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第一外交家照(民国第一外交家从天津娶走两个小姐姐)

民国第一外交家照(民国第一外交家从天津娶走两个小姐姐)(1)

顾维钧为严幼韵戴上结婚戒指

民国第一外交家照(民国第一外交家从天津娶走两个小姐姐)(2)

严幼韵(左)与92岁生日时的顾维钧

左边这位笑得满脸慈祥的老太太是天津出生的,被封为“民国最后的大家闺秀”的严幼韵,而帅气的老爷子是民国第一外交家顾维钧。

顾维钧曾代表中国参加过巴黎和会,有学者认为他打破了西方“绅士外交”的传统,让群众,也就是中国人的声音进入国际舞台。他个人更是历经中华民国多届政府,是中国真正的“职业外交家”,即不分政治派别,不分政治信仰,一心一意为“国家”而不是任何一届的政府或党派办事。从而使得外交官作为一项职业,外交学作为一项学科能够独立起来,而不是政治的附庸,政治家的仆从。

斯人已逝,后辈唯有瞻仰。

作为民国第一外交家,顾维钧与天津情缘不浅,最深厚的当然是他留在天津的一所小洋楼,和他娶走的两位天津小姐姐——唐梅和严幼韵。

“顾维钧故居”是一幢三层小楼,建于20年代末,位于天津旧英租界推广界盛茂道(今河北路民园体育场旁)。小楼非常考究,占地面积共1320平方米,建筑面积1547平方米。主楼三层,砖木结构。共有楼房35间、平房2间。建筑立面为红缸砖墙。窗子与拱券相结合,楼前有一对巴洛克式麻花立柱,墙面是红色缸砖,楼内的地板和楼梯都是进口的菲律宾木。因其紧邻五大道的核心区民园体育场,所以也就自热而然成为旅游景点。《大决战》《大转折》《弘一法师》《影后胡蝶》等影视剧也都曾经来这幢小楼取景拍摄。

民国第一外交家照(民国第一外交家从天津娶走两个小姐姐)(3)

顾维钧天津故居

在天津有了房子,顾大才子对天津的小姐姐也是情有独钟。

首先和他情投意合的,是顾维钧亦师亦友的唐绍仪之女,唐宝玥(唐梅)。

其实顾维钧当时已经结果一次婚,那是与上海名中医张聋澎的侄孙女结为伴侣,由于这次婚姻主要在双方父母逼迫下完成,并非他的本意,加之二人婚后并无夫妻之实,而且很快协议离婚。所以,在顾维钧心里,他真正意义的爱情生活开始于第二次婚姻。

唐宝玥(英文名May,故又叫唐梅),是唐绍仪的大千金,籍贯是广东,在天津长期生活。唐在北京做北洋政府国务总理时,为了安全方面的考虑,将家人安置在天津的寓所。唐小姐因念父心切,时常从天津到北京去看望父亲。有一天,顾维钧在去总理府的时候偶然遇见唐小姐,后者虽无倾国倾城之貌,但其良好的修养、大方的言行还是给顾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之后,顾维钧在北京一次专为官员子弟举行的野餐会上再次遇见了唐小姐,二人还没来得及攀谈,唐小姐便有事中途退出了,这使顾维钧很是失落了一段时间。

民国第一外交家照(民国第一外交家从天津娶走两个小姐姐)(4)

顾维钧和唐梅

来到天津后,顾维钧在唐府再次见到了唐宝玥。多次接触之后,两颗年轻的心彼此吸引了。唐绍仪似乎也看出了一些苗头,当然,如果女儿能够有这样一个好归宿,正合了他的心意。于是,唐老先生开始想方设法刻意为两位年轻人营造单独见面的机会。每天,他都邀请顾到家中吃午饭和晚饭。吃过午饭之后,唐老先生总是以各种各样的借口拜托顾维钧陪女儿上街为家中采购。这样一来,顾维钧和唐小姐在天津压马路的机会就增多了,他们一起上滨江道购物,上天仙茶园喝茶,上权仙戏院看戏,两人的恋情逐渐白热化。1912年8月,顾维钧乘船回上海看望父母,唐宝玥正好也坐同一艘船去上海看望很久不见的姑妈。一同赴沪的旅途生活使二人几乎到了形影不离的程度。所以,当年从上海回来之后,两人就火速在天津订了婚。

