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宗客家发粄为什么没有韧劲(漫谈客家粄与粄文化)

来源: 闽西广播电视报社

漫谈客家粄与粄文化

□周继章

  民以食为天。有中国人的地方,必然离不开中华美食。作为汉族民系的一支,千年来,客家人在迁徙融合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餐饮文化,客家美食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谈及客家美食,小吃是绝对离不开的话题,客家小吃的特点就是就地取材,具有当地独特的风味,因而往往用以寄托浓浓的思乡之情。客家小吃以米制品为主,是主食的延伸,粄就是其中一款地道的美味小吃。

正宗客家发粄为什么没有韧劲(漫谈客家粄与粄文化)(1)

客家粄的历史源流  “粄”非客家原创,对于大多数现代人来说,“粄”确实是陌生的,也只有在客属地区才有比较高的使用度和认知度,不过“粄”古已有之,是有历史渊源和史书记载的。  粄,字从米,从反,反亦声,为古汉语,也写作“䉽”或“䬳”,读音相同,互为异体字,可通用。“反”为“饭”省,“米”指“大米制品”,“米”与“反”联合起来表示“大米制作的食品”。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未收录“粄”字,只在《康熙字典》里能找到“粄”字,对其的解释为:《广韵》博管切,《集韵》补满切,并音昄,屑米饼,亦作䉽、䬳 。粄为古汉语,也是客家话、海南话的特色词。  在古代许多史籍中都有记载类似“粄”的叙述:如《南史·齐衡阳王钧传》载:“钧字宣礼,年五岁,所生区贵人病,便加惨悴,左右依常以五色饣半 饴之,不肯食。”《玉篇》食部:“饣半 ,屑米饼。”《正字通》:“饣半 ,饼别名,六朝人呼饼为饣半 ,或麦面、或屑米为之。旧注:专属米饼,非。”又如《荆楚岁时记》:“是日,取鼠曲汁蜜和粉,谓之龙舌䉽,以厌时气。”再如《宋书·郭原平传》(南朝梁沈约撰)有载:“宋文帝崩,原平号恸,日食麦饣半 一枚,如此五日。人曰:‘谁非王臣,何独如此?’原平泣而答曰:‘吾家见异先朝,蒙褒赞之赏,不能报恩,私心感动耳’。”唐代小说《酉阳杂俎·前集卷七·酒食》(段成式撰)在介绍“五色饼法”时曰:“刻木莲花,藉禽兽形按成之,合中累积五色竖作道,名为斗钉。色作一合者皆糖蜜,副起粄法、汤肱法、沙棋法、甘口法”。可见,南北朝时期,“粄”就已经出现了,距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  从物质层面来看,所谓的粄,一般都是用大米磨成粉或浆后制成,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也有不少是用粟米粉、木薯粉或者地瓜粉制成的,并无特别出奇之处,是一类传统的特色小吃,在客家人居住地较常见。客家粄的种类及制作  粄内涵丰富,既可作小吃,也可为主食甚至是一道菜肴。有各类粄二百多种,种类繁多,且颜色、形状、大小各不相同,主要有:  1.以“味道”命名的粄:如咸粄、咸甜粄、甜粄等。其中,甜粄应该是最有味儿——往常,它只在过年时才有,相比于其他粄,甜粄有着特殊的含义,客家人过年有“不蒸甜粄不过年”之说。甜粄甜、韧、厚,富有特色韵味。制作方法也颇为讲究,糯米和籼米以7:3的比例在水里浸泡一天一夜,膨胀后磨成米浆,过滤去除水分后成为糯米面团,接着把黄糖熬成糖浆倒入糯米面团,加温水揉搓,搓好的生甜粄满满地摊在垫有竹叶或芭蕉叶的蒸笼上,蒸笼有30多厘米高,要蒸四五个小时,传统的客家甜粄如同厚砖一样厚。甜粄可直接冷吃,亦可切成小块或煎或蒸而食之。  2.以“形状”命名的粄,如簸箕粄、粄条、粄圆、老鼠粄等。老鼠粄因其两端尖,形似老鼠而命名,口感滑溜,有香有色。