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和邓稼先有可比性吗(杨振宁和邓稼先为同窗挚友)

“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

这是杨振宁荣获2021年感动中国人物大奖时的颁奖词,也是杨振宁人生最真实的写照。

杨振宁和邓稼先有可比性吗(杨振宁和邓稼先为同窗挚友)(1)

杨振宁

说到杨振宁不得不提起一个人,他就是“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

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这俩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杨振宁和邓稼先小时候就认识,后来成为同窗挚友,再后来都成为科学巨匠,誉满全球。

然而众所周知,俩人却都各有千秋,甚至可以说是背道而驰。

1950年,邓稼先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的第九天就迫不及待地启程回国。

(这是为何?)

而作为同窗挚友的杨振宁选择了继续留在美国,后来入了美籍。

(这又是为何?)

不管为何,但正因此他们此后的人生奔驰在了不同的赛道上。

1957年,35岁的杨振宁站在了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领奖台上。

而九年之后的1964年,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40岁的邓稼先居功至伟。

1986年,62岁的邓稼先因核辐射致癌病逝,而杨振宁于2017年加入中国国籍,并荣获202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大奖,如今他已经100岁高龄,但仍神采奕奕。

同为两位伟大的科学家,杨振宁和邓稼先的人生轨迹到底有何不同,是何种原因让他们做出了不同的选择,而最终真的是殊途同归吗?

共同的经历

杨振宁和邓稼先是安徽同乡,而且年龄相仿。

1922年,杨振宁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县县城。合肥在历史上是比较富庶繁华之地,但杨家家境一般,或者可以说比较穷。

杨振宁的曾祖父曾经当过县令,但是个清官,到退休时仍家无余财。而且杨家的祖籍本是安徽凤阳,是后来落户合肥的,是典型的外来户。

杨振宁和邓稼先有可比性吗(杨振宁和邓稼先为同窗挚友)(2)

杨振宁故居

但好在虽然穷,但杨家却一直非常重视教育。杨振宁曾祖父当过县令,自然是饱读诗书;祖父也是刻苦学习,考得秀才。

而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依然保持了杨家勤奋好学的家风,通过自身的努力成功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回安徽母校省立二中任教。

但当时省立二中的校风很坏,又无力改变,杨武之愤而辞职,后来到安庆在一所中学任职。

在历史上,安庆也称怀宁,杨振宁出生时父亲正是在怀宁这所中学任教,而这正是杨振宁名字中“宁”字的真实来源。

怀宁这个小城可以说是杨武之的难忘之地,在这里他一边教书,一边通过刻苦专研。

终于,在1923年,杨武之成功获取了美国公费留学的机会。

杨振宁和邓稼先有可比性吗(杨振宁和邓稼先为同窗挚友)(3)

著名数学家杨武之

这对杨武之甚至是对杨家而言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当然倍加珍惜。

很快,杨武之别妻离子远渡重洋,前往美国求学。这意味着家庭的重担就落在了杨振宁母亲的肩上。

在那个军阀会战,民不聊生的时代,一个女人独自带着孩子生活,其艰辛不言而喻。

杨振宁的母亲叫罗孟华,她和杨武之的婚姻是父母之命的旧式婚姻。她是一个很传统的女人,相夫教子,任劳任怨。

正因此,在杨武之远赴美国后,罗孟华勇挑重担,虽然生活颠沛流离,但她依然坚强无比。

母子相依为命,杨振宁4岁时,母亲便每天晚上教他认字,日积月累,不久3000个汉字便全部熟记。

生活虽然艰辛,但在杨振宁5岁那年,母亲依然为他请来了家教,开始了启蒙学习。

而另一方面,杨武之在美国也不容易。虽是公费留学,但很多费用也要自己承担,为此他不得不边打工边求学。

但好在艰难的时刻终于熬了过去,杨武之以优异的成绩获得芝加哥大学数学博士学位。

1928年,杨武之学成归国,受聘为厦门大学数学教授。

团聚的时刻是幸福温暖的,这一刻杨振宁终生难忘。从此杨振宁有了一个坚强的依靠。

6岁那年,杨振宁跟随父母来到海边名城厦门,在这里他开始接受系统正规的教育。

但不久,杨武之便接到了清华大学的聘书,一家人又北上,搬进了清华园职工宿舍。

杨振宁开始了在北京的学习生涯,也就是在这时他和邓稼先相识的。

并且开启了一段长达半个世纪的友谊。

邓稼先比杨振宁小两岁,1924年邓稼先出生在安徽怀宁县城外的白麟坂铁砚山房。

很显然“铁砚山房”大有来历,在邓稼先出生的两百多年前,邓家出了一位名人,这便是邓石如。

邓石如是一位大书法家,被誉为清代篆刻、书法第一人,友人曾赠其一枚四方铁砚,因此邓石如便以此命名自己的宅邸。

杨振宁和邓稼先有可比性吗(杨振宁和邓稼先为同窗挚友)(4)

