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人的独特魅力(陕西人的乡土特色)

陕西省的版图呈现出南北狭长的特点,从北到南依次是陕北黄土高原、关中渭河平原、陕南秦巴山地三个地域,它们之间不仅自然条件迥异,而且地域文化、民风民俗、生活习惯等都有比较大的差异。关中地区居住着全省百分之六十的人口,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交通中心,因而很有代表性。本文所写的仅仅是关中地区居民们的乡土特色。

陕西人的独特魅力(陕西人的乡土特色)(1)

群众自发的秦腔自乐班活动

记得十多年前,央视春晚节目里有一个小品,反映的是北京、上海和陕西三个地方不同的人捡到别人遗失的钱包时的不同表现,其中上海人的精明和陕西人的淳朴形成鲜明对照。剧中李琦饰演的那个老实巴交的陕西人,和丢失钱包的人一见面,就老老实实地把钱包拿出来递给对方,老实憨厚的形象让人忍俊不禁,从而陕西人的“老实”为全国观众所熟知。说实在的,陕西人在待人接物方面与其他省市居民相比,的确显得朴实憨厚。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坑蒙拐骗、产品造假等行为,陕西虽然也不能“免俗”,但是相比其它地方而言还是要少得多。特别是长期居住在偏僻农村里的农民,憨厚得让人不由得不信任他们。如果你偶尔走进一户山村的农家,尽管彼此是从未谋面的生人,主人都会像见到久别的熟人一样打招呼:“来了!”给你拿出凳子,请你坐下,给你端茶倒水。我在陇县东南乡和渭滨区晁峪乡都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他们的举动让客人感到是那么亲切,心中也充满感动。这一点和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居民相比,差别太明显了。

陕西人的独特魅力(陕西人的乡土特色)(2)

陕西特色小吃

与此相伴随的是,由于闭塞,陕西人思想观念的保守和对新事物接受的迟钝也比较明显。在八十年代中期,全国各地兴办乡镇企业的势头火爆,而陕西许多地方却无动于衷。我在1988年曾经参加过一个地级市的乡镇党委书记学习会,会上听到最多的是书记们对上级号召办乡镇企业的不理解和抱怨,抵触情绪很强烈。当时,浙江的民营企业早已成型并且开始发展壮大,江苏的社队企业也已经发展很成熟,而陕西人还在抱怨,不愿意办企业呢。

陕西人的独特魅力(陕西人的乡土特色)(3)

关中平原夏收情景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我们这个西北小城的街头,出现了不少南方妇女,她们摆一个擦鞋摊,为路人擦皮鞋挣钱。这样的举动在陕西人眼中看来是十分丢人的事情,是陕西妇女鄙视的下贱的营生,是绝对不可能接受的。为什么南方人可以做的事,陕西人就不能做?那是因为思想里的老观念在作怪。几千年来,陕西人一直认为经商是不务正业的事,只有种地才是正道,重农轻商的思想根深蒂固。有人如果做个小买卖尚且被人所不齿,何况妇道人家抛头露面给人擦皮鞋这样“下贱”的事呢?不过,事情也在起变化,现在的街头擦皮鞋的几乎都换成了本地人,南方人不见了,原因在于这个钱还是比较容易挣的,农村妇女难以抵挡金钱的诱惑,在金钱面前,脸面也不就那么重要了。

陕西人的独特魅力(陕西人的乡土特色)(4)

个别地方小片土地还有使用牛拉犁耕地情况

有学者曾经提出一个理论叫“地缘伦理学”,主要内容是说,一个地方人们的道德伦理观念和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有直接关系。他们以陕西关中为例说明这个理论。关中地区南有秦岭,北有黄土高原,东有黄河天险和潼关关隘,环境封闭。关中地区之所以被称作“关中”,是因为它地处四十多座关隘包围之中,其中著名的有四座。东边有潼关,南边有散关,东南边的武关以及修建在宁夏境内的萧关。这四座关隘,其中修建最早的武关出现在春秋时期,散关在西周已有雏形,萧关出现在汉代,而在历史上潼关的名气最大,它是关中地区的东大门,是自秦以来兵家必争之地。关中地区是历史上十三朝首都所在地。历代统治者为什么选择把首都建在这里,不能说与这些关隘无关,它们是首都安全的第一道屏障。

陕西人的独特魅力(陕西人的乡土特色)(5)

