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苏东坡书法的名家(原来宋四家是这么学书法的)

文 | 一痴 书法网总编辑,原创文章,谢绝转载。


学苏东坡书法的名家(原来宋四家是这么学书法的)(1)

宋四家

怎样才能写好书法?这个问题我要用一生来回答!

如何有效的学习书法?书法写到一定程度后如何提高?笔者有一次旁听沈鹏先生给国家画院的书法精英班的大课,课程结束前有一个提问的环节,当时济济一堂都是当代的书坛名家,课堂上沉默了半天,后来主持者看这样冷场下去也是尴尬,于是点名让曾翔来提(就是后来在网上爆红的吼书书家)他站起来说:沈先生好,我就提一个问题,那就是怎么才能把书法写好?!话音一落,满堂哄笑!记忆中,这个问题也就一笑而过了。后来我由了这个问题联想起林徽因与梁思成洞房花烛夜的一段对话来:

梁思成于烛光摇曳中望着林徽因道:

为什么是我?

林徽因也在烛光摇曳中着着梁思成道:

这个问题,我要用一生来回答!

浪漫与智慧,凡人真不可及!我想要是沈先生当时也能想起这个桥段,便也答上一句:这个问题,我要用一生来回答!估计全场会笑的更加灿烂!

面对一个大而泛的问题,以具体的案例来做出一些解答可能更合适些。由此我们选择以宋代的四位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的学书经历与大家来探寻学习书法的一些门路。

米芾最入古

先从职业书画家米芾开始吧,米芾有自述学书经历,在其《自叙帖》中曾说:

“余初学颜,七八岁也,字至大一幅,写简不成。见柳而慕紧结,乃学柳《金刚经》。久之,知出于欧,乃学欧。久之,如印版排算,乃慕褚而学最久。又慕段季转折肥美,八面皆全。久之,觉段全绎展《兰亭》,遂并看法帖,入魏晋平淡,弃钟方而师师宜官,《刘宽碑》是也。篆偏爱《咀楚》《石鼓文》。又悟竹简以竹聿行漆,而鼎铭妙古老焉。其书壁以沈传师为主,小字,大不取也。”

学苏东坡书法的名家(原来宋四家是这么学书法的)(2)

米芾书法作品

这段话说的很浅白易懂,从这段自叙我们看出米芾的书法学习是转益多师、: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褚遂良、段季展、师宜官、沈传师等,还有间接的王羲之。博采众长:学篆、竹简、石鼓文、鼎铭文等。投入学习的时间很长:四个“久之”,学颜久之,学柳久之,学褚最久、学段又来一个久之。通过米芾的这段自叙学书,至少可以总结出三条:一是他在临写前人书家的时间投入上是很长的;二是他能一直往书法的源头上去寻求,所谓取法乎上,在没有读到这段文字的时候,我还一直以为吴昌硕是第一个临写“石鼓文”之人!三是他转益多师,不浅尝辄止,不像蜻蜓点水一般的到此一游!

米芾自称“八面出锋”,号称“刷字”,又因学古人学得多,又半带自豪半开玩笑的说自己是“集古字”,对此当代书坛泰斗沈鹏先生曾评议到:

米芾的“集古字”,不能简单的评议。我们要认识到,他是不断的在接近书法的源头,所以他的“集古字”是有原创性的,最终开一代书风,形成了个性鲜明的书法风貌。最根本的一条,他善于融合,采各家精华为我所用。

学苏东坡书法的名家(原来宋四家是这么学书法的)(3)

米芾书法作品

蔡襄最自爱!

对于宋四家中的的蔡到底是指蔡襄还是蔡京,我这里选择了蔡襄,后世对蔡襄书法多存疑问,以为盛名难符,其实当时的苏东坡与欧阳修这样的大书家、大文豪、都对蔡襄的书法给予无以复加的高度评价,虽说蔡襄是高居副宰相的官位,但是以东坡与欧阳修的身份性格与地位而言,还不至于堕为吹捧溜须的境地。东坡有言“独蔡君谟天资即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欧阳修有评:“自苏子美死后,遂觉笔法中绝。近年君谟独步当世,然谦让不肯主盟”