邓稼先故居

但邓稼先对铁砚山房这样的祖宅完全没有印象,因为他8个月大就被抱到了北京。

父亲邓以蛰时任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全家人开始在北京定居。

与杨振宁不同的是,邓稼先出生时父亲就在两所大学同时任教,收入不菲,因此他从小就衣食无忧。

虽然邓家富裕,但仍以勤俭持家,正因此邓稼先的童年并不孤独,他可以与许多穷人家的孩子一起玩耍。

那么,杨振宁到底与邓稼先是何时相识的呢?

根据《杨振宁传》所载,小时候他们就在一起玩耍,爬树、弹玻璃球。

但笔者分析,他们相识应该是在中学时期。

杨振宁小时候虽然也在怀宁生活过,但邓稼先在8个月大的时候就被带到了北京。

在北京,杨振宁生活在清华园职工宿舍,而邓稼先刚到北京时住在中山公园后门附近,后来搬到丰盛胡同北沟沿甲12号。

这时,他们俩人在生活上并无交集。

直到1936年,邓稼先进入崇德中学,而此时杨振宁也在崇德中学就读,而且比邓稼先高两级。

正是在此时俩人相识,并且在数学和物理方面,邓稼先得到了杨振宁的帮助。

值得一提的是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和邓稼先的父亲邓以蛰作为都是有留洋背景的高级知识分子,而且是安徽同乡,并且在空间上有一定交集,那么他们彼此必然是熟知的。

早在杨振宁和邓稼先相识以前,他们就早已是好友。

但无论如何,不管是杨振宁还是邓稼先,1937年都是他们人生的一道分水岭。

“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寇的铁蹄践踏着华夏大地,北平形势非常危急,平静的读书生活瞬间被打破,杨振宁和邓稼先开始了一段艰难的求学之路。

崇德中学停课,在北平沦陷前,杨振宁一家开始了逃亡之路,先是逃回了合肥老家,在泸州中学,杨振宁继续学业。

然而很快南京大屠杀的消息传遍华夏,日军的飞机也开始对合肥进行轰炸,合肥再也待不下去,杨振宁一家不得不逃往大后方昆明。

这时,清华、北大、南开等知名学府也由长沙迁往了昆明。

杨振宁和邓稼先有可比性吗(杨振宁和邓稼先为同窗挚友)(5)

西南联大

杨振宁到达昆明后,进入昆华中学高二年级继续学业。

与杨振宁一家不同的是,此刻邓稼先一家还坚守在北平。

国破山河碎,北平沦陷后,邓稼先亲眼目睹了日寇的残暴和沦陷区民众的屈辱生活。

当时日寇规定,凡是中国老百姓见了日本哨兵,都必须鞠躬行礼,年少的邓稼先对此极为愤怒,每次遇见日本兵,他都绕道宁愿走冤枉路,也不愿向日本侵略者点头哈腰。

这种屈辱的生活让邓稼先由懵懂少年很快成熟起来,学习更加用功。

崇德中学停课后,邓稼先转到了志成中学继续学业。

然而此后发生的一件事,邓稼先一家不得不离开北平。

当时日寇规定,他们每占领中国一个城市,中国老百姓都必须拿着日本旗子上街游行,庆祝他们旗开得胜。

这件事情让邓稼先忍无可忍,有一次日寇又逼着中国老百姓上街游行庆祝他们的胜利。邓稼先心中顿时升腾起一团怒火,他将手中的日本旗子撕碎,并抛到地上用脚踩。

正好这一幕被日本汉奸发现,很快被告发。邓稼先一家不得不快速逃离北平。

在离开北平前夜,邓以蛰对儿子说:“稼儿,以后你一定要学科学,不要像我这样,不要学文。学科学对国家有用。”

这句话印入了邓稼先的脑海中。

要离开北平了,吉凶难料,邓稼先的母亲和几个姐姐哭作一团,而邓稼先没有掉一滴眼泪,他冷静地对弟弟说:“现在我只有仇恨,没有眼泪。”

