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茶论道千古事(解读南佬的国学智慧)

《论语,宪问》中宪向孔子请教什么是耻?孔子这样回答他:“邦有道,谷; 邦无道,谷,耻也”根据南怀瑾先生的解释,我们知道“谷”的意思是代表当 时的俸禄原宪问什么是可耻的事情,孔子说:国家社会上了轨道,像我们这一 类的人,就用不着了,我们不必去占住那个职位,可以让别人去做了如果仍旧 占住那个位置,光拿俸禄,无所建树,就是可耻的另外,社会国家没有上轨 道,而站在位置上,对于社会国家没有贡献,也是可耻的,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煮茶论道千古事?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煮茶论道千古事(解读南佬的国学智慧)

煮茶论道千古事

虚名的高帽,戴上反而压破头

《论语,宪问》中宪向孔子请教什么是耻?孔子这样回答他:“邦有道,谷; 邦无道,谷,耻也。”根据南怀瑾先生的解释,我们知道“谷”的意思是代表当 时的俸禄。原宪问什么是可耻的事情,孔子说:国家社会上了轨道,像我们这一 类的人,就用不着了,我们不必去占住那个职位,可以让别人去做了。如果仍旧 占住那个位置,光拿俸禄,无所建树,就是可耻的。另外,社会国家没有上轨 道,而站在位置上,对于社会国家没有贡献,也是可耻的。

可是说得容易,要及时放下名利怎么会那么容易呢?名利浓于酒,酒不醉人 人自醉。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谁不好名呢?然而死后怎 知身后名?因为好名,所以也就有了沽名钓誉的人,这虚名真正累坏了不少人, 古往今来很少有人能真的摆脱名利心。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书生因为像晋人车胤那样借萤火夜读,在乡里出了名,乡里的人都十 分敬仰他。一天早晨,有一个人去拜访他,想向他求教。可是这位书生的家人告 诉拜访者,书生不在家,已经出门了。

来拜访的人十分不解地问:“哪里有夜里借萤火读书,学一个通宵,而清晨 大好的时光不读书却去干别的杂事的道理?”家人如实回答说:“没有其他原因, 主要是因为要捕萤,所以一大早出去了,到黄昏的时候就会回来的。”

这个故事读来令人啼笑皆非,车胤夜读是真用功、真求知,而这个虚伪的书 生真的好学到这种地步吗?在大好的天光下出门捕萤,黄昏再回来装模作样地表 演一番,完全是本末倒置,“名”是有了,但时间一长难免会露出马脚。靠一时 的投机哗众取宠,这样的“名”往往很短暂,如过眼云烟,很快会被世人遗忘。 那时,这位“名人”便也不再风光了。追求名誉难免会被虚名所累,误了一生。

因为虚名能为人带来一时心理的满足感,也就使争名、争虚名的事时有发 生。虚名本身毫无价值、毫无意义,任何一个真正的有识之士,都不会看重虚 名。为了虚名而去争斗,是人世间各种矛盾、冲突的重要起因,也是人生之中诸 多烦恼、愁苦的根源所在。历史上多少悲剧出于争名夺利,人们只看到了虚名表面的好处,却不知道,在虚名的背后,隐藏了多少辛酸和苦难。为了承受这么一 个毫无价值的虚名,人们常常暗中勾心斗角,明里打得头破血流,朋友反目为 仇,兄弟自相残杀,虚名之累,有什么好处?

面对虚名,就要不受它的诱感,脚踏实地地工作,力求不使自己背上虚名 这种沉重的思想包袱。“人怕出名猪怕壮”就是这个道理。一有名气,争得了这 份荣誉,必然要受到一些非难和妒忌,就要做好承受外界压力的心理准备。有时 由于这种虚名的获得,使人缺乏冷静的心态,忘乎所以而骄傲起来,自以为了不 起,其实一切都是虚的,不做进一步的努力,到最后什么也得不到。所以说虚名 害人,不可追逐,

面对虚名,就是要放弃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放弃虚名,不是笨人所为,而 是智者的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名声和荣誉面前采取忍让和放弃的态度固然不 易,但是只要加深自身的修养,认识到虚名的害处,弃之又有何可惜呢?

