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家怎么认识古文字(说文解字华夏先民造)

潘朝晖/文

汉字“过”,古作“過”。

考古学家怎么认识古文字(说文解字华夏先民造)(1)

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过”是西周早期的金文,有两款:一款从“止”,另一款从“辵”。

考古学家怎么认识古文字(说文解字华夏先民造)(2)

华夏先民造“过”这个符号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呢?

个人理解如下:

1.表诸于身

先民们通过实践和观察,发现要想跳得远或跳得高,都必须先“放低身段”一一曲膝下蹲,弯腰折身。用现代物理学的专业术语讲,这叫“蓄势”。

考古学家怎么认识古文字(说文解字华夏先民造)(3)

下图就能非常形象地告诉我们到底什么是“过”一一曲膝下蹲,弯腰折身,蓄势跳跃。即:西周早期金文“过”中的折线形符号表意的是“起跳时的身姿”,而且强调了人体的四个关节部位(颈肩、髋、膝、踝)。

考古学家怎么认识古文字(说文解字华夏先民造)(4)

人,通过“曲膝下蹲、弯腰折身”方式来蓄势,然后起跳,实现身体在空间上的移动变化(跳远、跳高)一一这就是现在的常用义“经过”。后来,“过”的运用又由“空间的跨越”延伸到“时间的跨越”。

2.表诸于物

西周早期金文“过”中的折线形符号还可表示“轨迹之形”。

比如:

看典册,目光在典册上“从上到下、从右到左”来回扫视,这就叫“过目”。

洗衣物,手持衣物在水中来回划拉漂洗,这就叫“过水”。

上山坡,攀登路线绝不会是直线向顶,而是曲折盘旋,这就叫“过山”。

考古学家怎么认识古文字(说文解字华夏先民造)(5)

问题来了:

问题1,“过”为何会引申出“错”?

个人认为,为蓄势起跳而曲膝折腰,这是“身不正直”;为顺利登顶而曲折盘旋,这是“行不正直”。正是这“不正直”的内涵被后人歪曲利用了,引申为“错”一一这就是“过错”的由来一一“不正直”。

问题2,“过”为何从西周金文中的折线形符号变成小篆中的“咼”?

考古学家怎么认识古文字(说文解字华夏先民造)(6)

这就得学习一下汉字“冎/咼”了。

考古学家怎么认识古文字(说文解字华夏先民造)(7)

小篆“冎”表意的是“人体骨架之形”。

小篆“咼”比“冎”多了个“口”,强调的是“女性骨架之形”。华夏造人之神叫“女媧”,“媧”就是“女性之咼”一一突出了“孕育胎儿的髋胯部位”。

考古学家怎么认识古文字(说文解字华夏先民造)(8)

甲骨文“冎/咼”是折线形符号,用于表意人体时就是“人体骨骼和骨关节的曲折之形”,而小篆“冎/咼”表意的是“人体的骨架之形”,二者之间应该算是被很牵强地联系在了一起一一都与人体骨骼有关。

这就是汉字“过”从金文向小篆演化时发生突变的逻辑。

考古学家怎么认识古文字(说文解字华夏先民造)(9)

这是今天的闲扯

图片均自网络,侵删,感谢原作者

本文原创,欢迎转载和讨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