1940年春夏之交,邓稼先一家离开北平,先到上海,暂住胡适家中,而后又乘船途径香港,再辗转到越南,几个月后才入国境到达目的地昆明。

在昆明,邓稼先进入到他四叔邓季宣任校长的国立江津九中学习,继续高二的学业。

很显然,虽然此时杨振宁和邓稼先齐聚昆明,但并不在同一所中学。

但不久之后,他们又聚到了同一所学校,这便是西南联大。

1938年夏,就在杨振宁到达昆明半年后,教育部宣布所有学生不需文凭,可直接报考大学。

当时杨振宁是高二学生,他在征得父亲同意后参加了高考,成绩名列第二。

杨振宁收到了西南联大的录取通知书,西南联大是由清华、北大、南开合并而成的大学,无疑代表着最高学府。

进入西南联大的最初,杨振宁选择了化学系,但随后又转入物理系。

相比杨振宁而言,邓稼先进入西南联大时已经是1941年了,他同样选择了物理系。

当时的西南联大可以说是名师荟萃,尤其是物理系,大师级的人物比比皆是。

物理学家赵忠尧,擅长实验;物理学家张文裕,擅长原子物理学;吴有训,电磁学;周培源,力学。

这些人皆是大家,另外还有像叶企孙、饶毓泰、王竹溪、霍秉权、朱物华、吴大猷、郑华炽、马仕俊、许贞阳等,在物理学界他们都是响当当的人物,都做出过突出贡献。

而且这些大家都有留洋背景,也代表着国际最高水平。

而对邓稼先而言,他更有大姐夫郑华炽教授的照顾,郑华炽当时是物理系主任。而且邓稼先进入西南联大时,杨振宁已经是一名大三学生,他也可以得到杨振宁的辅导。

总之在西南联大,对杨振宁和邓稼先而言是千年等一回的机遇,而且他们抓住了。

1942年,杨振宁在取得物理系学士学位后,又进入研究生学院学习,师从王竹溪教授。

值得一提的是,王竹溪教授是英国剑桥大学博士生毕业,婉拒多方挽留,依然回国。新中国成立后王竹溪教授任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而后还当过清华副校长。

就在这时,一则让杨振宁无比振奋的消息传来:清华大学考选公费留学学生,但物理系只有一个名额。

尽管如此,杨振宁相信自己的实力,欣然报名,结果也是令人欣喜的,他以优异的成绩胜出,获得留美机会。

出乎意料的是,就在杨振宁等待出国的间隙,他曾到西南联大附中任教,在那里他结识了自己一生的伴侣杜致礼。

杜致礼是国民党著名将领杜聿明的女儿,当时正在联大附中读高二。

1945年,杨振宁离开了祖国,踏上了赴美留学的征程。

而这一年,邓稼先也从西南联大必业了。而后他进入北大,当了一名物理系的助教。

当然,邓稼先也在积极准备赴美留学,1947年,他顺利通过考试获得了赴美留学的机会。

1948年,邓稼先也踏上了赴美留学之路。

邓稼先比杨振宁晚了三年,但他们到达了同一目的地美国。

同样是赴美留学,然而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却走到了十字路口,面临着人生一次最重要的选择。

不同的选择

到美国,杨振宁为了能拜在科学家费米的门下,选择了芝加哥大学就读。

而后又跟随科学家泰勒和奥本海默学习,泰勒在氢弹研究方面造诣很高,是最早发现氢弹制造原理的人;奥本海默的名字则是如雷贯耳,他被称为美国“原子弹之父”。

能师从世界上最顶点的科学家,这无疑对杨振宁日后的发展影响很大。

1948年,杨振宁获得博士学位,但他选择继续留在美国学习。

在美国的求学经历,对杨振宁而言可以说是如鱼得水。就在这时,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一家中国的餐馆里,杨振宁偶遇杜致礼。

杨振宁和邓稼先有可比性吗(杨振宁和邓稼先为同窗挚友)(6)

杨振宁和杜致礼

杜致礼当时刚刚20岁,独自在美国求学打工。两人互有好感,很快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而邓稼先到美国则选择了普渡大学物理系就读,在美国普渡大学不算出名,但物理专业却很牛。

普渡大学离杨振宁所在的芝加哥大学大约100英里,两人经常见面。

杨振宁和邓稼先有可比性吗(杨振宁和邓稼先为同窗挚友)(7)

杨振宁和邓稼先

在这期间,由于邓稼先的经济比较拮据,经常得到杨振宁的帮助。

1950年8月20日,仅用了一年零十一个月,邓稼先便获得了博士学位。

杨振宁和邓稼先有可比性吗(杨振宁和邓稼先为同窗挚友)(8)

接下来怎么办,或留或走?