不要为虚名所累,在做人、做事中都要有意地把握进退的法度。当进则进, 一往无前;当退则退,明哲保身。不该自己出头的时候出头,为了出风头而出头; 或者做事不想后果得失,只求虚名,是一种不成熟的社会学,只会害人害已。 做好事,做实事,发自良心,顺应人情,利于众人,这是立身行事的基本尺 度。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该留下的必然留下;不该留下的,欺世盗名,终会 被时空湮没其声名。知此是一种知人知世的智慧,行此更是一种伟大的、超凡 的人格,

为了名誉,无论成功失败,无论他人说法如何,无论境遇好与坏,我们都 要稳稳地把握自己。虚名是人心灵上的大包袱,让人没有一刻轻松,让人失去自 我,让人失掉别人的尊重与承认,更危险的是贪慕虚名可能会成为对手的机会, 到时候受到的伤害有多惨重,则是无可估量的。我们以赤子之身来此世界,当以 赤子之心走过此世界,此为留取清白在人间。所以,我们的先哲说:至人无己, 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事实上,人生的规则也正是如此奇妙,贪慕虚名、急功近 利者往往得不到真正的名誉;沽名钓誉,无所不用的人往往得不到真正的快乐。

《红楼梦》中有一首非常著名的《好了歌》,众生若是要“好”就要学着 “了”。“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 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 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 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甄士隐在听了跛足道人的《好了歌》之后说了一段解词也正是此意:“陋室 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 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 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 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 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浮云眼前过,富贵不着落

周游于列国的孔子有很多做官的学生,而他自己却是不贪名不图利, 一心想 恢复周礼,正所谓:“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说,只要有粗茶淡饭可以 充饥,喝喝白开水,弯起膀子来当枕头,靠在上面酣睡一觉,人生的快乐无穷! 舒服得很!就是说一个人想要有很高的修养,先能够不受外界物质环境的诱惑, 进一步摆脱了虚荣的惑乱,外物于我不是不重要,而是我已经不再受它牵制,凡 俗世界的一切要看我是否愿意要它,这个修养很了不起。

孔子没有标榜自己不喜欢名利,这样说未免就会显得不够真诚。他也喜爱 富贵,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是说什么样的富贵名利我都要,这是小 人的行径。”这是一个圣人的自白,也是一个正人君子所应秉持的做人做事的 态度。

战国时代,孟子名气很大,府上每日宾客盈门,其中大多是慕名而来的求学 问道之人。有一天,接连来了两位神秘人物,一位是齐国的使者,一位是薛国的 使者。对这种人物,孟子自然不敢怠慢,小心周到地接待他们。

齐国的使者给孟子带来赤金100两,说是齐王的一点小意思。孟子见其没有 下文,坚决拒绝齐王的馈赠。使者灰溜溜地走了。

隔了一会儿,薛国的使者也来求见。他给孟子带来50两金子,说是薛王的 一点心意,感谢孟先生在薛国发生兵难的时候帮了大忙。孟子吩咐手下人把金子 收下。左右的人都十分奇怪,不知孟子葫芦里装的是什么药。

陈臻对这件事大惑不解,他问孟先生:“齐王送你那么多的金子,你不肯收; 薛国才送了齐国的一半,你却接受了。如果你刚才不接受是对的话,那么现在接 受就是错了,如果你刚才不接受是错的话,那么现在接受就是对了。”

孟子回答说:“都对。在薛国的时候,我帮了他们的忙,为他们出谋设防,平 息了一场战争,我也算个有功之人,为什么不应该受到物质奖励呢?而齐国人平 白无故给我那么多金子,是有心收买我,君子是不可以用金钱收买的,我怎么能 收他们的贿赂呢?’

