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剿匪记最后一个人(东北剿匪纪杏树村战斗)

1947年2月初,我东北民主联军牡丹江军区第二团侦察排长杨子荣化装深入匪巢,活捉了国民党东北第二纵队第二支队司令“座山雕”张乐山。这一战斗事迹,后来被写进了小说《林海雪原》、并改编成了电影《智取威虎山》,于是英雄杨子荣的名字家喻户晓、人尽皆知。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杨子荣在活捉座山雕之前,在杏树战斗中同样一人闯入敌巢,逼降了400余土匪,从而立下奇功,被评为了战斗模范。

最真实的传奇英雄。

在我们心目中,“杨子荣”三字就等同于英雄传说,打虎上山、临危不惧、生擒匪首的传奇故事,事隔七十多年以后,仍然可让人们为之津津乐道。这位极具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传说版本众多,各种各样都有。

因为他在部队改编时曾当过一段时间炊事员,于是又有了“杨子荣本是一名伙夫,临危受命才上了威虎山”等等传说,然而这些都是片面的、不正确的。

因为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杨子荣在智取威虎山、生擒“座山雕”之前,就已经是牡丹江军区全军闻名的英雄,战斗模范了。

那么,他是因为哪一仗而被评为战斗模范的呢?

就是本文所讲述的杏树村剿匪战斗。

此役,杨子荣以胆大心细、智勇双全的表现,荣立了特等功、并由一名战士获直接越级提拔,成为了团直侦察排排长。

东北剿匪记最后一个人(东北剿匪纪杏树村战斗)(1)

解放战争时期的东北匪患。

自晚清开始,东北匪患就没有断绝过。日寇侵占东三省,经营数十年。然而对隐藏在深山密林中的老匪们,却是束手无策。日本投降后,各路土匪更是蜂涌而起、山头林立。

而国民党为了进行反动内战,便以“高官厚禄”为诱,几乎收买了东北大大小小的所有土匪。

国民党为什要这样干呢?

其之目的:是要利用这些土匪我军为敌、使其起到扰乱我军后方的作用。

为此,国民党不但刻意纵容这些土匪继续杀人越货、荼毒生灵。还给这些无恶不作的惯匪纷纷封官许愿,一支支土匪竟然摇身一变,便成了所谓的“国军某某纵队、某某支队”,这就叫作:逆天行事。

因为公然与土匪勾结,这是历代封建王朝也不屑为之的事,而国民党就是干得出来。

由此也难怪,有这样的官府,又焉能不亡?

当时,牡丹江一带匪患尤为严重。

土匪们成群结队地趁隙袭击我军,骚扰百姓,杀人放火、残害我农村干部和群众,严重地威胁人民的生命安全,又极大的扰乱了我军后方秩序与稳定。

东北剿匪记最后一个人(东北剿匪纪杏树村战斗)(2)

与众不同的步兵班长——杨子荣的生平。

土匪必须彻底剿灭!

1946年1月,牡丹江军区第二团开进了当地的广大农村与山区,担负起了剿匪的任务。

第二团有一位作战勇敢、又机智过人的步兵班长,他就是三营七连一排一班的班长杨子荣。

而第二团刚成立时,杨子荣本已被定为七连炊事员,但是不久后,又从炊事员转任成了战斗班长。

众所周知,步兵战斗班长是连队战斗骨干,肯定得由全班军事技能最拔尖的战士中选拔而来。而按我军惯例,每支步兵连队的一排一班,又必定是全连标兵班,战斗力一般都要在全连名列前茅的。

那么七连的一班长,为何要挑选一名炊事员来担任呢?

这中间的故事也是很有意思的,就得从杨子荣的生平说起了。

杨子荣的本名叫作杨宗贵,表字为“子荣”,1917年1月28日生,山东省牟平县人。

那个年代的人,凡是上过学、读过书的,大多会有一个表字。而人们相互间的称呼,若有表字,则都要称其表字,而不能直呼其名,否则就是失礼。

所以,杨宗贵慢慢就被叫成了杨子荣。

比如三国赵云、关羽等等,皆以“子龙”、“云长”等字而称之,就是这个道理。

东北剿匪记最后一个人(东北剿匪纪杏树村战斗)(3)

杨子荣家境贫苦,父亲是泥瓦匠,因生活所迫,在杨子荣尚为幼儿时期就离开山东,去闯关东谋生。

到了杨子荣少年时,母亲为望子成龙,省吃俭用地供他读了几年私塾。然而胶东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贫穷子弟又哪能安稳读书?