蔡襄曾自叙其是如何书写《昼锦堂记》,他说他是把文中的每一个字都写很多遍,然后再在其中挑一个最好的,集合成片,形成所谓的“百衲本”。有人看到这段自叙后以为这样创作是不对的,因为一篇书法作品,字与字的上下左右前后要有照应,隔行也要通气……实际蔡襄的这种创作方式也是一种非常通行的方法,在后世也常为书家所采用。我曾经在中国美术馆看到有展出当年毛泽东主席为“中国美术馆”题写的馆名,就是单独一个一个字写的,每个字写满一张信笺。又据说郭沫若先生当年应毛主席的指示写“故宫博物院”,也是以蔡襄这种方式来完成,将每个字都写很多遍,然后铺开在大厅内来挑选,最终集选出自己最满意的的拼成现在的“故宫博物院”的大匾牌。其实蔡襄也是一种集字,只是米芾集的诗古字,而蔡襄乃至后来郭沫若集的是自己的字而已。

学苏东坡书法的名家(原来宋四家是这么学书法的)(4)

蔡襄书法作品

其实我们来看蔡襄的手札,感觉还是很精彩生动的,这大抵是因为手札摆脱了拘束便能流露出性情,据《宋氏·蔡襄传》,宋仁宗要蔡襄写《温成皇后碑》文,蔡襄竟然一口回绝了说:“儒者之工书,所以自息焉而已,岂若一技夫役役哉!”蔡襄也是骨气炳然之人啊!

学苏东坡书法的名家(原来宋四家是这么学书法的)(5)

蔡襄书法

东坡最无法!

关于苏东坡学书法,有几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无意佳乃佳”,“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意思就是按照我的心思,师心自用,怎么想就怎么写,这是苏东坡的态度。苏东坡是可以把他的才华、学养、灵感,都运用到创作中。但是这种态度这种能力让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情何以堪?!其实我们还应该看到苏东坡说过的另一些话:“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不作张芝作索靖。”看了这一类话,才知道苏东坡在书法上也是主张要刻苦学习的。黄庭坚和苏东坡两个人共同临一遍颜真卿的书法,黄庭坚说苏东坡比他临得好。也就是说苏东坡在学习古人方面是下了很大功夫。

学苏东坡书法的名家(原来宋四家是这么学书法的)(6)

苏东坡书法

其实要从书法学习的机遇与资源上来讲,在宋四家里苏东坡是最好的,因为他曾经有过很长一段时间便是专门为当时皇宫所藏的古代法帖名画做鉴定与整理工作,由此能够大量的接触到绝世真迹,这对对东坡这样绝顶聪明的人而言,真是天赐良机!我后来看到南朝齐人王僧虔的《太子舍人帖》,发现苏东坡的行楷书风一本此帖,只是不知何故,当代书坛很多做研究的不知道是没发现还是不以为然。

学苏东坡书法的名家(原来宋四家是这么学书法的)(7)

山谷最神奇!

黄庭坚的书法风格从大风貌上来看,主要还是受苏东坡的影响。黄庭坚十五六岁的时候学过周越,周越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家。据说苏东坡等也都以其为师,黄庭坚尝言:“予学草书三十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沈鹏先生尝言:

黄庭坚在书法方面的理论是很值得学习的,例如,他说张旭的“折钗股”,颜真卿的“屋漏痕”,王羲之的“锥画沙”、“印印泥”,怀素的“飞鸟出林”、“惊蛇入草”,索靖的“银钩”、“虿尾”,都是什么法?“同是一笔法”,举了这么多,同是一笔法,什么法?“心不知手,手不知心法耳”,心不知手,手不知心,就是心和手融为一体了。

黄庭坚对书法临摹方面有他自己独到的观点:“学书时时临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书细看,令入神,乃到妙处,惟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临摹可得形似,虽然临摹很重要,但只得形似,要真正得到神似,还要取古人的书法仔细来读,即使学《兰亭》,“虽真行书之宗,然不必一笔一画为准”

学苏东坡书法的名家(原来宋四家是这么学书法的)(8)

黄庭坚书法作品

关于黄庭坚学习书法的最不同他人之处就是他善于从大自然中得到体悟,这也是他学习书法最为神奇之处,兹列举两则:

其一:“于燹道舟中,观长年荡桨,群丁拔棹,乃觉少进,喜之所得,辄得用笔”

其二:“余寓居开元寺夕怡思堂.坐见江山。每于此中作草,似得江山之助。

学苏东坡书法的名家(原来宋四家是这么学书法的)(9)

黄庭坚书法作品

以上便是宋四家学书的情况,苏、黄、米、蔡,各有各的路数,我们是否可从中得到启发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书法的方法呢?


文/一痴,书法网总编辑,原创文章,谢绝转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