左右的人听了,都十分佩服孟子的高明见解和高尚操守。

世间有许多诱惑:桂冠、金钱。但那都是身外之物,只有生命最美,快乐最 贵。我们要想活得潇洒自在,要想过得幸福快乐,就必须做到:淡泊名利、割断 权与利的联系,无官不去争,有官不去斗;位高不自傲,位低不自卑,欣然享受 清新自在的美好时光,这样就会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和惬意。太看重权力地位,让 _生的快乐都毁在争权夺利中,那就太不值得,也太愚蠢了。

名利与钱财是世人所喜爱的,也是让世人疲于奔命的一个奇怪的事物。但是 人不能违背自己的良心与道义去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所以不义之财就算被你拿 到了,将来也会要你十倍去偿还。

功名再高,高不过一杯黄土

司马迁在《史记》中特地引用孔子的一句话: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孔子 认为一个君子最大的毛病就是担忧自己死了以后默默无闻,没有人再能记得他。 这是一个大问题,几乎每个人的心里面都有这样的想法。没有人喜欢一生都很平 凡,谁不想要别人记住自己呢?但是要谈到留名青史也真是不容易的事情。

我们通常说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灿烂历史,五千多年的光辉历程中有多少 个生命来过这个世界上呢?不计其数。但是在这条岁月的星河上,我们能看到几 颗闪亮的星星呢?历史上的皇帝就有几百个,王公大臣更是多如牛毛,可惜的是 能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痕迹的人是少之又少。

一个农场主对一个人说:“你能跑到什么地方我就划到哪里,把这些土地都 送给你。”这个人就不停地跑,每次想停下来的时候就鼓励自己再坚持一会儿。 就这样他整整跑了一天,直到把自己弄得精疲力竭,最后因为劳累过度而猝死。 农场主在掩埋他的时候说:“其实他不懂得人能需要的土地仅仅是身下躺着的那 一点而已。’

这就是每个人共同的归宿,谁也不能逃脱这个规律。《红楼梦》中甄士隐对 《好了歌》的解读中有一句这样的话:“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这和 苏东坡的一首流传千古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有异曲同工之妙: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 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虽然我们都好名,人类的虚荣心理让我们有这样的愿望,总是想要别人了解 我们一 -以为自己的人生经历就是与众不同的,其实人与人之间还真的差不了多 少。就算你在世的时候是万众瞩目的明星或其他大人物,可是死后谁还买你的 账呢?

其实在高功厚名之后,华丽的转身意味着更高更有意义的人生新起点。

1975年,比尔,盖茨与他的伙伴创立了微软公司。30多年里,盖茨驾驭着这 个软件公司,用技术一步步地扩充着帝国版图,改变和影响着全球。如今,执掌 微软31年的盖茨做出“归隐山林”的决定一 他逐步退出公司的日常管理,转 而全身心投入慈善事业。这对微软意味着一个时代即将结束,但对世界却意味着 多了一个身家500亿美元的全职慈善家

2006年6月15日,比尔,盖茨宣布,他将逐步移交其日常工作,以便将更 多的时间投入到“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所从事的慈善事业。为确保平稳 有序地过渡,盖茨表示此次的过渡期为两年,2008年7月之后,盖茨将放弃全部 日常管理工作,只保留董事长一职

盖茨当天发表声明说,淡出微软日常事务对他来说是一个艰难的决定,但他 对慈善事业有着同样的热情,并且认为这也是一份十分重要和具有挑战性的事业。

盖茨说过,他的全部财富将用于捐赠,而不是留给自己的三个孩子。“我只 是这笔财富的看管人,我需要找到最好的方式来使用它。”像比尔,盖茨一样, 一个明智的经营者要清楚自己该处的位置,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不奢望自己位置 以外的东西。为人领导者,最高境界莫过于功成名就时“为而弗恃,功成而弗 居”。及时转身,去做自己更想做的事,会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完整,生命更加丰 富多彩。

像孔子、老子这样的大思想家几千年才有一位,再如汉武帝、唐太宗这样的 文治武功的皇帝更是屈指可数!但是这些人生前再怎么呼风唤雨,死后也不过是 “杯黄土掩风流”

地位越高,心情越糟

南怀瑾先生说人没有不好名利的。刚开始也许是为了建功立业,等到真正有 了功名利禄的时候,名利反而成了我们身心的羁绊。就像孔子说的礼让和为国之间的关系:“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历史上有不少人就被名利所累,舍不得急流勇退,最后命丧名利之下而不自 知。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古人讲究功成身 退,替人家把江山打下来了,自己放着唾手可得的名利不要,而后又浪迹江湖, 这是道家思想所宣传的做人做事的准则。那么到了孔子那里呢?是不是也如此 呢?很多人认为道家讲出世,儒家讲人世,孔子的思想里面肯定没有功成身退, 其实不然,这是儒道两家都奉为圭臬的思想

