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颁奖仪式(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业绩风采)

新中国的巨大成就离不开革命先驱舍生忘死的奋斗,也离不开科技工作者的辛勤付出自2000年起,国务院设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最高科技奖,以表彰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促进科学技术进步等方面做出创造性贡献的公民和组织,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颁奖仪式?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颁奖仪式(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业绩风采)

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颁奖仪式

新中国的巨大成就离不开革命先驱舍生忘死的奋斗,也离不开科技工作者的辛勤付出。自2000年起,国务院设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最高科技奖,以表彰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促进科学技术进步等方面做出创造性贡献的公民和组织。

为铭记这些隐没的巨星,展现大师风采,激励后人,著名留学史家、江苏师范大学教授周棉先生精心编著了《光耀中华——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业绩风采》一书。该书初版于2014年,现已多次再版重印,史料扎实,视角独特,不仅为中国科技史和中国留学史研究开拓了新途径,更为当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先进模范热潮,提供了适时的优秀读物。

该书以生动的笔触勾勒了程开甲、王小谟、于敏、郑哲敏、闵恩泽、谷超豪、黄昆、徐光宪、刘东生、李振声、袁隆平、吴孟超等25位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在中国百年变迁的时代背景下,从默默无名的懵懂少年逐步成长为耀眼巨星的曲折历程。这些科技巨擎的名字也许不像“三钱”、邓稼先等那样耳熟能详,但他们都在各自岗位上为“两弹一星”、预警机、神舟九号等领域的重大突破作出了卓越贡献,值得我们研究、铭记和学习。他们也曾饱受磨难,或生而清贫,或身陷囹圄,或历经战火,或身患绝症,但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韧不拔,顽强拼搏,公而忘私,不计得失,最终获得了异于常人的不凡成就。他们基本上具有海外留学经历,他们忍辱负重,发奋学习,在祖国需要他们的时候,毅然充破重重阻力回到母亲的怀抱,逐步成长为熠熠发光的巨星,引领新中国科技事业在军工、航天、计算机、物理、数学、化学化工、植物学、建筑学等领域蓬勃发展。

“两弹一星”专家程开甲早年留学英国,在租房和乘车时都曾受到种族歧视,这使他意识到“这绝非个人的屈辱而是一个民族的耻辱”,促使他铸就了“学成报国之心;文革期间,载人航天专家王永志无辜遭到关押四年,但他没有荒废时光,而是偷偷著作,完成了《“331工程”概论》一书,最终成功地将杨利伟送入了太空;雷达专家、预警机开拓者王小谟在合作方迫于美国压力单方面撕毁合同的情况下,秉承“人是第一战斗力”的设计理念,“立足自主、研制国产预警机……创造了世界预警机发展史上的9个第一” 。为了打破美苏的核垄断,核武器专家程开甲有远见地提出了关于核试验方式由大气层转向地下的主张,为中国的核试验赢得了宝贵的时间,避免了被动局面的出现。

最高科技奖得主们敢于担当,乐于奉献。在“东方红2号”卫星高空发热的危急时刻,总设计师孙家栋敢上九天揽明月,勇于承担责任和风险,果断决定调整卫星姿态5度,并立下字据,以安“军心”,最终卫星化险为夷。化工专家闵恩泽在身患癌症期间,仍忙于炼油催化科技的发展工作。核武器专家于敏按照国家的安排,从已经耕耘了十年的原子核理论研究领域转到“任务重、集体性强”的氢弹研究领域,隐姓埋名长达28年。他经常冒着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工作。由于过度操劳和心力交瘁,曾多次休克在工作现场。其 “沉默的人生”,成就了“惊天的事业”。

