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治疗师纳入职业分类(康复治疗师列入服务类职业)

康复治疗师列入服务类职业,引行业争议!

看医界

一场本应是康复医学界的“盛事”,未曾想到会引起如此巨大的争议。

作者|肖湘

来源|看医界(ID:vistamed)

7月11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向社会公示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这是继1999年《大典》颁布以来的第二次大修,这次修订工作酝酿了一年多之久,与2015版相比,新版大典紧贴时代步伐,不乏诸多亮点。

引起争议的,是关于“康复治疗师”的职业分类问题。相较于2015版的职业分类大典,本次修订中将“康复治疗师”、“康复辅助技术咨询师”列入职业大典,响应了康复医学界一直以来的呼吁,意味着“康复治疗师”这一职业曾经面临的分类与认知模糊现状正在得以改善。

然而,由于康复治疗师被归入第四大类“社会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人员”下列的“健康、体育和休闲服务人员”这一类别中,未能与医师、护士、药师等同样列入“专业技术人员”。对于长期受到“冷落”的康复治疗师来说,虽然这一次被赋予了职业名份,但不同的分类归属,再次刺痛了康复医学从业者尤其是康复治疗师的神经。

关于“健康、体育和休闲服务人员”的释义,职业大典介绍为“从事健康咨询、医疗临床、康复矫正、公共卫生、体育健身、康养休闲等辅助服务工作的人员”,包含七个亚类,这7个亚类中,有呼吸治疗师、康复辅具技术咨询师、康复治疗师三个和康复密切相关的小类,并进行了明确的定义。

就在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首席专家凌锋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1986年,《卫生技术人员职务试行条例》开始实施,卫生技术职务分为“医、药、护、技”4类,由于当时我国康复医学还处在萌芽阶段,康复治疗师也就没有列入,随着时代的发展,康复逐渐受到重视,应该与时俱进,及时修订相关条例,形成“医、药、护、技、康”5类职务,从根本上推进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

得知“康复治疗师”的分类时,凌锋第一时间表达了自己的态度,他在写给“卫健局人事司”的信中写道:“坚决反对这样分类!”

包括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分会、四川省康复治疗师协会在内的多个行业协会也向人社部提交了职业定位修改意见。而在社交平台上,不少康复治疗师、康复医学生等都反映已向公示邮箱提交了反馈意见。

目前公示期已结束,人社部官网中关于分类大典的文件也暂时撤下,康复治疗师会迎来什么样的职业定位,康复医学在国内如何迎来更好的发展,也正在被行业持续关注。

年轻的中国康复医学

与海外国家及地区几十年的康复医学发展路相比,国内康复医学还显得非常“年幼”。

据维基百科介绍,康复治疗师,也称物理治疗师,是一种以预防、治疗、及处理因疾病或伤害所带来的动作问题的医疗专业人员。许多近代的物理治疗技术起源于欧洲,特别是英国与法国。由于小儿麻痹症大流行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美国便将这些物理治疗技巧由欧洲引进。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物理治疗的需求仍然存在。关于学科几经争议一直到1940年代,美国医师制定物理医学(Physical Medicine),并认定物理医学是一种医学专业,才得以解决。从那时以后,从事物理医学的医师称之为复健科医师(Physiatrists),物理治疗师(Physical therapist)的名称才被接纳。在美国医学会(AMA)的协助下,美国于1936年正式通过物理治疗教育的基本课程。

在台湾,1951年,台湾小儿麻痹大流行,复健方式以重量训练为主。1958年之后,台北荣总、台大医院、彰化基督教医院陆续成立复健部或物理治疗部门。1967年,台湾大学在医技系成立物理治疗组,招收第一届物理治疗组学生,不但为台湾本土物理治疗师专业教育的开始,更为亚洲国家最早的学士级物理治疗师养成教育课程。

而在大陆,虽然早在1987年,卫生部就曾下文号召康复应和预防、医疗、保健协调发展;但在后来的20年里并未得到重视,该学科的发展处于长期滞后的状态。

即使在1989年卫生部下文,要求二级、三级医院必须设立康复医学科,情况亦未有所改善;康复科只是医院里可有可无的一个小科室,大多数临床医生并没有康复的概念和思维。

在中国康复医疗界的人士眼中,康复医学真正迎来转机始于2008年的汶川地震。

回忆起地震那年的经历,上海中医药大学康复治疗专业的创建者,上海阳光康复中心的筹建者和前业务副院长,上海怡乐复康医生集团创始人张乐怡向《看医界》介绍,“当时我正在上海阳光康复中心,接到中残联命令奔赴灾区,作为主任医师,我担任康复医疗队的专业领队,队伍中的两位治疗师正是我在中医大培养的学生,师生并肩作战,开展灾区的残疾预防和康复救助,我不再是当年医院里那个自己开医嘱自己做治疗孤军奋战的康复医生了。”

汶川地震促进了中国康复医学的发展,康复医学在灾难中的作用第一次被医学界重视、被临床同行认可,随着地震伤员在上海阳光康复中心以及各地康复机构的成功康复和回归社会,大家认识到原来康复医学可以最大程度、极为有效地帮助受灾伤员和功能障碍患者。

与此同时,中国也启动了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因为崩溃的三级医疗体系让三级医院爆满、一二级医院门可罗雀,经过三级医院临床治疗后的患者却无法实现转诊到二级医院进行康复治疗。

