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龄临死承认不如魏征(房玄龄杜如晦魏征共同的老师)

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王通《中说》

隋唐之际,名人辈出,文有房谋杜断,武有李靖李勣,他们都是站在金字塔尖的人物,即便是放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也是不得不提的巨浪,他们都为大唐立下了不朽的功勋,除此之外他们还有一个交集——都是文中子王通的门下。

房玄龄临死承认不如魏征(房玄龄杜如晦魏征共同的老师)(1)

01

王通是何许人也?他的名声并不显赫,史书中也没有专门立传,被称为牛人是否言过其实? 中国历史讲究三不朽,分别是立德、立功、立言,王通的主要功绩在立言,通过推广学说,影响了一大批人,是当时的顶级流量。

王通,字仲淹,山西河津人,家学渊源深厚,从小习读五经,为了读书连衣服都懒得换,把所有时间都用在学习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学问精进,15岁时就开始当老师教书育人,是典型的学霸。

18岁时考中了秀才,四方游历,到了长安,向隋文帝进献《太平十二策》,提出“尊王道,推霸略,稽古验今,运天下于指掌”,想要做帝王师。隋文帝看过之后,让大臣们传阅,讨论一下王通的治国策略是否有价值,结果大臣们觉得王通这个小年轻太嫩了,贬损了一番,隋文帝就打发他回老家了。王通一看不被重视,没在心里憋着,提笔唰唰唰写了一首《东征之歌》,表达怀才不遇的心情。

我思国家兮,远游京畿。

忽逢帝王兮,降礼布衣。

遂怀古人之心乎,将兴太平之基。

时异事变兮,志乖愿违。

吁嗟!道之不行兮,垂翅东归。

皇之不断兮,劳身西飞。

少年经历挫折的王通会就此“悠然南山下”吗?

02

碰壁的王通没有就此消沉,而是以孔子为榜样,著述讲学传播思想。

他选择在黄河、汾水之间的白牛溪开课授徒,有很多偏远地方的学生慕名前来。后来政府多次征召他出来做官,对朝政失望的王通没有接受。

隋朝重臣杨素对王通也十分尊重,劝他走入仕途。

王通说:“我的祖先幸而留下来破旧的住宅,足可遮风蔽雨;微薄的田地,足使我有稀粥可吃。读读书,谈谈道理,足以使自己身心愉快。但愿你真心诚意治理天下,只要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我受到的恩德就够了,不愿出来当官。”

有人挑拨离间,告诉杨素说:“事实上他侮辱了你,你为什么还对他尊重!”

杨素问王通是不是如此,王通说:“如果你可以侮辱,我侮辱你岂不正好;如果你不可以侮辱,我侮辱你就是我的错误。无论得失,都在我身上,你何必在意!”

杨素听后,点了点头,觉得很有道理。

《资治通鉴》记载了一个王通教学的小故事:

学生贾琼问:“如何可以使诽谤消失?”

王通说:“不要争辩。”

贾琼又问:“如何可以平息怨恨?”

王通说:“不要争论。”

当我们被别人误解的时候,或者有很多流言蜚语诋毁我们,我们如果去辩解了反而会越描越黑,越争辩越显得我们心虚,并不能打消误解。

听到别人诽谤就愤怒的,最容易被挑拨离间;听到别人赞扬就欣喜的,最容易得意忘形。不要愤怒,也不要欣喜,既不会被挑拨离间,也不会得意忘形。

房玄龄向王通请教事君之道,王通说:“无私。”

又问使人之道,王通说:“无偏。”

再问化人之道,王通说:“正其心。”

如果一个人能够无私无偏,心术端正,那么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是能够游刃有余的。

王通关于人际关系和人情交往也有独到见解,他说:“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 意思是,以权势交友的,权势失去了,交情也随之断绝;以利益交友的,利益穷尽了,交情也随之结束。

王通的故事说了不少,还是看不出此人有什么了不起,那么王通到底有什么功绩呢?