1929年,12岁的杨子荣奉母亲之命,远赴安东投靠父亲。到了安东以后,杨父初时也让他继续上学,又读了两年书。

后来种种原因,学业难为继,15岁还不到的杨子荣,就进了缫丝厂务工养家;后来又到码头做过搬运工、还到鸭绿江边放过木排、当过船工。

到了1938年,时仅21岁的杨子荣已经是闯荡多年的“老江湖”了。迫于生计,又被迫进了日寇经营的鞍山千山采矿区当上了矿工。

这时候的杨子荣,经过了在数年码头搬运与鸭绿江上木排工生涯,已经磨炼的筋骨强壮、身手矫健,又兼有机智。矿上的日本监工经常随意欺凌打骂中国工人,杨子荣总忍不住要为工友抱不平。因此,在长达四五年矿工生活中,杨子荣颇有了“侠”名,深得工友们信赖。

1943年的某日,一位蛮横的日本监工下死手毒打工人,杨子荣大怒,夺了监工的皮鞭,一把将其撂倒在地,反抽了监工一顿,这就闯下大祸了。然而在工友们掩护下,最终杨子荣成功逃出了矿区,回到了胶东。

  • 注意了,在日寇地盘上,能够痛打日本监工一顿,还能顺利脱身,这绝不是普通人所能做得到的!

而杨子荣的机智与身手,由此已可见一斑。

回胶东后,在江湖上闯荡多年、历尽沧桑的杨子荣,终于遇见了一支他闻所未闻的、全新的人民军队,那就是八路军。

1945年9月,28岁的杨子荣参加了八路军。

然而,他这位几乎是“天生的侦察兵”,却差点就成为了炊事员。

当时,日军已投降,杨子荣所在部队被编入了胶东海军支队。随即,部队开赴东北,又被改编为成为了牡丹江军区第二团。

杨子荣这位“新兵”被分配在了三营七连。团首长见他是个“年龄不轻,军龄不长”的老兵,便分配杨子荣到伙房当上了炊事员。

然而,团首长们不了解的是,杨子荣虽然是个新兵,却在少年时即颠沛流离的江湖磨炼中,早练就了一身的本事。

又兼机智过人、胆大而心细,入伍后,在部队上只几个月的时间,便完完全全地掌握了一个战士所应具备的军事技能。无论射击投弹刺杀等等,项项优秀,与百战老兵相比,也是毫不逊色的。而在应急反应、灵活机变等方面,就算是很多老兵也还不如他。

部队从山东刚入东北时,连队里大多数干部战士对新环境都是陌生与稍不适应的。然而已经几闯关东的杨子荣,却非常熟悉东北的乡风民俗、野史轶闻,甚至行帮黑话与江湖规矩,他也统统了然于胸。

从胶东向东北的进军路上,部队每逢遇上什么问题,或者休息、宿营、驻扎,需要注意一些什么事项,杨子荣的办法总是成串成串的。

《三国》、《水浒》里的故事,杨子荣记得滚瓜烂熟,古今的掌故与传闻,总是能信手拈来。连队遇上打仗,他能出谋划策、想出招数;遇上疑难杂事,他又能给排忧解难。

部队连续行军打仗,战士疲劳时,有杨子荣在,常常会出现他几句话一说,便惹得大家哈哈大笑、疲乏全消的场面。

于是,只短短几个月时间,在全连官兵眼里,杨子荣这位二十八九岁的“新兵”,真不像是新兵,反而更像一位经验丰富,又仁慈友爱的老大哥与好兄长。

这样优秀的人才,岂能放在炊事班?

所以不久之后,炊事员杨子又调入连队战斗班,而且成了三连第一排第一班的班长!

