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创新创优哪年开始搞的(关注电视节目创新创优)

广播电视创新创优哪年开始搞的(关注电视节目创新创优)(1)

传媒内参导读:节目是为观众服务的,这就要求荧屏更加多元化,内容更加要有社会责任感。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5月29日,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司主办的广播电视节目创新创优研讨会在京召开,来自业界的专家学者、相关电视栏目主创人员及观众代表围绕《开讲啦》《等着我》《我是演说家》《生命缘》《急诊室故事》《最强大脑》等6个创新创优典型节目展开讨论。

来自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北京卫视、东方卫视、江苏卫视的相关节目主创人员畅谈了对广播电视节目创新创优的体会和经验。本文特此专题报道,与大家分享他们的经验。

《开讲啦》走进年轻人的世界

广播电视创新创优哪年开始搞的(关注电视节目创新创优)(2)

钱蔚(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总监)

事实上,如何创新主流传播,实现其传播价值最大化,我们一直在努力走出一条央视综合频道的差异化道路。

作为中央电视台的旗舰频道,中国梦、主流价值的传播毋庸置疑是央视综合频道的责任与担当。

但面对今天的信息环境,我们不能无视竞争的存在,无视受众信息接受方式转变。如何在新的传播环境中做好主流宣传,让我们的中国梦真正地入眼入脑入心呢?

央视综合频道管理团队总结出一套符合自身特点的“创新三原则”:坚持对时代现实的关注原则,超越娱乐的复合价值原则,主流价值的创新表达原则。

央视综合频道的节目坚持关注现实,把当下存在的真实问题作为节目的逻辑起点,展现我们对当下社会的真实思考。比如,《开讲啦》就是基于对当代青年人的深入观察而来。

当下的年轻人面对价值多元化的冲击,陷入更多的迷茫与困惑。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奋斗与人生、诱惑与坚守之间的种种诸多现实矛盾?

我们认为,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这些问题不容回避,诸多问题的困惑与答案正是当下年轻人的真实需求。

所以即使面对节目策划阶段的种种质疑,我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坚持发现需求、点燃需求、引爆需求,坚持对当下年轻人精神世界的关注和引导,从而为实现中国梦打下坚实的社会基础。

《我是演说家》见证语言力量

广播电视创新创优哪年开始搞的(关注电视节目创新创优)(3)

马宏(北京卫视节目中心主任)

从去年10月4日起至今,《我是演说家》共播出19期,全国34个城市平均收视率1.18%,排名全国同时段节目收视率前列。

节目播出期间,《我是演说家》位居新浪微博排行榜第一名,热门话题榜单前三名,网民自发浏览量达到6.9亿次,发表评论89万条。《我是演说家》在多媒体融合时代,成功掀起了一股语言的旋风。

今年1月24日,北京卫视《我是演说家》节目迎来总冠军之夜,清华学子梁植用一篇题为《语言的力量》的演讲赢得第一季总冠军。

《我是演说家》这档节目凭借语言的力量,在努力向这个时代和这个世界传递出3个信号:在这里看到自信中国人的面孔,比如直面苦难的自信,比如追逐梦想的自信;在这里看到当代中国人的情怀,这里有放不下的亲情,这里有离不开的祖国情;在这里可以看到朴素而绚丽的中国梦,你会听到两岸统一的梦想,你会听到关于大国风范的誓言。

中国人、中国情、中国梦,这组三原色,编织出《我是演说家》五彩缤纷的生命本色和生活本色。它超越年龄、性别、地域的限制,只要是讲中国话的人,都有可能站上这个舞台。

《我是演说家》的“我”就是每一位普普通通的中国人。他们在说话,就是中国在说话;我们在聆听,就是中国在聆听。

《急诊室故事》把真实做到极致

广播电视创新创优哪年开始搞的(关注电视节目创新创优)(4)

李勇(东方卫视中心总监)

一说到“现象级节目”,一般认为这种节目只可能是有明星参与的大型综艺娱乐节目。纯粹的纪录片手法,怎么能做出现象级节目来呢?“无明星、无编剧、无干预”的《急诊室故事》证明,用纪录片手法同样可以做出现象级节目。

《急诊室故事》通过“展现人间百态、构建沟通桥梁”明晰的价值观诉求,以及“通过78个摄像头、66路现场收音、全天24小时记录”的有力表达,并以这种对于电视节目执着的真诚表达,成功获得了观众的心。

