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架流行沈阳的历史背景(整鸡不吃却偏爱鸡架)

我们所熟悉的《三国演义》中,有这么一段情节,十分耐人寻味。

曹操率兵攻打刘备军,却屡屡受挫。

曹操向来都是个爱面子的人,想要进兵,却被马超据守,攻不进去;想要退兵,却又怕刘备耻笑。

犹豫不决之间,夏侯惇来到曹操身边,询问曹操,今日夜里军中的口号是什么。

此时,刚好厨子给曹操进献了一碗鸡汤,曹操夹起汤里的鸡骨头,不禁随口说道,“鸡肋,鸡肋……”

行军主簿杨修,听说曹操给军中下了“鸡肋”这条口号,就告诉大家可以早早收拾行李,准备退兵回家了。

夏侯惇很不解地问杨修为什么要这么做,杨修说出了曹操的心思:

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

故事的结局,看过《三国演义》的人也知道,杨修被杀,曹操最终也果然退兵。

这就是著名的“鸡肋的故事”。

鸡架流行沈阳的历史背景(整鸡不吃却偏爱鸡架)(1)

杨修之所以被杀,不是因为他说错了曹操的心思,而是因为他说对了曹操的心思。

我们知道,曹操是个十分忌讳别人比自己聪明的人。

在此之前,杨修屡次道破曹操的心思,已经让曹操有杀杨修之心。如今,杨修再次耍小聪明,道破曹操心机,曹操再也忍受不了,于是就以“扰乱军心”为由,杀掉了杨修。

有小聪明,无大智慧的杨修,也永远与“鸡肋事件”绑在了一起,每每提及,都令人既惋惜、又引以为戒。

故事讲到这里,我们不禁想知道,鸡肋,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它真的“食之无肉,弃之有味”吗?

鸡肋,其实就是鸡的肋骨,它是鸡架的一部分。

提到鸡架,如今的沈阳鸡架可以说是一火再火。

沈阳人喜欢吃鸡架,是由来已久的。忙碌了一天,朋友们三五成群聚集在一起,喝着啤酒,啃着鸡架,或诉苦、或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真是美哉!

沈阳人说,鸡架的灵魂,正在于它“没有肉”。没有肉的鸡架,能让大家多喝一会儿酒,多聊一会儿天。

紧张的日子里挤出来的悠闲时光,才弥足珍贵。

鸡架流行沈阳的历史背景(整鸡不吃却偏爱鸡架)(2)

有关鸡架,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清朝的时候,在沈阳的一家贝勒府,有一个很善良的厨子。

(“贝勒”是满语,指的是大清王朝宗室的第三等爵位。)

当时多地都在打仗,有许多穷孩子流离失所,在街面上流浪。

厨子看到孩子们很可怜,自己又没有什么能力救济这些孩子,于是就想出了一个办法。

每次给府里做鸡,他都把鸡的骨架剔除出来。

他把这些鸡架一点点攒起来,给孩子们煲汤喝,然而鸡架并不耐存,容易变质,于是他又将这些鸡架熏酱出来,拿给孩子们吃。

后来,贝勒府的管家发现了厨子善良的举动,于是活活打死了他。

然而厨子做出来的鸡架,却从此广为流传。

这位厨子,也许不是历史上第一个做鸡架的厨子,但却很可能是历史上最温情的厨子。

从此,鸡架就承载着这个有温度的故事,成为了沈阳人餐桌上必备的美味佳肴。

鸡架流行沈阳的历史背景(整鸡不吃却偏爱鸡架)(3)

故事的真假,其实已无需过多地去探索。

因为,故事想要表达的沈阳人,乃至中国人对于善良、智慧、温情的定义,已足够让人拍手称赞。

这就是沈阳鸡架的意义,中国人餐桌上的文化温度。

感谢您阅读本文。

关注漫笔古今,观看更多精彩内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