03

从汉武帝以来,儒学逐渐把天人关系作为重点,天人感应和谶纬迷信盛行,儒学被神话了,王通把儒学重新拉回探究伦理的道路,提出“存道义,去私利”的主张,对宋明理学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隋唐时期中国封建制社会由前期向后期过渡。在思想文化领域,由于佛教、道教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儒学没有根据时代的需要丰富补充发展,不再享有独尊的地位,出现儒,释,道三教并立的局面.在儒学日趋衰落的形势下,王通想重新恢复儒学的正宗地位,他吸收佛道思想精华,明确提出“三教合一”的主张。

王通耗费九年时间著成《续六经》,包括《续诗》、《续书》、《礼论》、《乐经》、《易赞》、《元经》,可惜大多已失传了,今天还可以看到的是《元经》和王通门人记录其思想的《中说》,以及《止学》的一小部分。

房玄龄临死承认不如魏征(房玄龄杜如晦魏征共同的老师)(2)

后世一些思想家对王通口诛笔伐,是因为他胆敢续写六经,这分明是以圣贤自居的僭越行为,即便不算欺师灭祖,至少也算恬不知耻!但王阳明却很推崇他。

儒家先贤中,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之后,韩愈是一个符号性人物。韩愈之后便是二程、朱熹,朱熹之后是王阳明。王阳明之后,就没有这个级别的人物了。

但王阳明说:“韩愈是文人中的雄者;王通是贤德的儒者。后人因为文章的原因,把韩愈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尊崇韩愈,其实韩愈比王通差远了。”王阳明还说,若不是王通死得早,是有希望成为圣人的。

写书,讲学,影响力大,这些还不够牛逼?看看牛逼是怎么长大的。

05

完成《续六经》后,王通的名声更响亮了,讲学的地方门庭若市,学生弟子上千人,还有许多名士纷纷前来听讲,赵郡李靖、清河房玄龄、钜鹿魏征等一代栋梁之才,都曾经听他讲授辅佐君王之道。后来形成了一个成语“河汾门下”,用来形容名师门下,人才辈出。

清朝颜古翁有诗云:“门罗相府文中子。”指的就是王通的功业。

据《文中子》称:“门人窦威、贾琼、姚义受《礼》;温彦博、杜如晦、陈叔达受《乐》;杜淹、房乔、魏征受《书》;李靖、薛方士、裴晞、王珪受《诗》;叔恬受《元经》;董常、仇璋、薛收、程元备闻六经之义。”

其中,温彦博、杜如晦、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靖几位都是初唐时的名相良将,都在唐太宗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列。从这个意义上说,“贞观之治”是王通门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门人弟子多显赫之人,你以为王通是个白胡子老学究?那就错了。

06

公元617年,大唐王朝建立的前一年,王通在家中病逝,年仅33岁,学生们私自给他一个谥号:文中子。

在封建时代,谥号一般都是政府授予的,私自起谥号是违法的,但王通门下无视这一法律风险,也足见对老师的崇敬和不舍。

王通作为一代大儒,门人弟子又影响巨大,死后史书中却没有记载他的生平,这显然是极不合理的。

据说王通的弟弟王凝曾经在武德年间弹劾过侯君集,牵连到长孙无忌,当时正值李世民扩张势力,与李建成争宠的关键时刻。

左膀右臂被弹劾,李世民自然心中不快,恨屋及乌,当权后编纂《隋书》,写史的人惧怕唐太宗的龙威,而不敢写王通的事迹。

看来历史的记载,不一定与事实相符,有时候是写历史的人,对某一个人有主观成见,想做到大公无私很难。

王通英年早逝,名声不显,但他孙子的名号四海皆知,直到今天还被经常提起。他的孙子就是写下不朽篇章《滕王阁序》的王勃,不幸的是,王勃也英年早逝。

王通年轻的时候志在天下,但到处碰壁行不通,看到所处的时代不宜施展才学,于是退下来讲学,培养下一代,教化年轻的学生,传播种子。他坚信思想一代代地传下去,总有开花结果的一天。他的目的达到了,虽然没有看到这一天的到来。但他的思想流传了下来,指引后人前进,从这个意义来说,文中子无疑也是伟大、不朽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