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武侠剧最厉害的几个人物排名(以前比金庸还有名)

对于很多70、80 后来说,单田芳代表着收音机里的《白眉大侠》《隋唐演义》,让他们在娱乐方式较为匮乏的年代得以放松身心。对于90 后而言,他是电视机里那个声音有点怪的老人,在你最想打瞌睡的时候,一下惊堂木,猛地清醒过来……在这个互联网时代,单田芳对更多受众来讲意味着什么?

单田芳在民间的影响力一度超过金庸

听到单先生去世的消息有些震惊,可能是听多了他的声音,总觉得这是一个“不会死”的人。但是想想,人有生老病死,享年八十四岁,也是高寿,唯有祝愿老人家一路走好!遗憾的是,以后只有“书接前文”,等不来“下回分解”了。

金庸武侠剧最厉害的几个人物排名(以前比金庸还有名)(1)

单田芳先生。

现在的娱乐生活是综艺节目、偶像剧和抖音、快手、微博的天下,评书这种传统曲艺日益式微,对于部分90后和大部分00 后来说,可能显得十分陌生。但是在十几年前尤其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景况是大为不同的。那个时候广播发展迅猛,在电视普及以前,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个“匣子”——收音机,评书这种适合听的艺术形式大行其道,王刚、袁阔成、单田芳、田连元、刘兰芳、艳桂荣等人的声音响彻南北,《夜幕下的哈尔滨》《西楚霸王》《水浒传》《白眉大侠》《岳飞传》《隋唐演义》成了老百姓业余生活的最大消遣。

在我看来其中最为流行的当属单田芳了,凡有收音机处,必回响单田芳略带沙哑、辽阔的声音,要么是徐良在与下三门斗争、要么是胜英在为民除害、要么是童林靠着一身武艺纵横大江南北……他的评书也成了很多80 后、70 后的记忆。

金庸武侠剧最厉害的几个人物排名(以前比金庸还有名)(2)

正在表演评书的单田芳。

探究其中原因,会发现单田芳不光“说”得好,“做”得也好。他的评书产出多,“产品”加工流程非常快,质量也好,而且他能融会贯通古今中外的文艺素材,比如他融合《三侠五义》《小五义》等评书创作的《白眉大侠》,就能看出《封神演义》的神韵。普度、雪竹莲、于和率领下的三派对应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三大教派,门人争斗、正邪交锋。他还能紧跟形势,根据社会热点和国家政策,及时创作各类弘扬社会正气的作品,《江洋大盗缉捕纪实》《九十年代大案要案侦破纪实》等作品都引起了良好反响。

他有敏锐的市场意识,所以影响范围非常广泛。根据他的自传《言归正传》回忆,他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走穴”甚多,除了在茶社说书,还深入厂矿农村进行演出,不光收入颇丰,也有了非常大的影响力。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单田芳重新恢复说书,对自己的市场经营也颇为用心,并且在1995 年成立了北京单田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这在当时的评书界乃至曲艺界是非常超前的举动。对于刚刚正式进入内地的金庸小说来说,单田芳的影响力要大得多。所以,单田芳评书的流行是有道理的。

还有一点不得不说,就是他对影视的关注。现在互联网资本进入影视领域,利用网络文学做源头,培养小鲜肉明星收割粉丝,拍摄各类同质化的作品获取市场收益,所谓的“IP 模式”在单老那里二十年前就玩过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消费文明兴起,电视文化迈开步伐,他就与电视台合作了大量的评书作品,也接触影视剧制作机构改编自己的作品,这可能是国内最早的“IP模式”了。当时改编的是风靡中国的《白眉大侠》,山东三冠影视投资制作,把这部超长的作品改成了一部三十四集作品,赵恒煊饰演白眉大侠徐良、邢岷山饰演玉面小达摩白云瑞,还没成为冷面元芳的张子健扮演假徐良王顺,一时间万人空巷,但是因为对原著改编太大,市场口碑不好。单田芳本人也对该剧颇有微词,在十六年后出版的《言归正传》中仍然有点耿耿于怀。但是当年的摄影侯鸿亮现在仍活跃在影视制作一线,成为业界巨擘。

不过,这部剧与随后播出的《甘十九妹》开了当时内地武侠剧风气之先,也代表着内地影视制作机构在这一领域探索的最高水准。随着后来港资北上,带来了更为高水平的影视制作工业和作品,金庸剧进入内地,《笑傲江湖》开启了另一个时代。到了这个时候,电视文化成熟,整个娱乐形态发生变化,单田芳为代表的评书艺术开始退居次要地位。

笔者大概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听单田芳的评书,当时父亲每天对着“匣子”听《白眉大侠》,我也好奇就跟着一路听下去。每天晚上七点打开收音机,成了全家晚饭时分的集体仪式。当时第一印象是这书好长啊,足足讲了一年零仨月,后来顺着这个由头,一路听下去。《童林传》《隋唐演义》《乱世枭雄》《水浒外传》《燕王扫北》《明英烈》《铁伞怪侠》《龙虎风云会》都听了个遍,也知道了田连元、袁阔成、刘兰芳等艺术家,一个故事同时可以听好几个人的版本。

“听书长智”,我最早学会写作品说故事,就大大受益于此。高中时代,学习压力巨大,学校管得厉害,不能看书不能玩,当时买了一个五块钱价位的袖珍收音机,晚上或者自习的时候,偷偷打开,耳机通过校服袖子塞在耳朵里,各类评书、相声陪伴我度过了枯燥的三年时光。在此,对单田芳老爷子说一声谢谢吧。

前几天,相声艺术家常宝华去世,前几年袁阔成去世,今天单田芳故去,老一辈艺术家日渐凋零,但是曲艺人才接续不上,发展也时刻徘徊在危机边缘。如何从过度娱乐化的社会中为传统艺术投注支持,可能是一个社会性的难题。希望单老在天堂仍然能够潇洒地挥舞折扇,响亮地拍一下惊堂木,说一句“书接前文”。单老,走好!