公园里一对休闲的中年夫妻

陕西关中地区群众思想观念的形成和这样封闭的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他们长期生活在这样一个蔽塞的环境里,与外界交往不多,眼界局限于四座关隘之中。更由于渭河平原自然条件优越,大多数年景是风调雨顺,并且拥有自古以来修建的众多水利灌溉工程如秦代的郑国渠,汉代的龙首渠、六铺渠等,水利设施比较完备。在历史上关中地区曾被称为“天府之国”,群众的温饱问题早已解决,因而群众心里优越感油然而生。一个是眼界狭窄,一个是心理上的优越感,这是关中人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然形成的的两个特点。我曾见到过一位“农转非”从农村出来的妇女,有一次乘火车一同外出,当火车行驶到河南境内时,她说:“越往东走越穷”。这句话让我很震惊,怎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呢?在她的认识中,陕西是最好的地方,比东边各省都要富。当火车行驶到河南信阳一带时,看到田园风光还不错,她说:“这地方还可以嘛。”这是她对河南的较高评价了。

陕西人的独特魅力(陕西人的乡土特色)(6)

山区一对贫困的老年夫妻

关中人多年形成的生活习惯很难改变。关中地区是我国小麦主产区,群众以面食为主。关中人擅长做各种面食,就是面条也能做出许多花样来,臊子面、扯面、大刀铡面、旗花面、杨凌蘸水面、刀削面等等,品种多得不胜枚举。农村里,谁家的媳妇如能手工擀出“薄、筋、光”的面条来,一定会获得周围邻居们的好评,夸她是个好媳妇。陕西人中午那顿饭一定是面条。他们走到哪里,即使到了国外也要找着吃面条。一碗干面拌上辣子、醋和盐,再加上少许的菜,就是他们的最佳美食。喜欢吃面没有什么不对,可是许多陕西人却会拒绝除面食以外的其它食物,他们对大米基本是拒绝的,城市人平时很少吃大米,农村人根本不吃大米。有的人更为极端,除了吃面条里拌的那一点菜(一点红萝卜,一点豆腐,一点肉臊子、一点菠菜等)之外,不愿吃其它任何菜。有一位老年人,还是一位退休干部,面对着一桌子丰盛的菜肴,家里子女们劝他吃菜,他固执地不吃,家里人气得说:“难道菜里有毒吗?”还有一位女士,因为长期不吃菜营养不良,造成骨质疏松、腿骨骨折,实在没办法了才开始吃菜。我见到有的人到了南方,对南方的那些饭食实在难以接受,他们的评价是:“难吃死了。”有的人宁愿吃方便面,也不愿吃南方那些饭菜。爱吃面没有错,可是固执到拒绝吃菜,不讲营养搭配就不好了。

陕西人的独特魅力(陕西人的乡土特色)(7)

快乐的儿童

外省人知道陕西人不吃鱼,其实这是有原因的。首先是不会做鱼。多年前我在乾县水库上劳动,有一次发大水,水面上漂着许多鱼,在工地上干活的民工们纷纷下河捞鱼。后来看到他们把鱼放进一口大锅里用水煮,煮熟了给每人盛一大碗,撒些盐,就那样吃。只听他们纷纷说,这鱼难吃死了。看看他们的碗里,鱼被煮烂了,鱼的肉和刺混合在一起,让人无法下口。他们做的鱼最后只有倒掉。多年后,我又听到一位退休干部说,他小时候在农村,有时在河里捞鱼,捞回鱼了可是不会做,有一位邻居大妈说我来做。他们很高兴的把鱼交给大妈。结果做出来的鱼也是像上边说的那样,成了一锅肉和刺混合在一起的“肉酱”,让人无法下口。听他说,不爱吃鱼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吃鱼得把鱼刺吐出来,这很费时间,不如吃肉方便。如果是坐席,等你吃了几口,别人把肉都吃完了,所以还是选择吃肉吧。

陕西人的独特魅力(陕西人的乡土特色)(8)

陕西小吃大刀铡面

关中地区的群众思想观念的形成既有自然地理环境因素,也有历史人文因素。关中是上千年历朝历代的统治中心所在地,这里被称为“天子脚下”。关中平原北边的黄土高原上,从西到东一字儿排开数十座历代帝王的陵墓,它们在默默地俯视着这块大地。从先秦诸公到秦始皇,从汉代茂陵、隋代杨陵到唐代昭陵、乾陵,无不在时时宣示着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辉煌。这里人文荟萃,人杰地灵,历史积淀深厚,文化底蕴很深,因而在关中地区群众的头脑里,长期以来,浸淫着千百年来形成的伦理道德、人文素养、民风民俗、文化修养等等,当然其中既有值得传承的优秀遗产,也有应该否定的糟粕。

