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四个最常见的部位(不同脑部位出血表现)


脑出血是致残率、病死率最高的脑卒中类型,占所有脑血管病的20%~30%,急性期病死率为30%~40%,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为了更深入地认识脑出血这一临床急症,来自北京地坛医院的杜志刚主任为我们梳理了脑出血的诊治要点,现在来一起学习一下。

百转千回的血管——脑复杂的供血系统


为什么会发生脑出血,得从脑部这一复杂组织的解剖结构说起。


脑的动脉血液供应来自:① 颈内动脉系统;② 椎-基底动脉系统。

脑出血四个最常见的部位(不同脑部位出血表现)(1)


颈内动脉:颈内动脉经破裂孔进入颅内,颅内段穿硬脑膜经海绵窦,依次分出眼动脉、后交通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大脑前动脉(视交叉旁分出),终支为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系统供应:额叶,颞叶、顶叶和基底核等大脑前3/5的血流,又称脑的前循环。


椎-基底动脉系统:双侧椎动脉入颅后分出小脑后下动脉,行至桥延沟汇合成基底动脉,依次分出小脑前下动脉、脑桥支、内听动脉、小脑上动脉,至脚间窝基底动脉分成左右两条大脑后动脉。


两条大脑后动脉向上呈环状,并发出多支丘脑穿通支、丘脑膝状体穿通支和脉络膜后动脉,皮层支供应大脑颞叶底面和枕叶。


椎基底动脉系统供应脑后部2/5,包括脑干、小脑、大脑半球后部以及部分间脑的血液,又称脑的后循环。


血管不可承受之重——病因及发病机制


正常脑动脉能耐受150mmHg压力而不破裂,长期持续性高血压,使脑内小动脉硬化,发生脂肪玻璃样变,形成微小动脉瘤,当血压突然升高时,血管破裂出血。


脑出血的病因较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其中高血压性脑出血是最常见的病因。


常见:


1.高血压、脑动脉硬化;


2.先天性动脉血管畸形或动脉瘤,Moyamoya病;


3.血液病(白血病、再障、血小板减少、血友病等);


4.抗凝或溶栓治疗及梗死后的脑出血;


5.类淀粉样血管病。


少见的病因有:


1.脑动脉炎,病毒感染导致管壁坏死破裂;


2.VitC及K缺乏,脑内小血管内膜坏死;


3.原发性或转移性肿瘤。

脑出血易发生出血的动脉有:(详情可见下图所示)

•1.大脑中动脉分支→豆纹动脉外侧支


•2.大脑后动脉的分支→丘脑穿通动脉


•3.大脑后动脉的分支→丘脑膝状动脉


•4.桥脑出血是基底动脉分支→旁正中动脉


•5.小脑出血→小脑上动脉分支


•6.脑室出血→脉络丛血管破裂


脑出血四个最常见的部位(不同脑部位出血表现)(2)

脑出血四个最常见的部位(不同脑部位出血表现)(3)




乱成一锅粥——脑出血的病理


绝大多数高血压性ICH在基底节的壳核和内囊处最常发生,约占ICH的70%。其次为丘脑、脑叶、脑桥、小脑、脑室等。

脑出血四个最常见的部位(不同脑部位出血表现)(4)


ICH症状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脑组织局部出血,血肿形成引起的脑水肿,脑组织受压、推移、软化、坏死等。出血侧大脑半球水肿、肿胀明显,可致该侧脑室明显变形以及向对侧推移,重者可形成脑疝,脑疝是各类脑出血最常见的直接致死原因。


基底节区ICH血液可破入侧脑室和蛛网膜下腔。在新近出血的病灶中,受出血破坏的脑组织呈现不规则的腔,腔内充满了冻状液化的血液,腔的周围是软化带,由于出血水肿造成局部静脉引流受碍而致软化带有较多斑点状出血。


急性期后血块融解,吞噬细胞清除含铁血黄素和坏死的脑组织胶质增生,小出血灶形成胶质瘢痕,大出血灶形成中风囊。


脑出血四个最常见的部位(不同脑部位出血表现)(5)



定位体征很关键,一眼识别有技巧


出血部位不同可表现有某些特有的症状及体征,定位体征可用于诊疗时判断出血部位。


1、基底节区出血


这是高血压脑出血的好发部位,占ICH的60%~70%(壳核最常见占60%、丘脑10%、尾状核、带状核少见)。


① 壳核出血:即内囊外侧型,(豆纹动脉破裂),血肿向内压近内囊:


● 病灶的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三偏)。


● 双眼球向病灶凝视。


● 优势半球病变可有失语。


● 出血量多可有意识障碍。


若基底节区出血量>30ml,病情重,十分危急,会出现以下表现:

● 发病急,意识障碍重,呕吐咖啡样物。


● 中枢性呼吸衰竭(潮式)。


● 应激性溃疡。


● 眼球向病灶侧凝视或眼球固定。


● 偏瘫、肌张力↓,病理征( ),平卧时,患肢呈外旋位。


● 脑疝;出血侧瞳孔散大,对侧肢体偏瘫,中枢性高热。


② 丘脑出血(丘脑膝状动脉和穿通动脉破裂出血):即内囊外侧型,血肿向外压迫内囊:

● 病灶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三偏),深感觉障碍更重。


● 向下扩展到下丘脑及中脑时,出现眼球偏斜、分离性斜视、上视障碍或凝视鼻尖。


● 出血波及到下丘脑或破入第三脑室,意识障碍加深,瞳孔缩小,去皮层强直等中线症状。

③ 尾状核头出血


出血量小症状轻易破入脑室



● 头疼、呕吐,脑膜刺激征( )。


● 可有对侧中枢性舌面瘫。


● 类似蛛网膜下腔出血。


2、脑叶出血


以顶叶多见,其次、颞、枕、额叶、也可同时累及几个叶。



• 年轻人多见于血管畸形,Moyamoya病,血肿边不规则,血肿内混杂密度。


• 老年人多见于脑动脉硬化,类淀粉样血管病,肿瘤等。


• 临床表现取决于出血部位和量。


• 突然头痛,头痛程度与血肿有否破入。


• 脑室或蛛网膜下腔有关。


• 可有偏瘫、躯体感觉障碍,偏瘫特点。


• 单瘫或上下肢瘫的程度不一致。


• 可有癫痫,精神症状,不完全性失语,强握、摸索、视力障碍、脑膜刺激征等。


不同脑叶出血也可见其特点:


● 额叶—偏瘫,运动性失语(Broca),精神异常、摸索、强握等。


● 颞叶—幻视、幻听,精神症状,感觉性失语(Wernicke)等。


● 顶叶—偏身感觉障碍、失用、体像障碍等。


● 枕叶—视野缺损或皮质盲。


3、脑干出血


中脑出血


出血量少→同侧或双侧动眼神经损害,眼位异常,伴对侧或双侧锥体束征。


大量出血→深昏迷、双侧瞳孔散大,立即死亡。


脑出血四个最常见的部位(不同脑部位出血表现)(6)


桥脑出血:(基底动脉脑桥支破裂)


占10%,是脑干出血的好发部位。表现突然头痛、呕吐、眩晕、复视、侧视麻痹、交叉性瘫痪、四肢瘫痪。


① 轻型:出血<5ml


• 意识清。


• 病变位于腹外侧时,表现病灶侧外展神经麻痹及周围性面瘫,对侧肢体瘫和偏身感觉障碍。(Millard-Gubler syndrome)。


● 桥脑的基底部受损:(闭锁综合征)


● 表现眼球水平运动障碍,双侧面瘫,舌瘫、构音、吞咽运动障碍、四肢瘫,病理征阳性。大脑半球和脑干被盖部网状激活系统无损,意识清楚。可有高热、大汗、应激性溃疡、心肌缺血等。


② 重型:出血>5ml

• 意识障碍重。


• 四肢瘫、少数可出现去脑强直。


• 眼球浮动,瞳孔针尖样缩小。


• 呕吐咖啡样胃内容物,中枢性高热,呼吸不规则,多在24~48h内 死亡。

延髓出血


原发性延髓出血少见。多为桥脑出血扩展至延髓,表现突然昏迷,血压下降,呼吸节律不规则,心律紊乱迅速死亡。


4、小脑出血:占10%


多见于小脑半球或小脑中外部。

• 突然眩晕,频繁呕吐,后枕部剧烈头痛。


• 病变侧共济失调,眼球震颤。


• 出血量大者,可出现昏迷,颅内压升高,极易发生枕大孔疝死亡。

脑出血四个最常见的部位(不同脑部位出血表现)(7)

5、脑室出血

原发性脑室出血(脉络丛血管)

• 头痛呕吐,颈项强直。

• 意识障碍或一过性意识障碍。

• 呈血性,出血量小时,预后好。

• 大量出血者,病情重,昏迷,瞳孔 极度小,两眼分离性斜视或眼球浮动,四肢弛缓性瘫,可有去脑强直,呼吸深大,预后差。

继发性脑室出血


多为基底节区和丘脑出血流入蛛网膜下腔,除头痛、呕吐外,可有明显的定位体征。


辅助检查有侧重,根据症情选择


头颅CT:是确诊脑出血的首选检查


① 急性期CT显示高密度影。


② 可显示出血部位,出血量,中线移位,有否破入蛛网膜下腔及脑室,有助于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