最高科技奖得主们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美德的典范。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都得到了科技界前辈积极无私的支持、鼓励,而他们在成名后也关注青年人才的培养,感恩地反哺社会。在“东风—2”导弹发射遭遇严重“气化”问题时,当时还只是中尉军官的王永志的提议遭到多数人的反对。而钱学森则力排众议,对他的补救方案给予肯定,现场总指挥张爱萍将军也勇敢承担起变更方案的责任,使导弹得以顺利发射。1995年,气象学家叶笃正将所获各类奖金100万悉数捐给了中科院大气物理所。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生活俭朴,家中客厅连件像样的家具也没有,但他却将获奖所得全部捐献给了中科院遗传所,作为青年科技者的助学基金。这些大师的成长历程和业绩风采令人动容,催人奋进。

大师们无疑是高耸的丰碑,但是他们也有平凡大众的一面。为此,该书没有把他们写成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人”,而是客观地再现了他们成长道路上歪斜的足印和多才多艺。赫赫有名的程开甲幼年曾是顽童,留级两次,还拿了家里的钱外出疯玩,结果露宿街头,被家人找到痛打一顿后才惊醒发奋读书。发明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王选小学时数学也有过一次不及格的经历。他们各具特色,丰富多彩:如固体物理学专家黄昆不但一生都在探索固体物理的真谛,还与英国姑娘里斯演绎了终身的浪漫爱情;加速器大师谢家麟感恩淡泊,兴趣广泛,十年浩劫期间,他不能科研,就用诗歌抒发对国家民族的忧患。通过这些对日常生活的描述,大师们立体丰满的形象顿时跃然纸上,令读者倍感亲切、真实,更受鼓舞和感动。

巨星们的经历各异,专业不同,成就不一,但是,他们确有共同的特点:自强不息,业绩辉煌,情操高尚,志趣坚定坚定!“在国家的内忧外患中,他们始终坚持振兴中国的理想;在个人坎坷的经历中,他们百折不挠,忠贞不二;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老当益壮,难移白首之心。最终,实现了个人价值和社会理想的统一。”

该书文笔优美,雅俗共赏,以饱含激情的笔法全方位展现了科学家们在纷繁复杂时代背景下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使读者近距离了解到巨星们如何从平凡中破茧而出,成就丰功伟绩。“父亲留给李振声最后的,也是唯一的记忆,便是那双饥饿的眼睛、那种渴望粮食的眼神!” 生动的描述让读者深切体会到旧中国农民困顿潦倒的悲惨生活,同时也为寒门子弟李振声发愤学习,最终成为著名的小麦育种专家的拼搏精神所感染。特别是记叙每一位巨星的文末,都有一段匠心独运的文字,充溢着哲理深情。如“地质学家刘东生,像黄土一样质朴,又像黄土一样深厚:他的面容如同他研究的黄土高原,沟壑林立,显示了岁月的风霜和精神的执着。也正因为有这样的质朴和坚韧,他才与众不同,饱经沧桑而收获伟大,令人肃然起敬!”又如,该书的“前言”可谓文采斐然:

“当我们岌岌于困境之时,你可曾想到这些科学巨星曾经处涸辙以犹欢,仍在为理想而奋斗;当我们为前途为事业失意沮丧之时,你可曾想到如其效阮籍穷途之哭,何如以这些科学巨星为楷模奋然前行?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中国人,创造明天的中国人!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中国梦谁来实现?当代中国人,当代青年!

青年决定未来,未来在于追求,追求改变命运!

信念大于一切,理想昭示未来;贫穷未必终身,关键是否远志!

砸烂破水缸,抛弃烂桃筐,焚毁棚户房,才能显示做人的尊严!

让他人为我赞叹,让世界与我接轨,我们才能扬眉吐气,大中华才能雄视万邦,笑傲东方!”

该书对当代科研工作者、管理干部,特别是广大青年、大中学生、研究生,甚至焦躁的学生家长都有“镜鉴”作用,可以从中学习到杰出科学家自强不息、治学做人、报效祖国的优秀品质,从而“振奋自己,改变自己,充实自己,强大自己,腾飞自己!”(王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