陕西人的独特魅力(陕西人的乡土特色)(9)

拉胡琴的老人

先说好的。首先,关中人很重视礼仪。即使农村没有多少文化的农民,待人接物都很有礼貌。比如,农村学生的家长会教导自己的孩子,路上遇到老师要打招呼,用他们的话说就是要“问”老师,就是问候、问好的意思。在农村无论走进哪一家,主人都会热情接待,绝对不会冷眼相看。对长辈的称呼也很讲究,长辈去世叫做“殁了”,绝不会说成“死了”。农村里的婚丧嫁娶(这里叫做“红事”、“白事”)都有一定的章法。逢年过节走亲戚也有一定规矩,什么日子去,带什么礼物都是有规矩的,不按规矩来会被耻笑。

陕西人的独特魅力(陕西人的乡土特色)(10)

农村儿童

其次,关中人有读书的优良传统。在农村行走,会经常看到许多人家的大门门楣上书写着“耕读传家”几个大字,勤恳劳作、认真读书是关中人世世代代的追求。热爱读书是关中的传统。历史上,宋代张载在眉县横渠讲学,被称作“横渠先生”,他所创立的“关学”源远流长,对中国文化影响久远,至今在宝鸡地区还有较大影响。孔子的弟子燕伋是千阳县人士,现在重修的燕伋台复述着从春秋时期到现在的宝鸡人读书传统。而扶风县的绛帐镇,它的名字就来自东汉时马融讲学时所用的绛色帐子。华山脚下的玉泉院原来是道士贾得升为他的师父陈抟所建的祠堂——希夷祠,等等。这些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文化遗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世代关中人,这种影响可以说是深入到骨髓里的。关中农村人人爱读书,在文革后恢复高考时,许多农家子弟考入大学和中专学校深造,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陕西人的独特魅力(陕西人的乡土特色)(11)

典型的关中农家小院

再次,关中人有讲卫生的传统。随便走进农村里任何一家,都是收拾得干干净净。八十年代我曾经去过凤翔县一户人家,当时这家生活水平不高,屋里的地面还是土地,连砖都没有铺。可是他家的地面干干净净,没有一点垃圾,甚至没有浮土,砸实了的地面光堂堂的,并不比砖墁地逊色。我曾经听到一位铁路流动单位的女职工说,她在外省一个地方干活时,看到当地居民家把被子拿出来晒,竟然不拉根绳子搭被子,而是直接把被子铺在路边的冬青植物上晒。路边的冬青植物本来就很脏,被子本身也很脏,看着实在不像样子,给她留下很深印象。对比之下,她觉得陕西人要讲卫生多了。

陕西人的独特魅力(陕西人的乡土特色)(12)

桃花源里可耕田

第四,关中人勤俭持家。过去,关中农村人一辈子有三件大事,盖房子、娶媳妇、埋人。许多人一辈子省吃俭用,积攒一点钱就是为了这几件事。盖房子是为娶媳妇做准备,没有房子媳妇是娶不进家门的。娶媳妇又包括说媒、订婚、下聘礼、迎娶等许多环节,花费巨大。农村里长辈去世,埋人这个环节也必须大操大办,因为在许多人眼里这有关“面子”。一辈子省吃俭用节余的钱主要花在这几个地方了。与关中人的节俭相比,我国有的地方农村人是没有这样习惯的,据说他们家房子可以是破破烂烂的茅草房,院子连围墙也没有,只是用木棍扎成篱笆墙,可是他们该吃吃、该喝喝,去哪里旅游是说走就走,比陕西人潇洒多了。相比之下,陕西人显得抠抠索索不大方。

陕西人的独特魅力(陕西人的乡土特色)(13)

在庙会上卖小吃甑糕的小贩

再说不好的。以下事例主要说的是在城市里工作的有一定文化的人,不包括农村人。首先,关中人在面对外省人时往往不由自主地显示出一种莫名的优越感。他们对外省人说起关中,特别是西安时,那种自豪和傲视别人的神态简直无法用语言形容。这样的人很多很多,不仅在本省能见到,即使在外地遇到关中人,他们也会自豪地说关中的各种优越,什么都好。对于陕西那些文物古迹,他们说起来如数家珍,并且往往乐此不疲。有一次我在海南三亚遇到一个陕西人,就对我吹嘘西安饺子馆的饺子如何如何好吃,其实要论哪里饺子好吃,应该数东北、河北一带,陕西根本排不上名次。

陕西人的独特魅力(陕西人的乡土特色)(14)