而与众不同的是,杨子荣少年时在胶东、东北,前前后后读过五六年书,有文化,这在我军当时连队的战斗班长中,实际是很罕见的。

东北剿匪记最后一个人(东北剿匪纪杏树村战斗)(4)

杏树村之战——杨子荣孤胆入匪穴,生俘匪众400余人。

杨子荣具有长年练就的丰富阅历,这使得他特别地善于观察,他几乎能从人的眼神与表情细微变化中,准确的判断出其人的心理活动。

有了这项本事,才能使得杨子荣常常敢于深入匪巢,并能擒贼先擒王,瓦解敌人。

1946年1月,部队决定解决盘踞在海林镇地主武装孙江部。

当时团里挑选出了杨子荣等30多人,便衣化装,先行到达海林镇进行侦查。这股地主武装共有百余人枪,他们并没有察觉到我军的便衣侦察员已经渗透入镇子了,仍然不知不觉。

而杨子荣对敌人的言行举止进行了仔细地观察,他判定该敌基本已经失去了作战意志,完全可以实施劝降。

于是,胆大包天的杨子荣直接走进了地主武装的司令部,表明了身份,经过一番利害分析与劝说敦促之后,敌人果然放下了武器,有拒降者,立即就地缴了械。

这件事,让大家都很惊讶于杨子荣的观察判断能力,又十分的钦佩他的大胆!

然而接下来的杏树村战斗,杨子荣又干出了一件更为大胆的事,更加充分的展示了他的观察力与胆略。

东北剿匪记最后一个人(东北剿匪纪杏树村战斗)(5)

1946年2月上旬,牡丹江军分区部队开始对股匪实施分路进剿。

分区命令:以第二团一营2个连的兵力,并加强团机炮连一部和杨子荣所在的三营七连,于3月25日夜奔袭李开江匪部占据的另一个大据点——杏树村。

据上级敌情通报,逃进村里的匪军约400人。任务要求:对这股匪徒务求全歼。

部队清晨抵达,立即发起攻击。

战斗开始后,匪军据村固守顽抗,迫击炮、平射炮、掷弹筒、轻重机枪拼命地向外倾泄着火力,弹雨密集。

匪部在村子里修筑了坚固工事,工事外围还布设了鹿寨。自从日军投降后,大量火炮等重武器弹药散落民间,被土匪军捡获。所以该部匪军装备好、火力猛。

杨子荣所在七连的任务,是从杏树村侧面突破。

连队冒着土匪们的炮火,从两边向村子运动。在接近村子时,被匪军所设的鹿寨所阻。于是,对其组织了几次爆破,却均未成功。

战场总是充满了意外因素,谁也没料到,这一股匪军,竟然把工事做得很牢固。

因爆破鹿寨未能成功,部队冲不进村子,双方一时处于相峙状态。

杨子荣奉命带领一班,在晨雾中冒着敌人密集的弹雨,运动到离村庄围墙西侧100多米处,在一条小沟里隐蔽。

匪兵们乒乒乓乓地向一班开火,一班则依托沟壕还击,双方展开了对射。

杨子荣一边组织射击,一边琢磨:匪军火力猛,如果进行强攻,部队的伤亡和村内群众的损失难免都会很大。除了强攻,还有没有别的办法?

他想出一个大胆的办法:能不能趁土匪与群众处在惊恐、混战的状态中闯进村子,利用我军的声威,群众的压力和各股土匪之间的矛盾,宣传我党我军的政策,迫使敌人投降?

好一个大胆的杨子荣,他竟然想孤身闯入正在与我军交火之中的敌巢!

然而他这个胆量大到了匪夷所思的念头,肯定不是莽撞和凭空乱来。

因为他从匪军们剧烈的枪炮声中,也听到了村子内传出的惊慌混乱的嘈杂声;还有匪部虽然火力猛,但是只是凭借着枪炮多,然而明显像在乱打,并无什么章法,也没有多精确的准头;而这些现象,很明显就是敌人表面凶猛,实质军心已经大乱的征兆。

主意打定了,本应该向连长报告。然而杨子荣看了看地形,一班插得太远了,敌人虽乱火力却猛。如果再返回去向连里报告,则要耽误不少时间。

若是等敌军惊慌劲一过,一看我军打不进,敌兵情绪稳定了下来,那就再无法劝降了。

“必须当机立断,趁敌惊慌之际,趁势迫其投降。”

杨子荣决心一下,便果断地把步枪交给身边的两个战士,并对他们说道:“这股土匪可以迫降,你们别动,我进村子去说降土匪!”

战士们一听,顿时吓坏了,立即吃惊地说:“不行!这肯定不行,班长那太危险了!”

杨子荣斩钉截铁般的说道:“时间来不及了!我是班长,听我命令,我进去之后,你们替我去报告连部!”

