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大禹来自古埃及(神话传说之大禹治水)

为什么说大禹来自古埃及(神话传说之大禹治水)(1)

今天有干货,不看别怨我!

看过一些书,还有网上的文章,总有一些人说中国古代没有神话传说,或者说中国神话传说杂乱无章,进而给我们中国人扣上“缺乏想象力的民族”这一顶大帽子。

对此,我倒是不以为然。我认为中国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发展成古希腊、古埃及那般成系统、成体系的样子,完全是因为古代中国出现文字较早,因而很早就进入了“信史时代”。即利用文字,较为客观地记录史实的时代。这本应该是我们中华文化值得褒扬的优点之一。

既然进入了信史时代,严肃的文献成为记录历史的主题媒介,而不那么神话传说也就退化成了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了。于是,神话传说变得越来越不严肃,越来越杂乱无章。

然而,我们中国还是有很多神话的,“大禹治水”就是脍炙人口的神话之一。今天,我就要用严肃的态度,分析一下这个不太严肃的神话。

以下是干货,有点枯燥,但绝对是居家旅游、吹牛装逼之利器!

根据古书记载,在古代治理水患的有两对父子:其一为鲧、禹;另一对则是共工、句(gou)龙。

难道中国古代天下发了两次大洪水?细读史书,则能发觉两个神话其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首先看看句龙和禹之间的

据《国语 鲁语上》记载:“共工氏之伯九有(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九州)故祀以为社”。《左传》记载:“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则后土即为句龙,是土地神“社”。而“禹”字,古从土,意指有足之虫,即禹也就是龙。另据《史记夏本纪》记载:“禹……为山川神主”,禹也是土地神。

由以上两点得知,句龙与禹都是龙,都为土地神,则两者可能是同一个人。

下面再来看看共工和鲧:

从地位来看:共工“伯九有”(《国语 鲁语上》),鲧“均定九州”(《国语 周语下》),可见两者均为能号令天下的“大官”;

从个人举止上看:“昔有共工自贤”(《逸周记》)《吕氏春秋》记载鲧“自以为得地之道,可为三公”可见两者都自我感觉良好;

从治水方法来看:《国语 周语下》记载:共工“壅防百川,堕高堙卑”鲧则“湮鄣洪水”。一句话,两者方法都是“堵”!

从下场来看:《墨子》记载鲧就刑之处“乃热照无有及也”《庄子》记载共工被流放于“幽都”。两者受刑之地都是暗无天日的地方;

此外,史书记载共工“用灭”鲧“殛死”,而且共工“潜于渊,宗族残灭”(《淮南子》);鲧则“入于羽渊”(《左传》)“方命圮族”(《尧典》)。可知,两者最后都被杀并株连宗族;

最后,从两个人的名字来看:“共工”应为“鲧”字缓声,“鲧”则为“共工”急音。也就是说,这个名字读快了就是“鲧”,读慢了就是“共工”。

综上,共工与鲧应为同一人无疑。

如此看来,儿子是同一个人,老爹也是同一个人,那么这两个故事应该是同一个神话的不同版本。

别走,话还没说完!

都说鲧治水只知道 “堵”,而禹治水则是 “导”;果真如此么?

《山海经》记载:“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可见,禹治水的方法和鲧一样,都是“布土”也就是“堵”,而鲧被杀的原因并非治水不力,而是“不待帝命”。

那么,为什么禹治水的方法后来变成了“疏导”呢?

古代地广人稀,人水不相害;战国以后,人口激增,土地益辟,水患渐著;人们在与水争地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治水经验,发现单靠简单地围堵,是无法有效地治理水患的,只有合理疏导才能有效控制水患。于是,大禹治水的方法便在人们口中逐渐从围堵转变为疏导了。这种变化,也是战国时期社会经济进步,水利工程发展在神话中的反映。

好了,说完了。诸君看完赶紧找人吹牛去吧,不谢!

本文参考了童书业先生所著《春秋左传研究》一书

更多精彩请关注“贵德草堂”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