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经学的弊端 经学世家变簪缨世家

在中国历史上,读书人和文化历来受到统治者和民间的双重追捧,但是将知识与官爵如此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一定要数两汉时期经学世家转变为簪缨世家的过程。

所谓簪缨世家,就是世代为官的世家门阀。后来的科举制看似直接确立了读书就能出人头地的途径,但那只是个人的出人头地,在两汉经学世家之中,读书不仅事可以使自己当官,而且还能带动家族一起当官,哪怕你本身读书并不太行。

正如后来汉代童谣中所说的那样“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要知道在汉朝察举制为选官制度的前提下,孝廉基本上就可以看做是官员预备役了。然而只要你出身世家,不用苦读诗书,也不用孝顺父母,到时候自然有门阀将你举为孝廉。

那么在走向簪缨世家的过程之中,两汉经学的兴起,究竟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一、秦末战乱后,对文化价值的重塑,促使经学世家兴起

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以来,中国古代历史开始进入了封建时代,但秦二世而亡,只来得及勉强建立起封建国家的大致结构,在文化上并没有太多建树。

汉代经学的弊端 经学世家变簪缨世家(1)

汉代五经之一的《诗经》

更兼之秦始皇为了统一天下思想,“焚书坑儒”,限制自由思想的传播,到了汉朝继承天下的时候,经过多年战乱,很多从上古流传下来的文化思想礼法,制度等等都断了传承。

班固所著的《汉书》之中说:

“古世相革,皆承圣王之烈,今汉独收孤秦之弊。”

大致意思就是汉朝作为历史上第二个封建国家,其国家制度,社会文化方面,与先前时期的奴隶制社会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但是秦朝却因为短暂,没有留下太多能让汉朝借鉴的东西。

在这种前提之下,整个社会对于文化传承的需求,是非常激烈的。换句话说,在一个满目疮痍,却又全新的社会结构里,谁也不知道该怎么去建立新的规则,这个时候,谁能从传承之中找到力量,谁就能拥有话语权。

而作为统治者的皇室,当然对这种话语权是极为渴盼的,而且希望将这种话语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汉代经学的弊端 经学世家变簪缨世家(2)

促成儒家和皇室结合的董仲舒

在如此现实之下,汉代很多学者深入到故纸堆之中,试图从残缺不全的历史记载之中,找到文明传承的密码,给新世界建立完善的规则提供想法。

这些人,往往因为家传着某部先秦时代继承下来的古“经”,而被称为经学大家。经学大家从古经之中搜集上古的社会制度,然后结合汉代现实,给普通百姓划定新的礼法,规矩,从而获得社会话语权。

因为古老的宗族制度,知识在汉代一直被看做是家族最核心的秘密,轻易不会传人,只能传承给自己的子孙,这就使得经学大家对于经学的解释,一般只在家族内部,导致经学世家拥有了社会话语权,从而受到皇帝的重视,征辟为官。

这就是经学世家走向簪缨世家的第一步,以知识垄断来获取贵族地位。

二、因为掌握着知识和名望,世家成为汉代察举制度的受益者,经学世家转变为簪缨世家

但知识的传承不像财富,有着比较高的门槛。一般后代家族子弟,很难出现像第一代经学大家那样,在学问上足以撑起家族,被皇帝征辟的人。

这个时候,经学世家的传承,就出现了困难。另一方面,经学世家变成簪缨世家以后,因为官员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势力,往往能够带动家族发展壮大,这些经学世家彼此联姻,结成同盟,相比于知识内部的传承来说,官位的传承显然更容易一些。

同时,因为汉代即行的人才选拔制度,是察举制。“察”就是官府要注意发现民间的人才。“举”就是官员士绅要向朝廷举荐本乡本土的人才。不管是“察”还是“举”,都跟官员分不开关系。

汉代经学的弊端 经学世家变簪缨世家(3)

汉代竹简

而最初的官员们,除了皇室宗亲,功勋贵族以外,大多数都是由那些经学大家或者他们的后代来担任。

绝对的权利之下,没有公平,自私是人类的本性。掌握着社会话语权和官位的经学世家们,很自然的就利用察举制,一方面为自家子侄扬名,一方面通过层层交织的姻亲同盟关系,将世家子弟举荐入朝为官。

《汉书·儒林传》中说:

“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

“禄利之路然也”翻译过来,就是为了当官。由此,曾经由知识垄断而传承的经学世家,逐渐演变为世代为官的簪缨世家,经学只成了这些世家门阀进入官场的一块敲门砖。

最开始的时候,经学这块敲门砖还是很重要的,所以经学世家所举荐的人才们,本身在经学上面还是有一定造诣的。但是随着王朝后期政治腐败,人心思动。很少有人能够坐下来真正的研究经学,尤其是经学还是一门艰涩的学问,想要有所成必须要皓首穷经。

那些想要发展壮大自己家族的经学世家们,显然没有功夫培养一个人到老了,然后才让他去为官。如此,在发展演变的过程滞洪,曾经以经学作为敲门砖的经学世家们,也将重点转移到了“举孝廉”上面来。

汉代经学的弊端 经学世家变簪缨世家(4)

四世三公家族出身的袁绍

汉代以孝治国,但一个人孝不孝顺父母,大概只有父母自己知道了。偏偏父母为了儿女的前程,就算不孝顺,一般也不会说出去。如此一来,就出现前文所说的“举孝廉,父别居”的状况了。

将做官的敲门砖从学问演变为道德,是经学世家转变为簪缨世家的最后一步。从此以后,这些所谓的经学世家们,实际上已经彻底变成了官员世家,其家族内部对于经学的传承,反而看得不那么重了。

三、世家和门阀是两个概念,世家的兴起给地方豪强做了先例,纷纷向世家靠拢,成为新的世家

前文所说都是经学世家,但是实际上汉末混入簪缨世家的,还有豪阀。

世家和豪阀是两个概念,世家大抵可以看做是经学传家,先有学问,而后才有官位的家族。而豪阀则不同,豪阀一般是地方豪强,先有势力,金钱,然后拜入经学世家的门下,从而获得经学世家的身份,具备国家选才后预备役的身份。

如果说世家是以知识打开权力的大门的话,那么豪阀则是以势力,金钱先打开知识的大门,从而打开权力的大门。

豪阀的兴起,与经学世家在转变为簪缨世家的过程之中,各种非正常的手段有着直接关系。原本豪阀可以看做是门阀之下的势力,类比于科举制度兴起后的庶族地主。他们本身因为没有经学传承,是不具备选官的资格的。

汉代经学的弊端 经学世家变簪缨世家(5)

司马氏家族也是世家代表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随着经学世家们将国家权力当成谋私利的工具,这些豪阀们看出了察举制的漏洞,从而积极的靠近世家,通过数代人姻亲,婚姻,利益输送等方式,使自己摆脱地方在野势力的割据,跃升为和世家一样的统治阶层。

这一点在汉末三国时期反应的极为突出,先以别的方式获取财富,地位,然后再跟世家豪阀联姻,从而获取选官资格,也就是社会话语权,跻身统治阶层。

一代枭雄曹操的家族,就是如此操作的。曹操的祖父曹腾是个太监,原本跟读书人是没有关系的,但他凭借自己的地位和权势,逐渐跟世家门阀靠拢,经过两代人的努力,在曹操这一代终于使其跟世家门阀接近,与四世三公的袁绍等人成为朋友。

汉代经学的弊端 经学世家变簪缨世家(6)

经学大家郑玄著的周礼

由此来看,经学世家在转向簪缨世家的过程,其实是也是在吸纳地方豪阀,扩大自己势力的过程。

四、结语

两汉经学世家的兴起,原本是在新的封建制度建立以后,官方和民间面对新的生产关系,重新构建秩序体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经学世家因为垄断了知识,从而获得社会话语权。

统治阶层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迅速的吸纳掌握话语权的经学世家进入权力中心,从而开启经学世家向簪缨世家转变的过程。在最初的经学世家转变为簪缨世家以后,为了保持家族的长盛不衰,也因为经学传承的不确定性,他们利用汉代选官制度察举制的漏洞,长期把持官位,促使经学世家逐渐摆脱经学的桎梏,也彻底转变为簪缨世家。

经学世家向簪缨世家转变的过程,吸引了地方拥有财富和势力的豪阀向经学世家靠拢,而经学世家也要借地方豪阀的力量与皇权抗衡,从而推动了豪阀也转向簪缨世家,形成两汉以后由姻亲同盟维系的世家门阀体系。

这个体系明面上以经学为标榜,但实际上早已在掌握权力的过程之中,转化簪缨世家,控制朝政,排除异己,操控着历史发展的进程。

参考文献:

《后汉书》

《三国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