说完,趁着敌人射击的空隙,杨子荣纵身一跃,冲了出去。杨子荣身高体壮,他用右手扯下了随身的白毛巾挥动着,大声喊道:“弟兄们!不要打枪,我要找你们当官的讲话!”

一面喊着,一面就迈着大步飞快地直朝围子的西大门走去。

孤身入“虎穴”。

这突如其来的情况,瞬间就惊动了正在交火的敌我双方,枪声骤然停止,战场上出现了短暂的寂静。

围子西门里的一个土匪连副,被杨子荣这一举动弄得昏了头,一时也迷糊了。突然他似乎又明白过来,大概以为自己这一方长枪短炮打得凶猛,杨子荣是要来投降的吧。于是这位守西门的匪军连副,急忙向匪兵们大喊道:“不要开枪,放他进来!”

接着,围子的西大门“嘎吱”一声开了一道缝,杨子荣三步并两步,到了门前,一个闪身就挤了进去。

刚闪进围子的大门,“哐”的一声,大门又关上了,门还上了栓。

这时,杨子荣的胸前立即被两支枪口顶上了。那位守西门的土匪连副凶恶地问道:“你是什么人,进来干什么?”

艺高人胆大的杨子荣却丝毫不慌,大着嗓门声、沉着地回答说:“我是民主联军的代表,你们被包围了,是来劝你们投降的!”

这话一出口,西门处的匪兵们都听到了,众人都一愣,那位匪军连副也呆住了。

另一个用枪指着杨子荣的匪兵突然吼了起来,叫道:“我看你是来送死的!”

“我来送死?”杨子荣盯着那匪兵的眼神,坦然自若地说:“若是怕死,我就不进来了,我是为了你们不死才进来的!”

言毕,他立刻扫了敌人一眼,只见匪兵们惊恐地看着他。

“果然,敌兵还在慌乱之中,军心不稳,有戏!”

想到此处,杨子荣胸膛向前一挺,顶开了那位匪兵的枪口,直前走了几步,对匪兵们一挥手,扯开嗓门大声地说起话:“兄弟们,我军的政策你们总该知道吧?只要放下武器,就一定会保证你们的生命安全……。”

话音刚落,匪众们又是一阵骚头,纷纷交头接耳了起来。

而匪军连副听了这话之后,猛然惊醒,吓得叫起来:“不准你在这里宣传,快!跟我到连部去!”

这位匪连副,话说得凶,却不敢掏枪打,显然也是色厉内荏,在露怯了。而这些特征,自然瞒不过杨子荣这个“老江湖”的眼睛。

这时,杨子荣就睬也不睬这位连副了。青年时期的关东闯荡生涯,让他清楚地知道土匪的特点,土匪头子多是无恶不作的惯匪,而匪兵大多是受骗上当、或是迫于生活的穷人,容易接受我军的政策,只要瓦解了兵众,匪首自然也就孤立了。

于是,杨子荣又大声向匪兵们喊道:“弟兄们,如果不投降,我们的十几门大炮就要把围子轰平了,想活命的跟我一起到你们连部去。”

土匪连副没办法,这时他也不敢碰杨子荣了。便命令两个匪兵看着杨子荣,他自己则赶紧跑向连部报告去了。然而在连部没找到他连长,只得赶紧又到别处找连长去了。

杨子荣则抓住这个有利时机,直接走到了向匪兵丛中,与众人拉起了家常。这时候,村子里的群众也聚拢了过来,人越聚越多。

杨子荣特别擅长与人交往,这也是他十几年闯荡中练出来的,经过了家长里短的一番交谈,村子里的匪军情况顿时就被他摸了个一清二楚。

原来村子里匪军主力有两个连,叧外还有两个小头目。

一部连长叫许大虎,是从青北寨过来的外来户。

另一连连长姓郭,其本人与部下匪兵,大多数全是本村人。因为受久了反动宣传,对我军不了解,故而出于保家护村的心理,抵抗得较为激烈。

这样,就好办了!杨子荣一纵身,站到了一高处,先对村民们喊道:“乡亲们,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是为穷苦老百姓打天下的。我们的大部队已把村子包围了,再打下去,老百姓就要遭殃。只要你们投降,保证生命安全,全村也可平安无事。”

喘了口气后,杨子荣接着又继续对匪兵们说道:“伪军兄弟们,你们都是有家有业的,有的家在本村,打下去会怎么样?你们有的家在青北寨,北甸子和板院那里都解放了,家人情况现在怎么样,你们知道吗?你们却还在这里当土匪犯罪,对得起你们的父母兄弟吗?”