道家的人不求名不求利,隐显无常,所以更使人觉得亲切可爱。历史上道家 的人物学问再高,功劳再大,最后还是归隐修道去了。修道以后连自己的名字都 不要了,最多报个代号什么子、什么老而已,有时还装疯装癫,如神龙见首不见 尾。大诗人李白在他的名篇《行路难》中也借历史表达了及时退隐的必要:“吾观 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陆机雄才岂 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孔子大加赞扬身退之道。尤其他对吴泰伯、伯夷、叔 齐等不肯当帝王、最后逃走了的这些人,非常敬仰。他并不是鼓励人不要当皇 帝,不要搞政治,而是说你有才干的话,就好好干一番,成功了就退隐而不居 功。所以孔子在这里感叹,能以礼让为国的人哪里有呢?不以礼让为国,用争夺 来的,或用手段抢来的,那么文化的精神就不要谈了。说到功成身退,南怀瑾认 为有一些人欲退未退,他们的功夫还是没到家。不过和普通人相比他们还是比较 成功的,在这些人中有一个是南怀瑾先生提到的,那就是张良。

张良是汉高祖刘邦的谋士,他智慧过人,屡出奇谋,为西汉的建立立下了不 朽功劳。西汉六年(公元前201年),刘邦大封功臣,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之外,这是子房的功劳”,请他自选齐地三万户,作为封邑。张良推辞不受,最 后被封为留侯。

张良的谦逊,令很多人颇为不解。刘邦的另一位谋士陈平就曾问张良:“先生 功高盖世,荣宠受之无愧,又何必拒绝呢?我们追随皇上,出生入死,今有幸得 偿所愿,先生不该轻言舍弃。

陈平见张良一笑不答,又说:“先生足智多谋,非常人所能测度,莫非先生别 有筹划?”张良敛笑正容道:“我家几世辅佐韩国,秦灭韩时,我幸存其身,得报 大仇,我愿足矣。我凭三寸不烂之舌,做了帝王的辅佐,贵为列侯,我还有什么 悔憾呢?我只求追随仙人遨游四方罢了。”

张良从此闭门不出,在家潜心修炼神仙之术。跟随张良多年的心腹有一次忍 不住对张良说:“富贵荣华,这是人人都不愿放弃的,大人何以功成之时,一概不 求呢?大人也曾是义气中人,这样销声匿迹,岂不太可惜了吗?请大人三思。”

张良随口一叹:“正因如此,我才有如此抉择啊。”

张良的心腹闻言一怔,茫然不语,张良低声说:“我年轻时,散尽家财,行刺 秦王,追随沛公,唯恐义不倾尽,智有所穷,方有今日的虚名。时下大局已定, 天下太平,谋略当是无用之物了,我还能彰显其能吗?谋有其时,智有其废,进 退应时,方为智者啊。’

张良和外人从不袒露心声,好友探望他,他从不议论时事。一次,群臣因刘 邦要废掉太子刘盈之事找他相商,他沉默良久,最后只轻声说:“皇上有此意愿、 定有其道理,做臣子的怎能妄加评议呢?我对太子素来敬重,只恨我人微言轻, 不能帮太子进言了。”

群臣苦劝,张良只是婉拒。群臣悻悻而去,张良的心腹对张良说:“大人一口回 绝,群臣皆有怨色,再说废立太子乃天下大事,大人怎忍置身事外,不闻不问呢?”

张良怅怅道:“皇上性情,我是深知的啊。此事千头万绪,关系甚大,纵使 我有心插手,只怕也会惹来一身的麻烦。群臣怪我倒是小事,皇上怪我就是大事 了,我又能怎么样呢?’