它与传统纪录片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拍摄对象绝对无干扰,把“真实、生活”做到了极致。

我们用纪录片手法拍摄时,必须深入基层,必须贴近生活,必须跟拍摄对方零距离,必须用时间和耐心等待的方式拍摄很多生动细节,所以无形中也解决了我们电视工作者“走转改”中所要解决的问题。

今年6月上海国际电视节,《急诊室故事》入围“最佳系列纪录片”的提名。获此提名的3部纪录片中,《急诊室故事》是唯一一部国产纪录片。

在探索纪实类节目方面,《急诊室故事》是东方卫视的首次尝试。10期《急诊室故事》平均收视率跻身全国同类纪实类节目前三名,在周五同时段省级卫视节目竞争中,多次跻身全国前五名。东方卫视一直坚信,有价值观的收视率,才是真正的收视率。

《等着我》做走心的节目

广播电视创新创优哪年开始搞的(关注电视节目创新创优)(5)

张国飞(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副总监)

央视首档大型公益寻人节目《等着我》已经开播满一年,节目将公益、民生与故事融为一炉,在创新主流价值观表达的同时,也使中国人自己的故事在真善美中得以呈现。

一年多时间,《等着我》已从一档电视节目成为一种电视现象,从每周二晚10点半档升格为周日的晚间黄金档。

《等着我》跟其他真人秀节目不同,没有设计假定情景设置“任务”让嘉宾去完成。讲好中国人自己的故事,是《等着我》节目创作的宗旨。

《等着我》节目的操作流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寻人与团圆的全过程。通过挖掘寻亲路上的凡人善举,展现寻亲过程中的真爱温情,用接地气的表达方式,用真诚朴实的言语,为观众呈现一个个普通人的动人故事。

这些短小精悍的故事,彰显了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和传统美德,使核心价值观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节目中推出的“爱心系列”“感恩系列”“爱岗敬业系列”等话题,提升了节目的现实意义和精神感召力,体现出主流媒体对群众路线的践行。我们相信,只有真诚面对我们的观众,做走心的节目,才能真正走进观众的心。

《等着我》并不刻意追求收视率,而是忠实观众的持续关注促成了节目的高收视率。《等着我》正在开创具有“素人特色”的现象级社会服务类节目新形式。

《生命缘》引领生命价值思考

广播电视创新创优哪年开始搞的(关注电视节目创新创优)(6)

邵晶(北京卫视节目中心副主任)

《生命缘》是北京卫视2014年第三季度推出的全国首档原创医疗纪实季播节目,记录发生在医院里医护工作者、病患和家属之间的生命故事。

《生命缘》第一季在周六晚黄金时间档21点08分播出,首播就在省级卫视频道索福瑞35城市同时段收视率排名第四。

今年第一季度,《生命缘》进入北京卫视周一到周三的晚间“920时段”播出,索福瑞35城市同时段最高收视率达到0.78%,多次进入同时段前三名,而节目在网络上的点击率更是超过亿次。

《生命缘》在创作之初,就明确了3点精神内核:《生命缘》不是对个体命运的散点聚焦,而是对中国人美好精神世界的脉络呈现;用最直抵人心的方式,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在处理社会关系、思考生死价值等方面起示范作用,在开展医学科普、促进医患和谐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生命缘》打造了独特的标签化模式,开启了多个国内医疗纪实节目的“第一次”:首次在医疗纪实节目中使用医疗直升机全景拍摄,首次将GPRO(吸盘式摄像机)安装在急救车、抢救室、待产室场景等。

《生命缘》的重要意义,首先是帮助观众对生命的价值与生活的意义有了更加主动透彻的思考,促成更多人用理智和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和生死;其次是通过对于危重疑难病的报道,帮助人们更加积极、科学地治疗疾病。

最后,就是在医院与百姓间连接起互信、互爱、包容、理解的情感纽带,让医患关系更加和谐。

《最强大脑》让科学流行起来

广播电视创新创优哪年开始搞的(关注电视节目创新创优)(7)

李响(江苏卫视频道总监)

