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唐杜甫表达的思想感情(谈杜甫的34)

又呈吴郎

堂前扑枣任西邰,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杜甫的这首七律,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成就。公元767年,也就是杜甫漂泊到四川虁府的第2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面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把这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居住,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堂前插上篱笆,禁止打枣。寡妇知道杜甫是这草堂和枣树的主人,就来诉苦,杜甫因而写了这首诗去劝告吴郎,希望他能和自己一样体贴那个寡妇。在写这首诗以前,杜甫已经写过一首诗给吴郎,题目是"简吴朗司法",所以这首诗题作"又呈吴郎"。吴郎的年辈要比杜甫小,但是为了使他能比较容易地接受自己的劝告,所以不说"又简吴郎",而有意地用了一个表示尊敬的"呈"字。.这个"呈"字看来好象和对方的身份不大相称,但却是必要的,正是杜甫细心的地方。

杜甫是怎样劝告吴郎的呢?诗的第一句,"堂前扑枣任西邻",开门见山,从自己过去怎样对待邻妇扑枣说起。"扑枣"就是打枣。杜甫另有一句诗,"枣熟从人打"。可见扑和打是同一个意思。这里为什么不用"打"而用"扑"呢?这是为了取得声调和情调的一致。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心情是沉重的,所以不用那个猛烈的上声."打",而用这个短促的,沉着的入声字"扑"。"认"就是放任,一点不加干涉,爱打多少就打多少。这个"任"字很重要。为什么要这样放任呢?第2句就回答了这个问题:"无食无儿一妇人"。原来这西邻,竟是这样一个没有吃的,没有儿女,没有丈夫,没有亲戚,一句话,什么也没有的老寡妇。杜甫写这句诗,仿佛是在对吴朗说:朋友,对于这样一个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穷苦妇人,你说我们能不让他打点枣儿吗?

诗的第三,四句:"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困穷",紧接上第二句来。"此",指扑枣这件事。这两句的意思是:如果不是因为穷得万般无奈,他又哪里会去打别人家的枣子呢?正由于他总是怀着一种恐惧的心情,怕物主辱骂,甚至把他当做盗窃犯,所以我们不但不应该干.涉,恰恰相反,而是要表示亲善,表示欢迎,使他安心扑枣。在这里,杜甫对寡妇扑枣的原因,做了正确的解释,说出了穷人心坎里的话。这和他的另一句诗"盗贼本王臣"所表现的"官逼民反"的思想正是一致的。以上4句,一气贯穿,可以算是一段,是杜甫自叙以前的事情。目的是为了启发吴郎,使他认识到插篱笆这种事万万做不得。

诗的第五第六两句才落到本题上,落到吴郎身上。"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这两句要联系起来看,它们并不是彼此孤立,而是上下一气,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上句的"即"字当"就"字讲。"防"是提防,心存戒备,所以说防。"防"字的主语是寡妇,"远客"指吴郎。"多事"就是多心,或者说过虑。下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这两句诗串起来讲,就是说,那寡妇一见你插篱笆就防着你禁止她打枣,虽未免多心,未免神经过敏,未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但是你一搬进草堂,就忙着插篱笆,也很象真的要禁止她打枣呢!言外之意是,这不能怪她多心,倒是你自己有点太不体贴人。他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你不特别表示亲善也就够了,为啥还要插上篱笆呢?这两句诗,措辞十分委婉含蓄。这是因为怕话说的太直,太生硬,教训意味太重,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反而不容易接受劝告。

在这里,有必要附带谈一下关于"远客"的解释问题。有的注解说"远客"是指"过路的客人"。这样防远客的人也就不是寡妇,而是吴郎了。我以为这是不对的。远客就是远方做客的人,古典诗歌中从来没有把过路的客人叫做远客的。杜甫自己的诗就可以作证,象"虎牙行":"远客中霄泪沾臆。"又"早发":"艰危作远客。"这远客就都是指他自己,而不是泛指什么过路的客人的。而且照"过路的客人"这样解释,"虽多事"的"虽"字就讲不通。也和下句的"却"字失去了呼应作用。

现在我们接着讲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这两句是全诗的结穴,也是全诗的顶点。表面上是个对偶句,但不要看作是平列的句子,因为上下句之间是一个发展的过程,由近及远,由小到大。上句,杜甫借寡妇的诉苦,进一步指出了寡妇的,同时也就是广大人民的困穷的社会根源。这就是官吏们的剝削,也就是所谓"征求"。这剝削的残酷,竟达到这样的程度,使她穷到只剩下几根骨头。这也就为寡妇的扑枣做了进一步的洗雪。杜甫仿佛在对吴朗说:朋友,如果要追究扑枣的责任的话,那也要由贪官污吏们来承担,寡妇本人是没有罪的。下句,说得更远,更大,更深刻。杜甫更进一步地指出了,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又一社会根源。这就是自从安史之乱以来,持续了多年的战乱。也就是所谓"戎马"。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杜甫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这一方面固然是他那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点醒吴郎,开导吴郎

竹唐杜甫表达的思想感情(谈杜甫的34)(1)

竹唐杜甫表达的思想感情(谈杜甫的34)(2)

竹唐杜甫表达的思想感情(谈杜甫的34)(3)

的应有的文章。让他知道:在这兵荒马乱的情况下,苦难的人还有的是,绝不止寡妇一个。什么事都可能发生,也决不只是扑枣。战乱的局面不改变,就连我们自己的生活也不见得有保障,我们现在不正是因为战乱而同在远方做客,而你还住着我的草堂吗?一个自私自利的人,总是鼠目寸光的,如果能叫他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想得开一点,就自然不会在几棵枣子上斤斤计较。这样看来,最后一句诗好像扯得太远,好像和劝阻吴郎插篱笆的主题无关,其实是大有关系,大有作用的。

"又呈吴郎"这首诗的人民性是强烈而鲜明的,这一点可以不多说。这里要补充说明的是艺术表现方面的一些特点。首先是作者采取了摆事实,讲道理的手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启发对方,用颠扑不破的道理来点醒对方,最后还用自己的眼泪来感化对方。现身说法,尽可能的避免抽象的说教。其次,运用散文中常用的虚字来做转结。象"不为","只缘","已诉","正思",以及"即","便","虽","却"这些字就是。我们说过,这是一首律诗,律诗有不少清规戒律,比如中间4句就必须做成对偶,很容易流于呆板。现在因为运用了这些虚字,所以能化呆板为活泼,使这首诗既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又有散文的灵活性。抑扬顿挫,耐人寻味。此外,措辞的委婉,也值得我们注意。杜甫是草堂的主人,让不让寡妇打枣,原可以做的一分主,但是杜甫却竭力避免以主人自居,只当吴郎是这枣树的主人,而自己不过是替寡妇说情,这就更能感动对方了。

说说后人对这首诗的评价。

沈德潜"唐诗别裁"卷十四录此诗,评云:"痌瘝一体意,却不涉庸腐。"

痌瘝:读如同关。语出"书,康诰",意思是视民之不安,如疾病在身。表示对民间疾苦的关心。

沈的意思是说,杜甫此诗,把民之疾苦当成自己的疾苦,表过出对人民关心的深厚感情。绝不是有庸俗气和迂腐气的诗。

清人王闿运"湘绮楼说诗"卷一评此诗云:"叫化腔,亦创格。不害为切至。然卑之甚。"

近人曹慕樊评王闿运:"王闿运坐食啸傲,腐心八代。宜不知天地之大,江河之远。"(杜诗杂说130页)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