吕后派吕泽去强求张良,软硬兼施之下,张良无奈给他出了主意,让吕后请 出商山四皓辅佐太子。刘邦一直崇敬这四个人,待见他们出山相助太子,大惊失 色,自知太子羽翼已成,不得不放弃了废太子的念头。

吕后派人向张良致谢,张良却回绝说:“这都是皇后的高见,与我何干呢?请 转奏皇后,此事千万不要再提起了。’

吕后听了使者回报,感叹良久,她对自己的妹妹说:“张良不居功是小,弃智 绝俗才是大啊。我先前只知道他智谋超群,今日才知他是深不可测,非我等可以 窥伺得了的。’

刘邦死后,吕后专权。张良对世事的变故一概不问,求见他的大臣他也一律 不见。吕后见他潜心研学道家养生之术,便不以他为患,反而对他愈加钦敬,她 派人对张良说:“人的一生,十分短暂,应该及时享乐。听闻你为炼仙术,竟致绝 食,何须如此?切不要自寻烦恼了。’

在吕后的一再催促下,张良这才勉强用饭。吕后对其他的大臣或杀或贬,却 独对张良关爱有加。

功成而不居确实是张良的高明之处,比起韩信因为功高震主而命丧黄泉更显 得深谋远虑。虽然在现代社会不会因为居功自傲而丢了身家性命,但是难免还是 会让你的上级不太高兴。如今不用讲功成身退了,但是能够把功劳留给你的上级 和同事确实是君子所为。从表面上看来你是受到损失了,其实这正是最难把握的 地方,最难舍弃的东西你都肯舍弃,这样才显得你有大胸怀。最终你会发现受益的还是自己,就像老子所说的“无私乃大私也”。无论是“老庄”还是“孔孟”, 如果我们摒弃成见,就会悟到这样一个道理:圣人之言其实是相辅相成,互为印 证的。

人生境界不在地位高低,而在于眼界高下

子文是春秋战国时代楚国的名宰相,姓斗,名谷於菟。楚国是当时南方新 兴的国家,主要在今天湖北、湖南、四川一带。有人说北方主要受儒家思想的影 响,南方则受道家思想影响比较深。道家思想无所不包,甚至是巫术,也就是我 们说的算命、八卦那些东西,讲鬼神。因而,楚国的巫术就比较发达,孔子在 《论语》中也谈到南方巫医的技术问题。

获得奥斯卡最佳电影音乐奖的著名作曲家谭盾是湖南人,他在一次接受采 访的时候就谈到了湖南人很爱讲鬼神的东西,所以他的作品中也就有这方面的元 素,比如在《卧虎藏龙》中“碧眼狐狸”出现的时候音乐就有点诡奇。在孔子和 弟子子张的对话中,子张说:“先生,楚国人子文三次做宰相,又三次被罢免,但 是他三起三落时没有任何的喜色也没有任何的怒色。这样的人怎么样?”孔子对 这样的人很钦佩,他们的修养可以说非常之高,宠辱不惊且淡泊明志,不是一般 人能做到的。

我们平常看到的情况多半是“人逢喜事精神爽”,遇到高兴的事谁能不喜形 于色呢?但是这个楚国宰相没有。后来他又几次被罢免,一般人肯定是心灰意冷 或者心有不甘,但是他依然故我,丝毫不见怒色、忧色。这就是人生的修养。富 贵名利当然人人都想要,但是得之受惊,或者失之若惊就谈不上什么高境界。这 是孔子的富贵名利观,同样在老子的《道德经》一书中也有类似的表述: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 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 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者,若可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乃可托天下。”

我们一起来看一个道家人物的为官之道,也就更能明白楚国宰相子文的 心境。

孙叔敖原来是位隐士,被人推荐给楚庄王,三个月后做了令尹(宰相)。他 善于教化引导人民,因而使楚国上下和睦,国家安宁

有位孤丘老人,很关心孙叔敖,特意登门拜访,问他:“高贵的人往往有三 怨,你知道吗?”

孙叔敖回问:“您说的三怨是指什么呢?”

孤丘老人说:“爵位高的人,别人嫉妒他;官职高的人,君王讨厌他;俸禄优 厚的人,会招来怨恨。

孙叔敖笑着说:“我的爵位越高,我的心胸越谦卑;我的官职越大,我的欲 望越小;我的俸禄越优厚,我对别人的施舍就越普遍。我用这样的办法来避免三 怨,可以吗?‘

孤丘老人感到很满意,于是走了。

孙叔敖按照自己说的做了,避免了不少麻烦,但也并非是一帆风顺,他曾 几次被免职,又几次被复职。有个叫肩吾的隐士对此很不理解,就登门拜访孙叔 款,问他:“你三次担任令尹,也没有感到荣耀;你三次离开令尹之位,也没有露 出忧色。我开始对此感到疑惑,现在看你的气色又是如此平和,你心里到底是怎 样想的呢?’