1913年6月4日,顾维钧和唐宝玥在上海虹口花园正式举行了婚礼。二人婚后感情笃深,1915年,顾维钧出任美国公使期间,唐宝玥在华盛顿为顾生下长子顾德昌;1918年,他们的爱女顾菊珍出生。

民国第一外交家照(民国第一外交家从天津娶走两个小姐姐)(5)

顾维钧夫人唐宝玥与长子顾德昌。1917年摄于华盛顿

看照片,唐梅夫人也是典型的知识女性长相,后来顾维钧在评价这桩婚姻时总结了一个关键词——“主贵”。

1915年,由于袁大总统的破格重用,顾维钧年纪轻轻就出任驻美公使,妇人唐宝玥自然随行。到美国之后的3年内,他们相继有了长子顾德昌和长女顾菊珍。此时的顾维钧可以说刚刚开始自己的外交事业,因此夫人的襄助就格外重要,而唐宝玥也确实圆满地扮演了这一角色。她一方面要照顾家庭和孩子,同时还作为公使夫人常常出席各种交际活动。

1918年10月,恰逢美国有两大外交盛会同日在华盛顿和费城分别举行。顾维钧因分身无术,无奈之下只好让夫人选择一处代表自己出席。疼爱丈夫的唐宝玥便主动要求去路途遥远的费城,不成想这次赴会竟成了悲剧。原来当时爆发了一场席卷全球的疫病——西班牙流感,唐宝玥在返回途中不幸染病,回到华盛顿后便病倒了。由于当时的医学并不像如今这样发达,即便顾维钧使出浑身解数,仍无法阻止爱妻两天后撒手人寰。爱妻之死,对顾维钧而言犹如晴天霹雳,他甚至为此向北洋政府提出辞呈,但因巴黎和会召开在即,遭到拒绝。

民国第一外交家照(民国第一外交家从天津娶走两个小姐姐)(6)

严幼韵年轻时风姿绰约。

晚年的顾维钧,又从第四任妻子严幼韵那里得到了另一份爱,他再次找到了一个可以相守的知己。而这个女人是地地道道的天津生、天津长的严幼韵。

严幼韵的籍贯是浙江宁波,少女时期就读于天津中西女校,后来考入复旦大学,也是位德才兼备的女才子,因为老是开一辆被叫作“爱的花”(“EIGHT-FOUR”)的车,人又长得漂亮,所以被称为“爱的花”。她的丈夫杨光泩,也是一表人才,在外交界工作,后来太平洋战争爆发,他在日军占领马尼拉期间遇害,留下了严幼韵和三个女儿。

1946 年6 月,顾维钧调任驻美大使,兼任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团长。这时严幼韵也到了美国,顾维钧还为她在联合国安排了工作,常常从华盛顿前往纽约去和她相会,这样,黄蕙兰就成了空头夫人了。

1959 年秋,和黄蕙兰离婚的顾维钧终于和严幼韵结婚。严幼韵没有当总理的老爸,也没有开糖厂的老爸,是个普通的离过婚的妇女,却因为善解人意、体贴入微而为顾维钧所深爱。据说有人曾问过顾维钧四任夫人中最喜欢谁,顾维钧说是严幼韵,因为她最了解他和照顾他。

这位因爱而与顾维钧结合的夫人陪他走到了人生的最后,1985 年11 月14 日,97 岁高龄的顾维钧与世长辞,他和唐梅的儿子顾德昌指着严幼韵对别人说:“如果不是她,父亲的寿命恐怕要缩短二十年。”

民国第一外交家照(民国第一外交家从天津娶走两个小姐姐)(7)