其制作方法是:将粘米粉和木薯粉拌匀,再慢慢倒入开水用筷子搅拌,出现絮状团后用手和,和至面团稍硬时,取一点用手心搓长条状即可。另需备好炒熟的肉碎,因为老鼠粄完全由肉碎来提味。将搓好的老鼠粄倒入开水中煮七到十分钟(筷子可夹断,中间不留生),捞起放入碗中,撒肉碎、葱花、胡椒粉,搅拌即可食用。  3.以“主要的馅料”命名的粄,如菜头粄、笋粄、豆芽粄等。这类粄的制作包括制粄皮和内馅。如笋粄,粄皮以米粉为原料,用开水拌和揉搓,配以适量煮熟的芋或甘薯,制成薄度小圆形粄块;内馅则以半肥瘦猪肉及竹笋(冬笋为好)为主,分别切碎,再配上虾米、鱿鱼丝、香菇、胡椒粉、盐等。然后用粄皮裹住肉馅,捏稳封口成半月形,如同“饺子”,放进开水锅中煮至粄块浮起,起锅加佐料食用。  4.以“颜色”命名的粄,如红粄、黄粄、白包板、红桃粄等。黄粄是客家久负盛名的传统小吃,可以酿、蒸、煮、煎、炒,还可以切片晒干,暑天用来煲糖或煲咸蛋,清凉解暑。做法先将上好的干柴草烧成灰,加入一些杨梅叶子(调色用)和少许生石灰(防止所做的黄粄吃后过冷),再将其用干净的布包好放在桶中用水淋,制成浸米用的草木灰水。将禾米(或糯米)和籼米(比例约为1:2)淘净,放草木灰水中浸泡数小时后加工成米浆。再将米浆倒在锅中用文火煮,须不断搅拌以使水分蒸发而不致烧糊,从而制成柔软又富有韧性的粄团。将粄团蒸熟后放在臼中舂十几二十分钟,黄灿灿、香嫩嫩的黄粄便制成。  5.以“植物”命名的粄,如艾粄、苎叶粄、芋子粄等。其中,苎叶粄香气可口,软而不腻,常吃苎叶粄,还能耐饥渴、长力气,去除皮肤疾患,强身健骨。做法是摘取新鲜雏嫩苎叶,和适量粳米、糯米和井水于石臼捣烂、粘合,形成青翠欲滴的粄团,然后把粄团捏成小块,放在蒸笼中蒸熟。  还有的根据民间故事命名,如印子粄、新丁粄、仙人粄等;有的根据做法命名,如捆粄、碗粄等。客家粄的文化内涵  1.粄在祭祀中的角色。粄在客家人逢年过节的祭祀活动中,承载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祭祖还是祭祠,祭品都少不得粄,也许是粄能给予逝者最好的哀思,或者粄增强了血缘宗亲的力量,被赋予了族群的凝聚力。  2.粄在亲情上的融入。粄是客家人最能感受家乡情节的美食,已经和客家人融为一体。过去逢节期,出嫁女儿去了娘家,回家时总要带回苎叶粄。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浸含着悠久的文化。  3.粄在思念上慰藉。粄一直是客家人思乡的慰藉,承载着几代人共同的情感。舌尖上的粄,便是客乡的味道归家。  4.粄被寄予美好。客家人对“粄”寄予了更深的含义,无限大,无限美。冬至吃艾粄,以示庆祝丰收;过年做“糖糕粄”,寓意“年年高升”;婚礼送红粄,代表对新人未来红火日子的祝福;新生儿满月送擦粄,表达迎接新生命到来的喜悦。发粄,蒸熟后会从碗面隆起来,像一座尖顶的小山峰,且出现裂缝,客家人称之为“笑”,喻为喜事降临的征兆。所以,发粄要“越笑越好”,古代即流传过年吃发粄以求好兆头。发粄也因寓意着发财、发家等意义,深受客家人喜爱。元宵节,客家人都会做包粄,意为包银包金,预示一年行大运,发家致富。印粄,是客家人重大庆典时用来拜天公最重要的祭品。蒸好的粄上印出龟甲花纹或“福”字,祭拜过后或分给族人,或送给前来拜年的亲友。等等。  5.粄在语言中利用。粄在客家歌谣、谚语、歇后语中多有提及,有歇后语:“五角钱老鼠粄———无料欸”“三月的苎叶粄———极青(轻)”“猪肉包粄———有料(聊)”“蕉叶蒸粄———唔使帕(不用怕)”等;有童谣:“洋蚁子(蝴蝶)叶叶飞,阿母做粄女儿归。大粄拿给阿阿(姐姐)归,小粄留来逗老娣(弟弟)”;有谚语:“天井蒔田枉了秧,甜粄蘸糖枉了糖”、“有情好比糖搓粄,无情好比水捞油”、“爱食甜粄先熬糖,爱吃豆腐先磨浆”。这些生活化的淳朴语言,不仅道出粄的丰富味道层次,也说出了人们对日常生活的感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