孙叔敖回答说:“我哪里是有什么过人的地方啊?我认为官职爵禄的到来是不 可推却的,离开是不可阻止的。得到和失去都不取决于我自己,因此才没有觉得 荣耀或忧愁。况且我也不知道官职爵禄应该落在别人身上呢,还是应该落在我的 身上。落在别人身上,那么我就不应该有,与我无关;落在我身上,那么别人就 不应该有,与别人无关。我的追求是随顺自然,悠闲自得,哪里有工夫顾得上什 么人间的贵贱呢?’

肩吾对他的话很钦佩。

孔子后来听说了这件事,深有感触地说:“古代的真人,有智慧的不能使他意 志动摇,美女不能使他淫乱,强盗不能劫持他,就是伏羲、黄帝也不配和他交 游。死和生对于人是极大的事情了,可都不能改变他的操守,何况是官职爵位 呢?像他这样的人,精神穿越大山无阻碍,潜入深渊也不会被水沾湿,处于卑 微地位不会感到狼狈不堪。他的精神充满天地,他越是给予别人,自己越是感到 富有。’

孙叔敖后来得了重病,临死前告诫儿子说:“楚王认为我有功劳,因此多次想 封赏我土地,我都没有接受。我死后,楚王为了奖励我生前的功绩,一定会封给 你土地,你千万不要接受富饶的土地。在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地方叫‘寝丘’。 这个地方土地贫瘠,名字也很不好听。楚国人信奉鬼神,越国人讲求吉祥,都不 会争夺这个地方,因此这个地方可以长久拥有。”

孙叔教死后,楚王果然要封给他儿子一块相当好的土地,他儿子辞谢不受, 只请求寝丘之地,楚王答应了他的请求。按照楚国的规定,分封的土地不许传给 下一代,唯有孙叔敖儿子的封地可以世代相传。

万物发展有其规律,到极致时就会走向反面,到鼎盛时就会走向衰败。熊熊 燃烧之火,离快要熄灭的时候已经不远了。因而,对于功名利禄不必强求,老子 还有一句话比较适合争夺名利的人:“夫唯不争,天下莫之能争也。”对名利,我 们也许会发现“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现象。这本不足道,世间 万物无常,更何况名利之物呢?别人能给你的东西,他们也就能随时拿走。所以 不要为了他们的馈赠而喜悦,也不要为了他们的“拿走”而心生怨怼,

“宠辱不惊,淡泊明志”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话,但是要做到又谈何容易 呢?凡人常有的是宠辱若惊,既不淡泊也不明志,这样的人生修养要很豁达的心 胸才能做得到。但是并不是因为我们平凡就达不到,人生境界的高低不在于个人 社会地位的高低,而在于眼界的高下。如果你的胸怀够宽广,能够承载很多得意 与失意,那么你就靠近了圣人们所描述的境界。

名利上,不争天下先

人世间有一则不变的名言,即“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 往”。太史公司马迁一语道破人心,“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人啊,就是怕死 后默默无闻,没有人记得你。正所谓“名利本为浮世重,古今能有几人抛?’

南怀瑾先生说,“不尚贤,使民不争”是消极的避免好名的争斗,“不贵难得 之货,使民不为盗”是消极的避免争利的后果。名与利,本来就是权势的必要工 具,名利是因,权势是果。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来到江苏镇江的金山寺,看到山 脚下大江东去,百舸争流,不禁兴致大发,随口问道记和尚:“你在这里住了几十 年,可知道每天来来往往多少船?”高僧回答:“我只看到两只船。一只争名,一 只夺利。”一语道破天机。

权与势,是人性中占有欲与支配欲的扩展,很少有人能够跳出名利权势的圈 子。正如明朝无名氏在其所著《渔樵闲话》中写道:“为利图名如燕雀营巢,争长 争短如虎狼竞食。’