严幼韵参加活动。

民国第一外交家照(民国第一外交家从天津娶走两个小姐姐)(8)

严幼韵在马尼拉欢迎张乐怡(站立,中间)的晚会。站在她身后的是麦克阿瑟,右边是赵四小姐。

民国第一外交家照(民国第一外交家从天津娶走两个小姐姐)(9)

严幼韵与董建华

在过了百岁之后,天津老太太严幼韵的麻将打得越来越少了,但每年大大小小的派对必不可少。每次见人,她仍然是当初大家闺秀的做派:要穿精心剪裁的旗袍,描红妆,洒香水,拢好头发,踩上高跟鞋才肯出现。

有人说这是沪上海派,其实这是北洋津派。

何玉新先生写了《顾维钧与中国大戏院》一文,给晚辈涨了见识。原文如下:

顾维钧为天津留下的最强印记,是中国大戏院。天津是戏曲、曲艺大码头。所谓北京学艺,天津走红,上海赚钱,说的就是艺人若想成角儿“修成正果”,必须经历这三个阶段。

30年代,天津有名的剧场主要有南市“大舞台”、明星大戏院、北洋大戏院、新明大戏院(后人民剧场)、天宝戏院等,但相对来说,开业时间都比较久,设施与北京、上海最好的戏院相比有些陈旧。

当时周信芳来天津在北洋大戏院演出,住在劝业场对面的惠中饭店。惠中饭店股东之一、供职于法租界工部局的周振东和总经理孟少臣设宴款待周老板。

民国第一外交家照(民国第一外交家从天津娶走两个小姐姐)(10)

(右一顾维钧)

饭局上,周信芳感慨,北洋大戏院旧了,地方窄,演出效果并不太好。孟少臣提议,可以建一座和上海天蟾舞台一样戏园子。梨园行的人都讲义气,周信芳立即承诺,如果周总、孟总能出面组织建一座新园子,他也愿意出一份资、尽一份力。而且如果天津有好戏院,他一定会经常来津门献艺。

周振东、孟少臣觉得这是天大的好事,第二天便开始分头行动,各自邀集商界名流入股参股,又说服马连良、姜妙香、尚绮霞等京剧名家参股,再加上周信芳,一共筹措了50多万银元。

民国第一外交家照(民国第一外交家从天津娶走两个小姐姐)(11)

(顾维钧)

接下来就是选址。周振东与顾维钧相熟,此事也巧,顾维钧刚刚做为国联中国代表出席了国联第14届大会之后,告假返回国内。周振东知道顾维钧在法租界狄总领事路(今哈尔滨道)天增里旁边有一块地皮一直空着,这个地点紧邻劝业场、惠中饭店、交通饭店、国民饭店、法国花园,位置得天独厚。他找到顾维钧,请他帮忙。顾维钧慨然应允,出让名下这块三亩八分七厘的地皮,作为剧场用地。

顾维钧虽然是海归,但对京剧也算是情有独钟。因为那个时代京剧是国剧,中国人没有不爱看京剧的。顾维钧曾给袁世凯当英文秘书,有一次京剧名伶奉命到总统府演出,顾维钧第一次见到台下的梅兰芳。当时清朝刚刚完结,人们见面还是习惯打千。顾维钧是官员身份,有人把梅兰芳介绍给他,梅兰芳还对顾维钧施礼打千。后来两人还有过几次见面,握手示意,成了朋友。

民国第一外交家照(民国第一外交家从天津娶走两个小姐姐)(12)

民国第一外交家照(民国第一外交家从天津娶走两个小姐姐)(13)

(陈道明演的顾维钧)

梅兰芳是把中国京剧介绍到世界舞台的第一人。外国贵宾到北京必看故宫和“梅戏”。顾维钧做外交部长时,烦请梅兰芳在家中招待外宾,十几年中,梅兰芳在家举办过上百次茶会,接待过六七千位外宾。顾维钧也为梅兰芳走向国际舞台起到了推动作用。