③ 血肿量计算法,血肿量=长×宽×层面×π/6


头颅MRI:对脑出血敏感,可明确出血部位、范围,脑水肿及脑室情况。


MRI 的表现取决于血肿所含血红蛋白量的变化。此检查耗时较长,不如CT简便、快捷,但对幕下出血优于CT。


脑血管造影(DSA、MRA、CTA)可显示血管走行移位,还可发现脑动脉瘤、血管畸形及moyamoya病等病因。


腰穿脑脊液检查:脑脊液压力增高,多呈均匀一致血性。无条件做CT时,病情不十分危重,无明显颅内高压者可慎重进行腰穿。


血、尿常规、血糖、电解质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和了解患者全身状况。


明确诊断是成功的第一步


结合以下情况可诊断脑出血:


• 发病年龄50岁以上有高血压病史。


• 多在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病。


• 发病突然,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及头痛、呕吐、高颅压症状。


• 偏瘫、失语、NS局灶体征。


• 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脑出血最可靠的诊断依据。


诊断与鉴别诊断缺一不可



脑出血四个最常见的部位(不同脑部位出血表现)(8)


治疗争分夺秒,不容有失


1、急性期


急性期的治疗是为了挽救病人生命、减少残疾、防止复发,是治疗的关键时期。


一般治疗


• 原则上就地治疗,避免长途搬运,尽量让患者安静卧床。


• 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营养和水、电解质平衡,加强护理。


• 降低体温可降低脑代谢率,减少耗氧量,保护脑细胞,减少脑水肿。多采用物理降温,如冰帽、冰毯等。

脱水降颅压,控制脑水肿,防止脑疝形成

• 20%甘露醇125-250ml静脉滴注 1次。

• 速尿20-40mg 静脉推注,1次/6-8h,或与甘露醇交替使用,时间一周左右。


• 甘油果糖250ml-500ml,1-2次/d。

• 20%或25%人血清白蛋白50-100ml静脉滴注,1-2次/d,可提高胶体渗透压,脱水作用持续时间较长,又可避免低血压。


注意事项:在脑出血的活动期,起病后6h内,出血 可能尚未停止,使用脱水剂应慎重。脑出血急性期使用甘露醇,对出血的脑组织无效,而是使正 常脑组织脱水,脑体积变小,引起继发出血。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抗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作用缓 慢,不主张常规使用。合并消化道出血、肺部感 染以及糖尿病患者应慎用或禁用。


对严重脑水肿、颅内高压者,脱水治疗效果不好时,应进行手术减压。


血压控制


对于急性期血压控制标准尚不统一定论。目前认为,急性脑出血患者降血压的速度不宜太快、下降的幅度也不宜过大,检测血压更为重要,对持续性升高的血压需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首先应注意区别不同原因导致的血压升高,如:


各种刺激导致短暂性、反应性血压升高:焦虑、紧张、白大衣效应等;


脑卒中后颅内压升高 → 血压升高


短暂性反应性高血压 → 镇静


颅内压升高导致的高血压 → 积极降颅压


原有高血压病史者 → 降压药物,缓慢平稳地降压


急性期高血压如何处理?

• 血压>200/120mmHg可作降压治疗;


• 使血压维持在略高于发病前的水平;


• 血压在180/105mmHg以下可观察,可不必使用降压药。血压持续过低,应选用升压药;


• 注意个体对降压药的敏感性。

治疗时可先用脱水剂,如血压仍不下降,说明血压升高可能与高颅压无关,再选用降压药。降血压时应注意,要缓慢降压,血压下降不能太多,不适当的降压可使脑灌注压降低,加重血肿周围组织损害,通常采用25%硫酸镁10ml肌注或静点。


手术治疗


目的:清楚血肿,降低颅内压,挽救生命。对出血量大,内科治疗病情不断变化,CT证实血肿继续扩大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的方法有几种:去骨瓣减压、小骨窗开颅清除血肿、血肿微创清除术,神经内窥镜治疗,碎吸技术及单纯抽吸等。


2、恢复期治疗




① 只要生命体征平稳,康复治疗应早期进行,3个月内进行瘫痪肢体的运动锻炼、语言训练等康复治疗,促进功能恢复。


② 控制高血压,预防复发。


至此归纳总结,本文基本囊括了脑出血的基础与临床知识要点,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困难之处就在于脑的结构与生理功能复杂,诊断有难度;某些疾病起病急骤,治疗有难度;影响预后的因素较多,恢复有难度。希望各位攻坚克难,不断进步。


来源:医学界

编辑:Arzt

仅供学习交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