追名逐利都逃不开一个“欲”字,佛经中说,凡是对一切人世间的事物,沾 染执着,产生贪爱而留恋不舍,都是欲。情欲、爱欲、物欲、色欲以及贪名、贪 利,凡有贪图的都算是欲。只不过,欲也有善恶之分,善的欲行可与信愿并称, 恶的欲行就与堕落衔接

有个富翁在急流中翻了船,爬到溪间的石头上大喊救命。一个年轻人奋不顾 身地荡舟去救,但是由于山洪下泻而渐涨的湍流使船行进得艰难而缓慢。

“快呀!”富翁高喊,“如果你救了我,我给你1000块!”船仍然移动缓慢, “用力划啊!如果你划到,我给2000块!”青年奋力地划着,但是既要向 前,又要抗拒水流的阻力,船速仍然难以加快!

“水在涨,你用力呀!”富翁声嘶力竭地狂喊,“我给你5000块!”此时, 洪流已经快淹到他站立的地方。青年的船缓缓靠近,但仍有一段距离。

“我给你10000块,快呀!”富翁的脚已经淹在水中了,但是船速反而越来 越慢了。

“我给你50000....."富翁的话音未落,已经被一个大浪打下岩石,转眼卷入

洪流,失去了踪影。

青年颓丧地回到岸上,蒙头痛哭:“我当初只想到救他一命,他却说要给我钱, 而且一次又一次地增加。我心想,只要划慢一点点,就可能多几万块的收入,哪 里知道,就因为慢了这么一下,他被水冲走了,是我害了他啊!”青年后悔不已,“但 是,当我心里只有义,而没有想到利的时候,他为什么要说给我钱呢?”说到底, 还是富翁自己害了自己。

在没有涉及名利时,人的本性中总是义字当头的,一旦勾起了内心隐藏的私 欲,世间的人或事就会变得十分复杂。人是一个很矛盾的生物,内心永远有着双 重标准,要求别人能做到无欲无私,以符合圣人的标准,而自身又总难免在私欲 的缠缚中打转。

依据老子的本意,要使得人们真正做到不受私欲主宰,必须“虚其心,实其 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如此这般,在现实社会谈何容易?难 就难在无欲与虚心。正因为不能无欲,因此老子才教给人们一个消极的办法,只 好尽量避免,“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佛陀住世时,有一位名叫黑指的婆罗门来到佛前,两手拿了两个花瓶,前来 献佛。佛对黑指婆罗门说:“放下!”婆罗门把他左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

佛陀又说:“放下!”婆罗门把他右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

然而,佛陀还是对他说:“放下!”这时黑指婆罗门说:“我已经两手空空, 没有什么可以再放下了,请问现在你要我放下什么?’

佛陀说:“我并没有叫你放下你的花瓶,我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六根、六尘和 六识。当你把这些统统放下,再没有什么了,你才能从生死桎梏中解脱出来。” 黑指婆罗门这才了解了佛陀放下的道理。

有首禅诗说:“尘沙聚会偶然成,蝶乱蜂忙无限情;同是劫灰过往客,枉从 得失计输赢。”世界本是一颗颗沙子堆拢来的,偶然砌为成功的世界,人生亦是如此,偶然中有必然,必然中有偶然。蝶乱蜂忙,人们就像蜜蜂、蝴蝶一样, 到处飞舞,痴迷忙碌,正所谓:“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 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人生一世,劳苦一生,为儿女,为家庭,为事业, 最后直到生命之火燃尽,仍找不到生命的答案。明知道到头来终是一场空,也 跳不出世俗的羁绊。人在旅途,同为劫灰过往客,又何必在一时的输赢得失中斤 斤计较?