再加上慢性疾病的高发、中国日益突出的人口老龄化、频发的交通事故、“世界工厂”多发的“工伤”……康复医学在中国的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契机。

康复医学发展受人才掣肘

和大多数专科一样,康复医学发展的关键掣肘之一在人才。

中国有多缺康复人才?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太平洋医疗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主持工作)周燕芳带来一份议案,聚焦加快康复治疗师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其中提及了康复治疗师的人才缺口现状。

康复治疗师纳入职业分类(康复治疗师列入服务类职业)(1)

据周燕芳介绍,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0年全国康复医疗行业执业(含助理)医师数量为1.64万人,占整体执业(助理)医师规模的比重不到0.5%。同时,我国康复治疗师人才缺口大,《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已将其列为急需紧缺人才。

因暂无康复治疗师人才相关数据的标准统计口径,依据专家调研,初步匡算我国现有康复治疗师约5万人。从人均水平来看,每10万人口康复治疗师为3.57人,与国际标准每10万人口康复治疗师50名有超过十倍的差距。

人才的困境,也让几年来迅速发展的中国康复医学裹足前行。

在一些康复医疗体系较成熟的国家,康复医疗团队的架构和团队合作都比较成熟。据张乐怡介绍,自己曾多次去香港、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地考察学习,参与康复科的查房和团队会议,“在他们的康复团队中,康复医师就类似组长,一个组里有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语言治疗师、心理治疗师、假肢矫形师、营养师,还有康复护士、社工等,这是一个非常完整的团队。但是在国内,团队还很欠缺。”

不仅仅是康复治疗师,扮演组长角色的康复医师面临的境地也不乐观。2010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国推开,针对康复医师,也有了全国统一的培训标准和考核评估标准,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毕业生先到康复医师培训基地规培三年,考试合格可进入医院康复科,因现有的理念模式环境不配套,虽人才培养机制迎来改革,然而康复科却仍然难以吸引人。

而在医学教育方面,业界一直在呼吁将康复医学纳入一级学科,2021年4月,国家卫健委公布了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6016号建议——关于重视三级康复体系有机融合促进中国康复事业加快发展建议的答复。

建议提出,把康复医学调整为一级学科,加强中西医结合发展在康复医学中的作用。答复中则表示,有条件的学位授予单位可根据自身发展和社会需求在临床医学等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康复医学相关二级学科。目前,北京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等34所高校还自主设置“康复治疗学”“运动康复学”“中医康复学”等二级学科和交叉学科,开展研究生培养工作。

巨大的产业蛋糕,亟待配套改革

毕马威一份关于康复医疗的研究报告中显示,据历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康复专科医院收入与诊疗人次,通过数学模型分析估算出2018年中国康复医疗市场总消费约为583亿人民币,2011年至2018年复合增长率为26.9%。

康复治疗师纳入职业分类(康复治疗师列入服务类职业)(2)

以最近五年(2014至2018年)的年复合增长率(20.9%)推算,康复医疗服务市场规模将在2021年达到1032亿人民币。根据前述分析,由于群众康复意识的增强以及对康复市场的持续投入,未来增速将有可能高于历史水平。毕马威认为,中国康复医疗有可能提前进入千亿规模市场。

巨量的市场规模,政策方面也不断迎来利好。2021年9月,国家卫健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的意见》,在健全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方面,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举办规模化、连锁化的康复医疗中心,增加辖区内提供康复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数量。鼓励有条件的基层医疗机构根据需要设置和增加提供康复医疗服务的床位。

同时提出,要科学统筹区域内公立医疗机构和社会办医资源,合理增加康复医院数量,并鼓励社会力量举办的三级医院积极参与,完善康复医疗服务网络。

仅一个月后,国家卫健委又印发《关于印发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意见的通知》,确定北京市等15个省份作为康复医疗服务试点地区。并再次提出,引导区域内部分一级、二级医院转型为康复医院,或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规模化、连锁化的康复医疗中心等,增加康复医院和康复医疗中心的数量。

巨大的产业蛋糕,离不开人才。在《关于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的意见》中,关于人才培养方面,意见提出,力争到2022年,逐步建立一支数量合理、素质优良的康复医疗专业队伍,每10万人口康复医师达到6人、康复治疗师达到10人。到2025年,每10万人口康复医师达到8人、康复治疗师达到12人。

而在业内人士看来,除了人才,医疗服务价格体系的调整也至关重要,“其实康复治疗更应该体现人的价值,目前的问题是,按医保项目收费的定价模式,容易误导康复发展,一些有效手段因没有纳入医保项目,定价、收费遇到尴尬,只按医保项目开展治疗,很难实现以患者为中心。”

相较于药械耗材,中国医生的人力定价不占优势,康复治疗师的服务项目收费很低廉,张乐怡介绍,例如以前医保项目的作业疗法是20分钟20元,现在虽然升到20分钟45元还是很低,定价低就意味着必须跑量,一个治疗师每天一个接一个给病人做治疗,连思考的时间都没有。“一个治疗师每天治疗10个病人和3-4个病人的质量肯定不一样,能关注患者的时间、能花在治疗上的心思是不一样的。”

面对康复产业巨大的市场前景,利好政策也频发,如何走好康复医学的下一步,如何做好一系列配套举措的改革,值得行业与社会关注。

(本文为《看医界》发布)

康复治疗师纳入职业分类(康复治疗师列入服务类职业)(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