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最好的十首诗(林黛玉不喜欢李商隐的诗)

在我国的著名古典名著《红楼梦》中,有一段精彩的故事:香菱学诗。痴迷于写诗的香菱,拜了林黛玉这个“大家”为师,学习写诗的理论和技巧。林黛玉关于诗歌的理论,自然是《红楼梦》作者的思想,其中,林黛玉提及说,她不喜欢李商隐的诗,但是,却唯独对他的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十分喜爱。

这句诗,的确是李商隐的佳句,出自于他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一诗的最后一句,只不过曹雪芹改动了一个字,将“枯”字改为了“残”字,或许曹雪芹认为,这样更符合林妹妹的气质吧!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这首让林黛玉唯一喜欢的李商隐的佳诗。

林黛玉最好的十首诗(林黛玉不喜欢李商隐的诗)(1)

香菱学诗

这首诗,写于唐文宗大和八年(公元835年),当时李商隐离开了崔家,旅居在骆姓人家的庭院中,在百无聊赖之中,他想起了自己的两位从表兄弟,崔雍和崔衮,恰好秋日的阴霾又让这位诗人充满了伤感,于是,他写下了这首极有情韵的小诗。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首二句写骆氏亭的景致,“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竹林里的小湖上,有一只干净无尘的小舟,邻水的亭台显得分外清幽雅致,这景色美好之极,可是相思的感情,却隔着重重城池飞向了远方。

林黛玉最好的十首诗(林黛玉不喜欢李商隐的诗)(2)

清澈的湖水和翠绿的修竹,把亭榭衬托的格外清幽,诗人用“无尘”和“清”字来描写,突出了骆氏亭雅洁的特点,诗人置身在这样的环境中,大有一种远离尘嚣的感觉。本来,清幽的环境会带给人放松感,但是在李商隐伤感的性格下,却勾起了深深地思念之情,或许是没有好友在这里和他共享美景的缘故吧!开头这两句,前一句全写景,后一句全写情,看起来似乎有点大跳跃,但却并不让人感觉到突兀,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景与情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尤其是搭配李商隐这样的性格。

另外,这里的“重城”其实就是高城的意思,由于重重高楼的阻挡,让诗人的相思之情更加深刻了,诗人的情思,也仿佛飘过了重城,来到了长安兄弟的家中,可是,终究又有一个“隔”字,让我们知道在现实中,诗人并不可能到达长安。

林黛玉最好的十首诗(林黛玉不喜欢李商隐的诗)(3)

接着末二句是千古名句,“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秋日的天空中连日以来阴云密布,霜飞的时节也来迟了,池塘中只剩下满地残枯的荷叶,正好留着倾听深夜的雨声。

诗人从第二句的抒情,又转到了写景上,深秋阴霾的天气,酝酿着秋雨的气息,诗人旅居在外,碰上这样的天气,的确很无奈,而这样的天气,又有着渲染气氛烘托情绪的作用,所以,思念似乎又是必然的。

可是,诗人忧伤的气质,又关注到了比较特殊的东西,那便是池塘中枯萎的荷叶,这些荷叶,本来全无美感,且能让人想到衰败、萧瑟,毫无“留”的价值,但在李商隐笔下,却赋予了特别的感情,他执意要“留下”,为什么?因为雨打枯荷的声音,别具美感,让李商隐不能忘怀,想来,这或许不是诗人第一次听到了。

林黛玉最好的十首诗(林黛玉不喜欢李商隐的诗)(4)

历代诗人笔下,多有听雨的名句,比如温庭筠笔下的“一声声,一叶叶,空阶滴到明”,蒋捷笔下的“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但我觉得都不如李商隐的这句别致,他聆听的或许不是雨声,而是思念,无比寂寞中又有孤芳自赏的感觉。或许曹雪芹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所以才把这句“留得枯荷听雨声”放在了林黛玉身上,而且,还特意更改了一字,将“枯”改为了“残”,将林黛玉这种“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宁残不屈的高洁气质更加突显出来了。

李商隐的这首诗,以骆氏亭的景为起点,引出对朋友的思念,最后再以写景结束,意境清秀疏朗,蕴涵其中的心境又深沉真挚,结尾两句,更是以景结情的千古名句,不仅景中有情,而且声情并茂,读罢这两句,仿佛让我们真的听到了秋雨滴枯荷的声音,余音绕梁,言有尽而意无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