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一共有多少人获得诺奖(日本21年获得20个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这几天陆续揭晓。很多人都关心,中国科学家们什么时候会像美国那样批量获得诺贝尔奖桂冠,起码也要像日本那样每年几乎都有一个诺奖得主。

毕竟无论从国家实力还是科技水平上,中国都已经赶上来了。虽然和美国科技水平还有差距,但和其他国家比毫不逊色了。

日本一共有多少人获得诺奖(日本21年获得20个诺贝尔奖)(1)

哪些中国人获得过诺贝尔奖?

迄今为止,一共有11位华人获得过诺贝尔奖,其中有6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2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2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位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1、杨振宁和李政道,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1942年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之后赴美,在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

李政道1926年生于上海,1943年考入浙江大学物理系,1944年转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学习,1946年赴美进入芝加哥大学学习。

1956年李政道与杨振宁共同提出了宇称不守恒理论,1957年两人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李政道当时只有31岁。李政道获得诺贝尔奖时还是中国人,他在1962年才加入美国国籍。

2、丁肇中,197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丁肇中祖籍山东日照,1936年出生,1948年丁肇中随父母去了台湾,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

1974年,丁肇中发现了一个质量约为质子质量3倍的长寿命中性粒子,并将其命名为“J粒子”。1976年,丁肇中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3、李远哲,1986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李远哲,1936年出生于台湾新竹市,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博士学位。1986年因为应用交叉分子束实验方法在反应动力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94年,李远哲放弃美国国籍,回到台湾。

4、朱棣文,199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朱棣文,1948年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1976年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博士学位。1997年,朱棣文因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朱棣文长期在美国政府中任职,还曾担任过美国能源部部长。

5、崔琦,199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崔琦,1939年出生于河南平顶山市,1967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

1998年,崔琦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和其他两位科学家发现并解释了电子量子流体这一特殊现象。

6、高行健,200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高行健,1940年出生于江西赣州。2000年,高行健凭借小说《灵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在1997年取得法国国籍,是历史上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文作家。

7、钱永健,2008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钱永健,1952年出生于美国纽约,是钱学森先生的侄子。

2008年,钱永健以绿色荧光蛋白的研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8、高琨,2009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高琨,1933年生于今上海金山区,1965年在伦敦大学学院获得电机工程博士学位。

2009年,高锟因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作出突破性成就,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高琨曾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

9、莫言,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1955年出生于山东高密,2012年,莫言凭借其众多文学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10、屠呦呦,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屠呦呦,1930年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毕业后一直在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

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她发现的青蒿素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日本的诺奖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日本政府曾经在21世纪初制定过一个50年拿30个诺贝尔奖的计划。到现在,21年里,日本已经有2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不得不承认日本这个国家还是有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

今年刚拿诺贝尔物理奖的真锅淑郎虽然现在是美籍,但其求学历程在日本,获得诺贝尔奖的科研成果都是在日本完成的。他只是2001年后年满70岁才去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东亚三国在教育、文化上很多方面都很相似,日本能拿到这么多诺贝尔奖,中国以后也会拿到的,但日本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日本一共有多少人获得诺奖(日本21年获得20个诺贝尔奖)(2)

日本政府对科研经费投入支持力度很大。从1975年开始日本的研发经费就超过了英法两国总和。1991年,日本研发经费投入较1970年增长了10.59倍。不过日本在经济泡沫破灭后,研发投资增长逐渐放缓。

日本大学教授在科研上自由度很大,科研极少有课题和结项的压力和时间限制。对于高校研究人员的考核标准,日本政府基本上处于“放养”。

日本的高校和科研机构,较少受到短期的考核和评价等干扰,可以相对长期地从事学术研究,“诺奖大户”京都大学甚至不进行教师绩效评价。

不同于其他国家主要是学院派获奖,日本企业也是出产诺贝尔奖的主力。日本通过“产学官”合作制度,增进研究机构与企业互促和合作。日本构建了一种流动、弹性的研究体制,以学术带头人为中心,由企业、大学、国立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组成课题组攻关技术难题。

中国科学家什么时候才能成为诺奖主角?

很多人对诺贝尔奖有很大误会,比如总有人在问袁隆平、钟南山能不能拿诺贝尔奖?包括中国科学家人工合成淀粉能不能拿诺奖。

其实正如袁隆平、钟南山在国内都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而不是科学院院士一样,科学家里面也有很明显的区分。进行原创科学前沿理论创新的科学家才能评科学院院士,诺贝尔奖也是发给这一类科学家的。

而袁隆平、钟南山,甚至包括近期中国科学家人工合成淀粉都很难去参评诺贝尔奖,这一类的研究属于工程实践,虽然重要性或者社会价值一点也不比原创理论创新差,甚至可能社会贡献更大。但是诺贝尔奖定位就只是发给原创理论创新的,想出一个东西和做出一个东西,是有明显差别的。

在一定程度上这也是诺贝尔奖的缺陷,并不是说拿了诺贝尔奖就比没拿的更厉害,很多科学家没机会拿诺贝尔奖,但可能比拿诺奖的科学家厉害多了。

诺贝尔奖的缺陷在于几点:

一是奖项有限,科学门类非常多,大学里几百个专业,诺奖也就6个奖项(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物或医学奖、和平奖、文学奖、经济学奖),覆盖面非常有限,比如数学领域就没有诺奖,而数学公认是最重要最难的科学领域。

二是只发给原创理论创新的科学家,而忽略了工程实践的科学家。在国内,由于重视工程实践,其实工程院的院士比科学院的院士知名度更高。比如前文说的袁隆平、钟南山都是工程院院士。

三是诺奖评比是黑箱子,不公布提名,也不说明怎么选出来的,反正就是瑞典皇家科学院“暗箱操作”,奖项也大部分给了西方国家科学家。

因为诺贝尔奖不公布提名候选人名单,所以要预测谁获奖难度非常大。诺贝尔奖历史上大部分奖项都被美国、英国、德国、法国人拿了。

尤其是美国,到现在已经有384人获得诺奖。美国第一的公立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诺奖获得者多到了拿奖后只能奖励校园里一个固定车位。

日本一共有多少人获得诺奖(日本21年获得20个诺贝尔奖)(3)

为什么中国科学家们在诺奖上表现不好。主要是因为诺奖有延后性,现在的诺奖基本上奖励的是二三十年前的成果。而那时中国的科技水平还比较落后,科学家们还很少接触到前沿的研究。

而前沿科学的发现,尤其是自然科学领域,都需要长期的巨额资金投入,没有钱是很难出成果的。光一台最先进的科学仪器或者设备,价格就可能上亿。

但现在就不一样了。2020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达到2.4万亿元,研发经费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企业也正在成为中国科研的主角。2020年我国企业研发经费达到1.86万亿元,占全国研发经费的比重达76.6%。

现在世界上一流科学期刊Science和Nature上,中国科学家们经常一期就有几篇论文了。十几二十年后,中国科学家也必然会成为诺奖主角。

据说今年诺贝尔文学奖上,有中国作家可能会获奖。文学上确实是中国现在比较有优势获奖的类别,自然科学奖项需要国力与长期的巨额科研投入,而文学则只需要有善于观察的眼睛和洞察人心的笔触。

-----------------

上林院:杨飞,经济学博士,高校教师,深度观察产业经济与财经事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