东北剿匪记最后一个人(东北剿匪纪杏树村战斗)(6)

匪连长许大虎与郭“连长”。

这时候,青北寨的土匪连长许大虎和家住本村的郭连长等4个匪军头目来了。

到了一看,好家伙,匪兵与村们都在围着杨子荣,在听他讲话。

那许大虎当场勃然大怒,“蹭蹭”几步走到杨子荣身前,气势汹汹地用手枪顶住杨子荣的胸口。声嘶力竭地吼叫:“住嘴,不许你宣传,不许你扰乱军心,煽动百姓!”

杨子荣此时,早就成竹在胸,知道来的是匪首,决定先打掉他们的气焰,便大声发问:“你们谁是青北寨的许大虎?哪位是本村的郭连长?”

这个有区别的点名,却正是杨子荣的机智高明之处!因为赶过来的匪头目们,他们哪儿想得到,杨子荣只是通过一番闲谈就掌握了他们的情况,还以为自己的底细已经被我军掌握得清清楚楚了。这在心理震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于是,土匪头目们一愣,还没等他们回答,杨子荣又威严地厉声喊话道:

“你们听着,杏树村已被我们包围,为了保护乡亲们,也是给你们一条出路,我军的十几门大炮才停止了射击。只要你们放下武器,就保证你们的生命安全。走哪条路,由你们自己选择!”

青北寨来的匪首许大虎心里实际很恐惧,但他表面上却还要装腔作势地对着杨子荣叫喊:“你们不要吓唬人,我们宁死不投降,看你们怎么办,我看,还是你投降了吧!”

杨子荣一听,原来这位气势汹汹赶来、拿枪指着自己的这家伙,他就是许大虎。便故意不作理会,又转身对村民们说:“乡亲们,青北寨的许大虎,要在你们村顽抗到底,你们同意吗?”

“我们不借地方给他打仗,叫他带着人到他们村打去吧!”

“我们不同意!”

从来就没有任何民众会愿意在自己村子上打仗,何况经过了杨子荣的宣传,大家都已经知道了我军政策。这样,村民们一下情绪爆发了,群众七嘴八舌地回答着,喊着,决不能在村子里打下去了。

杨子荣这时才回过头来,一看许大虎的枪口也垂下了,这家伙明显在怕。于是杨子荣决定再给他添一把火,便又指着匪兵们对许大虎说:“你看看,他们谁愿意跟你去送死?你要把他们往死路上送,能听你指挥吗?郭连长的家就在本村,他愿意把自己的村子打个稀巴烂吗?”

许大虎的嘴却仍然很硬,他对杨子荣说:“有李团长的命令,谁敢不听我的?”

杨子荣为了分化两个匪首,便再次放大嗓门斥责许虎:“你别做梦了,别说小小的李开江,就是大匪首谢文东、李华堂也是菜板上的一块肉,我军很快就会吃掉他们。现在我警告你,别不知好歹!”

这时候,杏树村的乡绅邱老六,被杨子荣先前的话所打动,便赶回家去拿着一面白旗又来了,他到了就哀求着许大虎说:“许连长,你行行好吧,看在我们杏树村几百口人的份上,和解了吧!”

许大虎此时,正憋着一肚子火没处发,可他可万万不敢杨子荣。而邱老六这一来,便成了他的出气筒。

于是,火冒三丈的许大虎用枪顶着邱老六的脑门,瞪着眼睛直骂,说道:“我……我枪毙了你!”

邱老六吓得,筛糠似地跪在地上连连说道:“我……我可是一片好心,我是为了全村的百姓,也是为了你青北寨的弟兄啊!”

许大虎这么一来,却惹火了另一个匪首郭连长。

郭连长正在考虑投不投降的事,如果不降,外面就是大军,肯定也没有好结果。正在他犹豫间,忽然看到了许大虎在自己面前耀武扬威,欺负上了本村的头面人物,这太有失自己的脸面了。

郭连长就走过去,拦住许大虎,冷冷地说道:“姓许的,打狗还得看主人吧?你还是见好就收吧!”