地皮有了,新戏院的工程包给了法国乐利建筑工程公司,由瑞士工程师洛普和英国工程师B·C·扬联合设计,于1934年动工,两年后正式竣工。这幢建筑局部高五层楼,剧场采用大跨度钢架穹顶结构,弧形舞台规模宏大,剧场内有三层观众席,一共2380个座席。

民国第一外交家照(民国第一外交家从天津娶走两个小姐姐)(14)

(今日天津中国大戏院)

这座戏院最初的名字是“天津大戏院”,但大楼盖好之后,孟少臣觉得“天津大戏院”不够响亮,于是改成了“中国大戏院”。中国大戏院开幕的日子是1936年9月19日,两千余名嘉宾出席开幕典礼,马连良亲自主持,时任天津市市长张自忠为戏院剪彩。

开幕日当晚7点半开锣演戏,许多观众买了站票,场内座无虚席,过道内也挤满了人。舞台帷幕拉开,一幅骏马拉着古战车的天幕呈现眼前,在马富禄的《跳财神》、马连良的《跳加官》后,方连元主演了《蟠桃会》,林秋雯、马富禄合演了《女起解》。大轴是全本儿《群英会·借东风》,马连良先扮鲁肃、后又扮孔明,叶盛兰扮周瑜。

民国第一外交家照(民国第一外交家从天津娶走两个小姐姐)(15)

(中国大戏院股票)

当时舞台演出没有扩音设备,中国大戏院的剧场设计非常讲究建筑声学,距舞台最远的观众席也能听得清演员的唱词。在视觉上,即使人在离舞台最远的座位,视野也非常开阔,舞台上演员的一举一动都能看得非常清楚。

开幕首期,马连良的“扶风社”连演18天,场场爆满。随后,梅兰芳剧团在中国大戏院亮相,头一晚压轴戏是梅兰芳、马连良的《汾河湾》,大轴戏是杨小楼、梅兰芳的《长坂坡》,之后连演25场,场场大戏。那年梅先生42岁,正是艺术鼎盛期。杨小楼与梅兰芳合作演出后回到北京,两年后在北京病逝;此时抗战爆发,梅先生蓄须明志,拒绝为日本人演出,直至13年后,梅先生才重返中国大戏院同观众见面。

民国第一外交家照(民国第一外交家从天津娶走两个小姐姐)(16)

(中国大戏院广告)

建中国大戏院共筹资50余万元,开幕两期演出,戏院便已净得纯利9万余元。随后几年,中国大戏院好戏连台,周信芳、李少春、言慧珠、金少山先后登台。梨园行开始流传一句话:“唱红‘中国’,中国唱红。”中国大戏院与上海天蟾戏院、北京长安大戏院共同成为当时中国戏曲艺术的重要舞台。

中国大戏院有一套完善的服务措施。女招待穿着白色学生装,男招待一身白色中山装,观众刚走到大门口,就有两名少年拉开大门热情迎宾。二门前两旁设有售票室,对面有衣物寄存处和小卖部,两部电梯供观众上下楼,电梯旁边有电话室,观众可免费打电话。来雅座包厢看戏的,有专门的茶坊沏茶倒水,端上瓜果梨桃、瓜子花生栗子桂圆。这样的服务和设备在北方堪称独家,即使是今天,仍是剧场很难达到的标准。

民国第一外交家照(民国第一外交家从天津娶走两个小姐姐)(17)

(顾维钧书法)

50年代,诗人鲁藜、作家何迟、曲艺名家丁元相继做过中国大戏院的经理,因为来演出的都是大角儿,文化稍差一点儿的,压不住场子。除了京剧之外,评剧皇后白玉霜、名家刘翠霞、新凤霞;河北梆子名家金宝环、银达子;豫剧黄后马金凤等也都曾来此演出。

时至今日,这座大戏院仍是中国京剧界的一块阵地。郭德纲成立德云社后第一次回天津演出,也是在中国大戏院。说起来,这也可以算是顾维钧为天津,为戏曲界的一次贡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