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时期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9.湘赣苏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湖南、江西两省边界地区,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区域。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929年1月,红军第4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向赣南、闽西挺进后,留在当地的部分红军和各县赤卫队,在中共湘赣边特委领导下,同转至湘赣地区的红4军第5纵队一起,经过艰苦斗争,巩固和扩大了根据地,根据地中心由井冈山转到永新。1930年2月,中共湘赣边特委和赣西、赣南特委合并组成赣西南特委,原湘赣边苏区各县分属湘东特委和赣西南南特委西路行委领导。1931年7月,中共湘东南特委(由湘东特委改组)、湘南特委和赣西南特委的西路、南路、北路3个分委所辖的赣江以西地区合并为湘赣省。8月1日,中共湘赣临时省委成立(10月8日,正式成立省委〉,王首道任书记;湘赣省苏维埃政府同时成立,袁德生任主席。此后,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领导红军和游击队发动群众,深入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游击战争,扩大红军,并组建了红军独立第1、第3师等地方武装,建立了永新、宁冈、莲花、上犹、崇义等十几个县苏维埃政府。湘赣红军和游击队粉碎了国民党军3次“围剿”。

1932年1月,湘赣军区成立,张启龙任总指挥,甘泗淇任政治委员。2月,独立第1、第3师合编组成红军第8军,李天柱代军长,王震代政治委员。1933年5月,湘赣苏区军民粉碎国民党军第四次“围剿”。6月,红8军改编为红17师,和由湘鄂赣苏区调来的由红18军改编的红18师合编组成红军第6军团。另外,又新建了2个独立师和其他地方武装,雇农工会、妇女会等群众组织也有很大发展。在苏区内,普遍分配了土地,建立了犁牛队、互助社、耕田队等农业生产组织,开展了兴修水利、开垦荒田等生产建设,建立了造纸、木材、樟脑等小型工矿企业和合作社、工农银行等商业、金融组织,兴办了学校、剧团等文化团体。11月后,湘赣苏区军民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受挫。1934年8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红6军团在军政委员会主席任弼时、军团长萧克、政治委员王震率领下,撤离湘赣苏区向湘中转移,留下部分红军和游击队在湘赣地区坚持游击战争。

土地革命时期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

土地革命时期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