“三不”的智慧境界

《庄子,内篇,大宗师第六》中,庄子提出,人得了道就是真人,真人有真 智慧。南怀瑾先生讲道,庄子提及了三点,将我们带人一个真实的神话境界,将 人的生命价值说得十分清楚。什么叫真人?“不逆寡”,即顺其自然,一切不贪 求,摆脱常人贪多的通病。“不雄成”,走出自大的机械心理,得道的人不觉得自 己了不起,一切的成功都是自然,看淡成败得失。“不谟士”,“谟”就是谋,打 主意。所有人都是在打主意,想办法赚钱,想办法找门路,想办法学道,都在那 里打主意,都是做生意的思想,都是“自己欺骗自己”

依南怀瑾先生所说,这三点是人生心理状况最严重的地方,做到了真人,即 摆脱这三个问题。人会打主意,真人不打主意;人会觉得自己了不起,真人不觉 得自己有多了不起;人会贪多勿得,不好的地方不住,钱少了不干,或者你看不 起我,我就生气,真人则不会这样。听听下面一个人与智者的对话,你会有更深 的感悟。

一个人问智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智者说:“无损于人。”当他第二次问 智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时,智者说:“无求于人。”当他第三次问智者人生的 最高境界是什么时,智者说:“无愧于人。”此人疑惑不解:“为什么你三次的回答 不一样?”智者回答:“你三次来问我时的情况不一样。第一次来时,你身上还有 许多魔障,贪多逆寡,一不留神就会做出损害他人的事情,所以你得先保证自己 是一个好人,即使不能有益于人,至少也不要有损于人;第二次来的时候,你还 不能自食其力,凡事经常求助于他人,一心为自己盘算,这不仅会制造他人的负 担,也会给你造成心理压力,不当社会的包袱还不够,你还得想想,自己是不是 社会的祸害;第三次来时,你已经丰衣足食,而且可以帮助别人了,但自大自得 会使你对成败得失耿耿于怀,面对他人的急难,如果袖手旁观,你会受到良心的 谴责,所以第三次我说最高境界是无愧于人。’

此人有些不满:“你回答的全是人生最低境界,可我问的是人生最高境界。” 智者说:“没有最低境界哪有最高境界?为什么关心最高境界的人这样多,关心 最低境界的人又是这样少?”智者的反问,让他哑口无言。

有位老人说,人生其实很简单,就跟吃饭一样,把吃饭的问题搞明白了,也 就把所有的问题都搞明白了。聪明者为自己吃饭,愚昧者为别人吃饭;聪明者把 吃饭当吃饭,愚昧者把吃饭当表演;聪明者吃饭既不点得太多,也不点得太少, 他知道适可而止,能吃多少就点多少,他能估计自己的肚子;愚昧者则贪多求 全、拼命点菜,什么菜贵点什么,什么菜怪点什么,等菜端上来时又忙着给别人 夹菜,自己却刚吃几口就放下了,他们要么是高估了自己的胃口,要么就是为了 给别人做个“吃相文雅”的姿态;聪明者付账时心安理得,只掏自己的一份;愚 昧者结账时心惊肉跳,明明账单上的数字让他心里割肉般疼痛,却还装出面不改 色心不跳的英雄气概,宛然他是大家的衣食父母,聪明者只为吃饭而来,没有别 的动机,他既不想讨好谁,也不会得罪谁,愚昧者却思虑重重,既想拼酒量,又 想交朋友,还想拉业务,他本来想获得众人的艳羡,最后却南辕北辙、弄巧成 拙。吃饭本是一种享受,但是到了他这里,却成为一种酷刑。

吃饭跟人生何其相似!人生在世,光怪陆离的东西实在太多,谁也无法说出 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哪些值得追求,哪些不值得追求,哪种模式算是成 功,哪种模式算是失败,唯一能说明白的也许只有三点:第一,自己的事情自己 承担,不要麻烦任何人为你代劳,也不要抢着为任何人代劳;第二,要多照顾自 己的情绪,少顾忌他人的眼色,太多顾忌别人,把自己弄得像演员,实在是一件 出力不讨好的事情;第三,凡事最好量需而行、量力而行,不要定太高的目标。 就像吃饭,你有多大胃口、多少钱,就点多少菜,千万不要贪多求全。

人生的道理,说复杂就复杂,说简单也简单,摆脱贪念,正视自我,不自欺 欺人,不斤斤计较,踏踏实实做事,规规矩矩做人。

声明:尊重经典原义并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对一些古文进行了通俗白话转化,不妥处敬请批评指正。笔者只是把好文章分享给需要的人,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本文笔者,会及时进行处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