“你想怎么样?”许大虎余怒未消,瞪着眼问郭连长。

“你敢怎么样?”郭连长同样瞪着许大虎,也毫不示弱。

两个主要匪首顿时变成了仇敌,各自端着手枪,怒目相对,眼看就要火并。

而另两个小匪首,愣愣地对视着,手足无措,不知怎么办好。

群众和匪兵们也开始一阵一阵骚动了起来,面对这一情况,杨子荣心里想道:土匪之间打起来,不但对匪军投降不利,还会造成群众的伤亡。

为了扭转这种不利局面,杨子荣再次灵机一动,他果断地指着附近一块空地向匪兵们喊道:“弟兄们,不要白送命了,愿意放下武器的,就把枪放在这里来!”

“我们缴枪!”话音未落,就有两个匪兵喊了声,走过去把枪放在地上。

邱老六见郭连长帮着自己,匪兵们都有降心,又有杨子荣这老八路威震群匪,他也从地上爬起来,壮着胆子大喊道:“为了杏树村的三老四少,大家欢迎弟兄们缴枪啊!”

“欢迎弟兄们缴枪!”有了邱老六一带头,村民们异口同声地也喊了起来。

这下好了,在场的匪兵们见此情景,都纷纷走过去放下了武器。“噼里啪啦”地,空地上一下就堆满了枪支。

色厉内荏的许大虎再也撑不下去了,一见大势已去,竟然也走了过去,把手枪往地下一扔,抱着脑袋就蹲在了地上。

杨子荣见大事已成,便命令郭连长、邱老六去围墙上插白旗,又叫两个土匪头目集合各处的匪兵,把枪架在大街上,整队待命,又交代,如果有个别人捣乱反抗,那就是存心要害了大家,决不能轻饶。

话说,当一班的战士向连长报告,说杨子荣闯进了土匪窝要去劝降时,真是把连领导们吓了一跳,营团首长也吓了一跳,大家都觉得难以置信,也为杨子荣这种大胆而震惊。

然而,在焦急的等待中,忽然看见杏树村围子上真的插起了白旗,围子东、西、北三扇大门也打开了,说降成功了!

营指挥所立即下令吹起进军号,部队从三面迅速开进围子。

从上午8点多杨子荣进村到中午时分,经三四小时的时间,杨子荣孤身闯入敌巢,凭一己之力,迫使使400多名土匪全部投降;共缴获重机枪4挺、轻机枪6挺、平射炮2门、迫击炮1门、掷弹简8具、长短枪300余枝和大批弹药。

这个战果,不但让团首长们惊讶,也震动了军区首长!

杏树村战斗结束后,上级为表彰杨子荣的功绩,给杨子荣评立了特等功,并获得战斗英雄的荣誉。

而杨子荣在战场上表现出来的的能力,也让分区首长们为之刮目相待。不久,杨子荣被调到团部,获越级提拔,从步兵班长直接命为相当于连级干部的团部直属侦察排排长。

杨子荣能在枪炮连天的激战中,抓着一些蛛丝马迹的细节,然后从中判断出敌军士气动向。并敢于临机决断,深入虎穴,迫降敌众。

不得不说,杨子荣虽然只是一班长,身上却是实实在在的、有着古名将之风的潜质!

东北剿匪记最后一个人(东北剿匪纪杏树村战斗)(7)

担任团直侦察排长之后,杨子荣卓越的侦察才能和机智勇敢有了更广阔的发挥天地。

他带着侦察排出色地完成了一个又一个艰险的侦察任务。

5月,他带2名战士化装成老百姓进入亚不力山侦察股匪,摸清了情况。

6月,杨子荣去绥芬河南侦察匪情,完成任务。

7月,又带领孙大德、孙立珍、赵宪功3人,组成一支小分队,深入到林海东部马圈一带侦察马喜山匪部;不久,他又带小分队几个战士,去磨刀石附近侦察“九彪”匪军的活动情况。

侦察排在杨子荣这位智勇双全的战斗英雄带领下,成为了第二团在剿匪作战中的一把最锋利的尖刀。再艰难的任务,只要交给了杨子荣,就没有完成不了的。

1946年10月1日,牡丹江分区第二团召开第一届英模大会,团侦察排长、战斗英雄杨子荣当之无愧、光荣地当选为了全团的战斗模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