西霍州花馍、羌族草竹编、潮绣等非遗项目,也有力得带动了留守女性和残疾人就业,吸引不同社会力量深入乡村,大大增加了乡村振兴未来建设者的基数。

“非遗之城”在路上

中国非遗博览会是非遗领域的全国性重要品牌活动,已成为展示非遗保护成果、宣传非遗保护理念、引领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平台。

共赏非遗盛宴(泉城非遗盛宴的)(30)

第七届非遗博览会 摄影:王琴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济南非遗资源灿若星河,非遗保护与传承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在系统性推动非遗保护传承的同时,非遗亦成为泉城的一张文化名片。

共赏非遗盛宴(泉城非遗盛宴的)(31)

第七届非遗博览会 摄影:芳子

2010年,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济南举办,并从第四届起永久落户济南。在此过程中,济南与非遗博览会相互见证、共同成长,济南也在谋求“非遗名城”发展之路。

共赏非遗盛宴(泉城非遗盛宴的)(32)

第七届非遗博览会 摄影:芳子

多年来,济南对非遗博览会的积极争取和精心筹备,体现了这座城市对非遗保护、对文化建设的重视。

与此同时,非遗博览会的成功举办亦不断赋能济南的城市软实力建设,提升济南的城市影响力和美誉度,加码泉城市民的幸福感。

共赏非遗盛宴(泉城非遗盛宴的)(33)

第七届非遗博览会 摄影:芳子

为了对非遗资源进行活化,济南建立市级传统工艺振兴项目库并给予资金扶持、拍摄济南民间传说动画片、创建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

为了拓宽非遗传承渠道,济南开展知名传承人公开招聘学员工程,开设公益培训班;推动非遗的传承弘扬,实施“泉润非遗 文传校园”非遗传承与学校教育融合工程。

共赏非遗盛宴(泉城非遗盛宴的)(34)

第七届非遗博览会 摄影:芳子

在2021年全国非遗传播活力值TOP100名单中,济南市13个县区入选。

未来,济南将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运用更多创新手段和工具,让越来越多的非遗,真正走出去、走下去,连接现代生活,赋能精彩未来。

共赏非遗盛宴(泉城非遗盛宴的)(35)

第七届非遗博览会 摄影:芳子

为非遗传承凝心聚力,让中国非遗名扬世界。济南,一座“非遗名城”的身影,正日渐明晰。

来源:济南市文旅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