作者:何殊我(评论人)

不落后于时代,利用互联网传播艺术

送走了这位全国闻名的表演艺术家,“评书四大家”就只剩下了两位。民间有句话流传: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这句话大概改编自叶梦得对于词人柳永“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的评价,由此可以看出单田芳先生在听众之中的呼声。

“评书四大家”是听众对我国四位评书艺术家的尊称,而一谈及这四位,有人就把相声界的“ 帅卖怪坏”四字套用在了他们身上——袁阔成的帅、刘兰芳的卖、单田芳的怪和田连元的坏。而缘何将单田芳先生的表演以一个“怪”字来总结呢?因为他的嗓音之怪,辨识度之高无人能比。

金庸武侠剧最厉害的几个人物排名(以前比金庸还有名)(3)

单田芳先生,新京报漫画/陈冬。

单先生出生于曲艺世家,外公是最早闯关东的那批民间艺人之一,母亲唱大鼓,父亲是弦师。看遍了家人在台下拿着收钱的笸箩招呼“捧场了捧场了”,他心里一顿委屈,觉得这和要饭的没什么区别。后来,他考上了医学院,却因生病上不了学,最终使命般地走上了评书之路。据说,单田芳先生的听众曾在一天之内达到1.2 亿,如果将他讲过的近110 部作品一天24 小时连续播放,则需要差不多1.25 年的时间。

前央视主持人罗振宇在一档网络辩论节目中提到,他曾在湖畔大学听了曾鸣教授的课程。曾教授在那场课程中提到了企业做战略所包含的三个元素:技术、艺术和手艺。罗振宇将这一观点拓展至辩题当中。其实,如果把这三个元素拓展至评书表演,也未尝不能解释单先生的成功。

技术,其实是指掌握事物的规律性。单田芳先生喜欢钻研,他保存、复制、修缮、增补了诸多传统评书,在此过程中抓住了传统评书的特点,更是发挥所长,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创作出一大批新时期评书。许多人非常喜欢的《乱世枭雄》便是他制作的新作品。又比如,单先生的小说《白眉大侠》,是他得了真传后的整理之作,他梳理了故事的逻辑,并制造了如北侠欧阳春之类的人物,使得小说大获成功。

评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人物的塑造、场景的搭建、氛围的营造全倚靠着表演者的一张嘴。单田芳先生说书时不拘泥于原书,常有自己的发挥。他模仿的人物,个性十分鲜明,加上他沙哑的嗓音,给人以很强的感染力。小男孩们喜欢的武侠故事,在单先生的口里,变得生动起来。

一以贯之,融会贯通,求精求实,创新发展,此为手艺。从《三国》《隋唐》《大明英烈》,单先生讲了许多大英雄的故事,这些英雄人物都鲜活地存在于听众的脑海里。不仅如此,单先生还创造性地提出要讲“红色故事”,多讲讲新中国的来之不易、开国元勋的丰功伟绩等。在贺龙的女儿贺捷生将军的帮助下,他录了三百集《贺龙全传》,以评书作品的形式把开国元勋的生平记录下来。

1954年走上评书舞台,2007年宣布收山,2010年又再度出山,半个多世纪以来,单田芳先生在舞台上塑造了无数人物,征服了不计其数的听众。但他对行业还是抱有清醒认识的。2013 年,单田芳先生接受采访时说道:“这个行业确实不景气,书场越来越少,演员越来越少,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学。不只是年轻演员有问题,中老年演员也有问题。下工夫不够,缺乏精益求精的精神。”这不只是评书的困境,更是中国民间艺术的困境——久负盛名的大师有一二位,可愿意传承的学徒却不多。

如今的文娱市场是十分繁荣的,可繁荣的市场留给传统艺术发展的空间并没有多少。相比广大的电视观众、网友来比,传统艺术爱好者的数量实在不值一提。

从前说:“酒香不怕巷子深”。现在则变成了“酒香也怕巷子深”。好的艺术作品需要广泛的传播。京剧演员王佩瑜以自己的方式做出了贡献,她不吝于参加各类节目,在电视和网络上进行演讲,宣传京剧的魅力,吸引了一票年轻的观众。

在这方面,单先生也毫不落后于时代。2011 年,单田芳先生出版自传《言归正传:单田芳说单田芳》,将自己的人生故事通过口述的方式,在助理的整理下,成稿30 多万字。作为一个传统艺术的表演者,他还利用新媒体来进行评书艺术的传播。

金庸武侠剧最厉害的几个人物排名(以前比金庸还有名)(4)

单田芳在新浪微博回答网友提问。

开通微博(2010 年)和微信公众号(2016 年)以来,单先生以日常化、年轻化的风格传播评书知识,并一直关注着行业发展。在微博问答上,单先生非常热情地回答广大网友的提问。虽然单先生没有开课,但他的二女儿单慧莉却扛起了父亲的大旗,通过互联网向网友开课,传播父亲引以为傲的评书艺术。自1995 年成立北京单田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以来,单先生一直以各种形式推广着评书艺术,2012 年的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颁奖典礼上,时年78 岁的他获得了终身成就奖。他曾在采访中说,人生在世,不过一个“熬”字。他的一生,是与评书相伴的一生,他与岁月相抗争,最终熬成了一壶陈酿,供听众们慢慢品味。

作者:林岑(评论人)

责任编辑:吴龙珍

图源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