随着各卫视竞争的加剧,季播成为省级卫视主流做法。在以唱歌跳舞为主导的综艺节目红海中,江苏卫视选择了科学类节目作为突破口,创新推出了科学真人秀节目《最强大脑》。

虽然这是一档引进版权的节目,但实际上对原版节目做了颠覆性的本土化改造。从特殊选手、专业嘉宾到舞台道具和对选手技能的不断挖掘,创作团队不断寻找新的起点。正是这种创新,才让《最强大脑》脱颖而出。所谓“内容为王”,其实就是“创新为王”。

《最强大脑》要求节目组从选手、选手故事、节目嘉宾、视觉艺术及媒体融合这5个方面,把专业程度很高的科学,用一种相对轻松直观的方式呈现给每一个观众,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真正让科学可以流行。

为确保节目的科学性和权威性,节目组成立了一个非常高质量的中外专家顾问团。国内有20位来自脑科学、生物学、运动神经学的专家,其中有中科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外有来自耶鲁大学的10多位专家。编导和专家们良好的互动,为团队良性运作、节目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两季《最强大脑》均已收官,在两季26期节目中,众多最强大脑的奇人让人们发现了人的自身潜力和奇迹,领略到科学的理性和魅力。

我们就是要通过《最强大脑》广泛传播科学精神,积极传递正能量的人文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科学不仅仅是口号,而是让科学在我们的社会中真正流行起来。

专家看法

现在讲文化自信,就是要自信地讲好中国故事,诠释好中国梦的主题。中国梦是什么?中国梦不是虚无缥缈的高大上,而是切切实实的每个人的梦。国家的梦、民族的梦,是包括社会大众在内的每一个中国人的梦。

央视《等着我》、北京卫视《生命缘》、东方卫视《急诊室故事》,记录病人的种种经历,传递正能量。

央视的《开讲啦》《中国说》是两个互补节目,这些节目讲述的中国故事不经意间弘扬着真善美,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效果。

北京卫视的《我是演说家》,展示了美的力量,更加彰显的是价值观的力量。

这些讲述中国老百姓的故事,是广播电视工作者坚持“走转改”“三贴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群众得来的节目。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秘书长周然毅

今天的中国电视,即使在黄金时段,大家更多看到的是歌唱吧、奔跑吧、出游吧。我始终顽固地认为,如果中国电视有过多的这种节目,其实对这个民族的伤害是巨大的。

中国电视一定要让有情怀有人文关怀的节目冲破收视率的牢笼,要拿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代表作。有筋骨的节目不是秀肌肉,更不是秀小鲜肉。

这4个台的6档节目作为电视节目创新创优的范本来研讨,是对电视负面东西的一种拨乱反正。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时统宇

观众建议

北京市海淀区文明办公务员刘洋:对于改进节目的建议,我说点粗浅看法:第一,应该更关注中学生或者高中生的需求。

高中生是比较特殊的群体,属于未成年人,但是又脱离了少年儿童的心智,离成为社会人还有一段路要走。《开讲啦》这档节目,在青年提问环节里,能不能在契合中国梦和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引导上再下点儿功夫。

第二,建议在“家庭”上再下点儿功夫。中国是讲究家庭和传统的,中国人过的所有节日都是跟家庭相关的,都是和家人团聚的节日。

家文化如何在节目中更好地体现,让家长和孩子、老人和中年子女坐在一起看,能够产生温情、产生共鸣,能够对家庭和谐起到促进作用,值得思考。

中国地质大学研三学生夏凌娟:现在都在讲媒体融合,我经常在优酷、爱奇艺、乐视等客户端上看视频,传统媒体还是很少看。大部分大学生都是在校住宿,日常无法接触电视。

湖南卫视有芒果TV播出平台,浙江卫视等大多数节目会在爱奇艺、搜狐和优酷等视频网站上播出。

所以,我认为电视台可以考虑加大线下推广力度。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但从视频内容来看,我觉得好东西还都是在电视台。另外,我想替我爸妈等老年人提一点建议,要研究老年人的收看需求,总感觉现在的电视节目越来越单一。

像《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越来越火,可是我爸妈理解不了这种快乐。现在电视媒体对中老年人的收看需求研究得不够透彻,不是老年人只爱看电视剧。

大众娱乐节目唱歌、跳舞固然有一定市场,但老年人有时候也喜欢研究一下时装,做做菜,他们都是从微信上看各种信息,查阅各种技巧。电视媒体如果不注意这些,被新媒体吸引走的不只是青年人,还有老年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