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街区(北京西直门内南小街)

人,经历了沧桑之后就爱怀旧,有了空闲,就愿意回到自己童年成长的地方,逛逛旧时街巷,看看儿时老屋,别有一番情趣。可是作为一个老北京人,就不一定能实现这样的愿望了。有时只能从当年老屋门前的一棵古树来辨认旧时的街巷,回忆童年的趣事,感叹时代的变迁和发展了。今天我要跟您说的是北京西直门内南小街真实的历史故事。

“小街子”-——当地百姓的这么称呼这条街

如今的西二环以里,阜成门到西直门之间,当年都是密密麻麻的小胡同和平房。胡同大多都是东西走向,延展到东头就汇集到一条叫西直门内南小街的南北走向的街巷上了,当地居民习惯地把这条街称作“小街子”。街道不算宽敞,但却是必经之路。虽没有豪华的建筑,但商铺密集,车来车往,人头攒动,是百姓生活离不开的场所。计划经济时期也曾经有过繁华的年代。

三义庙老当家看大殿 三百年古树成地标

南小街南口与西弓匠营胡同交界的地方曾有一个三义庙,庙前有一棵三百多年的大槐树。五十年代,庙里虽然已经成了大杂院,但东侧殿堂还在,供奉着刘关张的塑像,有一位当家的姓张,常年在此居住。我记得老父亲拜访他的时候,老当家的慈眉善目、飘飘长髯,仙风道骨,还带我们去他大殿后院看他堆砌的假山石,讲点儿灵异鬼怪的趣事。庙前曾成为公共自来水站,多年充足的水源也滋润着古树越发茂盛。2000年后,西弓匠营胡同以北地区启动大规模拆迁改造,但这棵古槐树被保留下来,成了南小街南端的地理坐标。我也只能从这棵熟悉的古树寻找对周边的记忆了。

当铺墙根“泰山石敢当” 冬天老汉推车白薯香

南小街南口迎面是一座高墙环绕的大院子,墙根曾立一块石桩,上面刻着“泰山石敢当”。高墙之内解放前曾是戒备森严的当铺,后来变成了太平街小学。石桩的位置曾有一位专营煮白薯的老人姓松,大家叫他“松子”。他常年推一辆木制独轮车,车上放一口大铁锅,特别是冬天寒冷的早上,锅上热气腾腾,香飘四溢,赶着上班上学的大人孩子买了边走边吹边吃,好不热闹。

肉铺“西施”带火生意

南小街南口西侧曾有一家肉铺,一进门肉案子上卖生肉,同时也经营各种熟肉。老掌柜头发花白,有点驼背,有人买熟肉他便不辞辛苦爬上两米多高的木制台子,连称带切用草纸包好再下来递给客人。虽然是当着客人的面操作,可切的什么部位,是肥是痩,客人没有选择的机会。最有趣的是忽然肉铺里添了一位漂亮的内掌柜(老板娘),说她长得像菩萨不为过分,老掌柜不在时就由内掌柜操刀卖肉。好事的男顾客纷纷过来买熟肉,顺便大饱眼福,这下可带火了生意。人们当面叫她“西施”,可背地里都说小媳妇是老掌柜从南方买来的。

长盛不衰的小饭铺 早点铺难忘的老豆腐

紧挨肉铺的北侧是一家没挂过牌匾的小饭铺,可是一直是食客盈门。我小时候从未在小饭铺坐下来吃过一顿饭,最奢侈的事就是奉大人之命去买这家饭铺最受欢迎的炸黄花鱼,鲜香酥脆,是拿回家招待客人当下酒菜。平时周边胡同里爱喝酒的爷们儿、大爷是那里的常客,一瓶二锅头、一盘花生豆,一份猪头肉和拍黄瓜,一坐就是半天。更多的客人是吃炒饼、炸酱面之类的快餐。

南口东侧往北依次是切面铺、羊肉铺、豆腐坊。切面铺兼卖早点,除了芝麻烧饼、大火烧、螺丝转、糖油饼、油条、豆浆之外,还有一种现在很难见到的老北京小吃——老豆腐了。卤水点的豆腐浇的汁水是单独配制的,这汁水里有滚烫花椒油浇在酱油里做成的酱油汁,还有卤虾酱、酱豆腐汁、辣椒油、韭菜花等调料。调料汁水可以根据客人口味增减。

合作社、粮店曾是计划经济时代的生活中心

五十年代后期,国营商业纷纷兴起,小街南口开办了合作社,后来才改叫南小街副食店,那家肉铺也改成了粮店。特别是国家经历六十年代自然灾害时期,这两家商店承担起为市民提供生活保证的重担。每月二十四号是领粮票买粮食的日子,大人孩子排起长队,奋不顾身地挤进狭小的粮店,领完粮票交上钱,流着汗吃力地背出米面,就跟打完胜仗似的一溜烟跑回家。平时鲜菜、肉、蛋和各种辅食调料也是在副食店里凭购货本和油票购买,包括过春节的花生瓜子、黄花木耳。那个年代排大队是家常便饭,那样的副食店现在北京城里已经很难见到了,唯一能见到的可能就算是鼓楼东大街以北的赵府街副食店了。

露天电影是当年的精神生活 官园体育场里上过体育课

南小街南口路西有一条冰窖胡同,中部南侧是扶轮小学,后来改叫铁路二小,北侧是这个小学的操场。我小时候,可能还没见过大天,就觉得那个操场真的好大好宽。让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在那里看露天电影。夏天每到下午,操场里挂起了幕布,孩子们便奔走相告,催大人早早做饭,吃完饭趁天亮去占个好位置。天黑下来之后,操场上已经坐满了人,来晚了的孩子便施展功夫,爬上房的,骑在树上的,实在没地方就钻进幕布后面看反过来的影像,不管如何艰苦,丝毫也不影响看电影的兴趣和热情。我记得黑白片的《白毛女》、《渡江侦察记》等老电影就是这么看的。

南小街中部东侧还有个瓜园(官园)体育场,五十年代曾在那里见过高射炮台,后来随着国家对体育运动事业的重视和不断投入,被改造成为一个正规的体育运动场,中间有足球场,四周是四百米跑道和主席台及看台,南侧是几个篮球场,北侧是业余体校。我们中学的体育课和军训活动都拉到那里进行。西城区业余体校的体操班也是我曾经流过汗水的地方。

与体育场北门相对,还曾有过一个官园公园,向北延伸到后广平胡同。当年树木茂密,干净整洁,儿童运动场设备齐全,当年能算得上新奇的就是高高的螺旋式滑梯了,孩子们自然是玩起来乐此不疲。现在官园体育场已经变成儿童活动中心,官园公园也变成了北京市青年宫的绿地了。

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街区(北京西直门内南小街)(1)

一张手绘老北京地图可以找到西直门内南小街和周边的胡同、三义庙及庙前古槐树的位置。

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街区(北京西直门内南小街)(2)

三义庙前三百岁古槐树枝繁叶茂,成为找寻历史遗迹的坐标。

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街区(北京西直门内南小街)(3)

西弓匠营胡同西口与鞍匠营胡同丁字路口的两棵老槐树,寻找儿时记忆的地理标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