手持摄像机的老人

不可否认,人人都喜欢说自己家乡好,这本来无可厚非,但是这里有三点要提醒他们:一是,这些以关中人自居的人在展现自己的骄傲时,应该想一想,在千年前陕西那段辉煌的年代,当时你的先人是不是陕西人呢?上千年时间里,兵荒马乱,人口迁徙频繁,现在居住在陕西的人就一定是原来的居民吗?据我所知,现在的凤翔人有许多就是后来从外地迁来的移民或是驻军的后代,其中不乏江西和山西人的后代。眉县人中有许多是三国时期诸葛亮率领的蜀国军队的后代。三原县有许多是山东移民。二是,把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辉煌,演变成陕西的辉煌是不是太狭隘了?那些东西属于中华民族,请不要把他们据为陕西私有。三是,过多的夸耀祖先的辉煌,躺在先人的身上睡大觉,沾沾自喜,看不到时代的进步,不思进取,这种情绪已经严重影响了陕西的发展。这真有点像鲁迅笔下的阿Q经常念叨的那样:“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这样的话说那么多没有任何益处。

陕西人的独特魅力(陕西人的乡土特色)(15)

陕西特色的大锅盔

实际上,自唐代灭亡以后,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东移,陕西被边缘化,又地处偏远的西北地区,早已失去了往日的优势地位。在唐以后的近千年中,这个地区经济凋敝,和东南地区江浙一带在南宋以后的飞速发展相比,差距越来越大。不仅是经济上的差距,人们思想观念上的差距更大。如果还是把古代曾经的辉煌总挂在嘴上,是没有丝毫积极意义的。再辉煌的历史也不能当饭吃。

陕西人的独特魅力(陕西人的乡土特色)(16)

在庙会上专注听戏的老年人

其次,陕西人很瞧不起外地人。我曾亲耳听到好几个人对我说,他看不起河南人,看不起甘肃人,主要是因为这两个省的人穷。他们把河南人叫“河南担”、“难民”,把甘肃人叫“炒面客”、“洋芋蛋”。不仅看不起这两个省的人,而且有时南方人也不在他们眼中,有人把上海人叫“上海鸭子”,把四川人叫“四川子(个子矮)”,或者把南方人一律叫“蛮子”。以前还有人把北京人叫“北京猴子”。由于历史原因,关中一带有不少河南移民,他们是经常被歧视的对象。以前遇到好几次这样的事,如果有人帮别人介绍对象,对方一听你介绍的是河南人,就会毫不犹豫地拒绝。

陕西人的独特魅力(陕西人的乡土特色)(17)

庙会上唱大戏

再次,在外省人面前,陕西人又往往显得呆板和木讷,不善于和人交流。有人说,陕西人出了省,在外地人眼里看来,形象好像“兵马俑”。这个比喻有几个意思。一是陕西人爱夸耀陕西历史文物,人家干脆把你叫做文物好了。二是陕西人显得死板,不灵活,用兵马俑呆呆的模样来比喻也算恰当。的确,陕西人出了省,往往表现出的是不灵活,行为上不合拍,语言上难以交流。十几年前我在天津学习时,遇到一位来自陕西铜川的中学教师,他不会说普通话,别人和他打招呼,问他是什么地方的,他用陕西话回答铜川,因为口音,人家没听懂,交流于是无法继续下去。在酒席上,一张桌子坐了十个人,九个人都在谈笑风生,只有他一个人孤独地呆在一边。别人和他无法交流,他和别人也无话可说。有人问他,你是不是不爱说话?他回答,不是啊。我估计他当时虽然嘴上不说,心里却在嘀咕,别看你们说得热闹,有什么意思呢?我还不愿和你们说呢。

陕西人的独特魅力(陕西人的乡土特色)(18)

陕西八大怪之一——帕帕头上戴

还有一点,不知算优点还是缺点,就是陕西人很眷恋家乡。他们总认为陕西最好,同时骨子里还有“父母在不远游”的旧观念作祟,不愿意在外地工作和生活。我认识的一对夫妻,两个人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江苏无锡工作,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想方设法要调回西安,后来和西安某厂的一对南方夫妇对调终于回到西安。到了九十年代,因为两个孩子工作无法安排,只好又应聘去了山东威海一家私营企业。

陕西人的独特魅力(陕西人的乡土特色)(19)

捏面人的手艺人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改变。现在的年轻一代和他们的父辈相比,已经有了许多改变,这是不言而喻的。不过意识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真心希望陕西老乡能够尽快从旧的思维窠臼中走出来,跟上时代的步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