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对花木兰说什么(从花木兰看真我与假我)

我们可以对花木兰说什么(从花木兰看真我与假我)(1)

最近看了一部电影,迪士尼的真人版《花木兰》,花木兰的故事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国家动荡,皇帝征兵,而由于家中父亲年事已高,弟弟妹妹年纪又还小,于是花木兰便隐瞒了自己的女儿身,替父从军,在十多年的军旅生涯中,花木兰不辱使命,屡立大功,最后凯旋时,更是舍弃了皇帝赐予的官职,选择回家孝敬父母。这部电影不仅拍出了花木兰巾帼英雄的形象,同时也展现了一些从心理学层面来说值得玩味的细节。

我们可以对花木兰说什么(从花木兰看真我与假我)(2)

比如影片一开始,花木兰的成长环境似乎就并不是那么友好,在那个女子应该在家纺绩织纴,相夫教子的时代,花木兰这种从小就喜欢骑马射箭,上房揭瓦的性格显然是不能被大家所接受的,而唯一幸运的是,在她面对各种否定以及环境的压力时,她的父亲始终是她坚实的后盾,并非常认可和支持她的所作所为。再回到当下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其实有很多孩子也正面临或曾经面临这样的困境,在那个本该游戏玩耍的年龄,被告知这是一种浪费时间的错误行为,应该将全部的时间投入到学习当中,否则便不符合这个时代对优秀的定义,而不幸的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像花木兰父亲那样的父亲,能够坚定的相信并支持自己。

我们可以对花木兰说什么(从花木兰看真我与假我)(3)

根据著名心理学家温尼克特的“真我假我”理论,当孩子的需求总是得不到满足时,便会从代表自己真正需求和欲望的真我之中发展出一个为获得生存空间而迎合现实的假我,比如襁褓中的婴儿,无法用言语表达自己的需求,这时如果母亲能够很敏锐的察觉到孩子的需求,饿了能及时的给孩子提供食物,想要被关注时能及时的出现在孩子身边等等,那么孩子的真我便能较好的发展,反之,如果母亲不够敏锐,或因为某些原因总是把关注点更多的放在自己的需求上,将孩子视为附属品去全凭自己主观意愿进行打造,那么孩子便会发展出一个为了谋求生存而被迫顺从他人和现实的假我,在后面的这种情形中,假我策略的出现可谓是一种必然,因为对于孩子来说它关系到了自己是否有足够的生存空间甚至是否能够生存的问题。回到电影中,来征兵的官员并不认为女人能够上战场,但如果参军的是年迈的父亲或年幼的弟弟,显然凶多吉少,于是为了保全家人,花木兰只好顺应现实,男扮女装,替父从军(花木兰的这一操作便类似上述提到的假我策略),但这一行为其实已经犯了欺君杀头的重罪,所以之后她只好进一步的去压抑自己的真我,并构建起更稳固坚实的假我。

我们可以对花木兰说什么(从花木兰看真我与假我)(4)

生活中假我策略通常并不会让人觉得有什么问题,比如一个过早成熟懂事的孩子,总会被大家夸赞;一个总是能为别人考虑的成年人,也会受到大家的爱戴。一个具有精致“假我”的人,或许凭借着自己的高智商和高情商,也能在现实层面获得成功,但却总会被过分在意他人眼光,或是不敢暴露自己的真我部分之类的问题所困扰,这些困扰也就使得自己的潜力无法完全发挥,简言之,一个因为父母要求自己学习,才去认真学习的孩子,显然是无法像自己真正想要去学习的孩子那样全力以赴的去对待学业的,而如果一个孩子仅仅是为了满足父母的要求而学习都能考上清华北大,那么孩子的潜力也肯定远不止于此。

我们可以对花木兰说什么(从花木兰看真我与假我)(5)

电影里花木兰和巫女单挑的桥段便体现了真我的潜力在脱离过分强大的假我枷锁之后被激发情形,开打前,巫女问:“你是谁?”花木兰说:“我是花军,一名士兵。”花木兰被打倒在地后,巫女问了同样的问题,花木兰给出了同样的答复,然后巫女使出杀招再次将花木兰打倒在地并告诉她:“那你就到死也别想做回你自己了。”然后拂袖离去,花木兰当然并没有死,而且还在这生死存亡之际接纳了真实的自己“花军已死,但花木兰还活着”,她卸下裹胸铠甲,放下扎着的头发,最后追上了离去的女巫并战胜了她。

我们可以对花木兰说什么(从花木兰看真我与假我)(6)

当然,现实生活中我们从对真我的发现,到认识,再从接纳,到释放的过程显然是漫长的,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会出现像电影中那样充满戏剧性的瞬间顿悟。但我们只要有心,时刻保持对自己的察觉,那么生活便会向更好的方向去发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