很显然,杨振宁选择了继续留在美国。而邓稼先却做出了惊人之举:回国。

当时国际局势正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朝鲜战争已经爆发,邓稼先感觉到情况不妙,须尽快回国。

8月29日,即拿到博士学位的第9天,邓稼先就迫不及待地登上了回国的轮船。

的确,10月25日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后,由美国归国的大门便被关上了。

对此,钱学森便是最好的例证,在美国滞留五年才得以归国。

结果各有千秋

1957年,杨振宁的名字传遍了全世界,因为在这一年,年仅35岁的杨振宁摘取了这一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12月10日,杨振宁携夫人杜致礼前往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皇家科学院领奖。

杨振宁和邓稼先有可比性吗(杨振宁和邓稼先为同窗挚友)(9)

杨振宁和杜致礼

当然,此时杨振宁还没有入美籍,国人得到这一消息也是无比骄傲的。就在杨振宁在斯德哥尔摩领奖期间,他便收到了一封来之国内的信件。

寄信的人叫杜聿明,是他的岳父。

亲爱的宁婿:

我祝贺你获得诺贝尔奖。这是民族的,你要注意政治。

信件很短,但份量却很重,让杨振宁顿时陷入沉思。

不仅如此,当杨振宁获奖的消息传到国内时,在上海华东医院病床上躺着的一位老人说了这样一句话:“血汗应该洒在自己的国土上”。

说这句话的人不是别人,正是杨振宁的父亲,原清华大学教授杨之武。

然杨振宁向往科学的理想并没有停止,1964年,他顶着压力,怀着十分复杂的心情加入了美国国籍。

的确,杨振宁在科学的路上越走越远,硕果累累。

然而就在杨振宁在美国斩获无数,硕果辉煌的时刻,远在国内的邓稼先已经深入祖国大西北的芒芒戈壁滩,正在埋头苦干。

邓稼先回国后被安排到了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后来改为原子能研究所。

在这里,邓稼先工作了8年。

1958年,毛主席召开会议并确定成立了第二机械工业部,作为核工业的领导机关。而邓稼先被任命为中国原子弹理论设计的总负责人。

自此,邓稼先隐姓埋名,别妻离子,置身于大西北的芒芒戈壁滩,将自己的余生献给了祖国的核事业。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我国西北罗布泊爆炸。

杨振宁和邓稼先有可比性吗(杨振宁和邓稼先为同窗挚友)(10)

那一刻,邓稼先热泪盈眶,他觉得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而此时邓稼先才得以回家和家人团聚,见到了病床上的母亲,邓稼先心如刀绞。

但邓稼先的脚步并没有停止,又投入到氢弹的研制中。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

邓稼先再立新功,但他的脚步并还有就此停滞,依然置身于大西北的戈壁大漠之中,投入到新一代核武器的研制工作中,即中子弹。

1984年,我国第一颗中子弹爆炸成功,这是邓稼先人生的又一里程碑。

杨振宁和邓稼先有可比性吗(杨振宁和邓稼先为同窗挚友)(11)

邓稼先

但长期受到放射性物质的严重损害,致使他的健康出了大问题,甚至是致命的。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与世长辞,享年62岁。

自然,邓稼先的一生与诺贝尔奖无缘,没有红地毯,没有灯红酒绿,但他在国内却载誉无数,自然科学一等奖,五次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这些奖项,在国内自然是顶尖的。

终极:殊途同归

1971年,杨振宁第一次回国,26年前他离开时,新中国还尚未建立,而今一切都变了。

由于杨振宁是第一个回国访问的美籍华人科学家,可以说是中美关系的破冰之旅,因此杨振宁得到了周总理的接待并宴请。

杨振宁和邓稼先有可比性吗(杨振宁和邓稼先为同窗挚友)(12)

这次回国,杨振宁见到了父亲杨武之,岳父杜聿明,而除此之外在他的会见名单中,邓稼先列在了第一位。

在一次宴会上,杨振宁悄悄地问邓稼先:“听说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是有外国人参加了?”

其实这是杨振宁心中多年的疑问,而且截止到那一刻他并不知道邓稼先就是“两弹”的元勋。

杨振宁和邓稼先有可比性吗(杨振宁和邓稼先为同窗挚友)(13)

杨振宁和邓稼先

当然这个问题事关重大,邓稼先无法回答他,最后他从周总理口中得到了确切的答案。

当他得知邓稼先就是总设计师时,他的内心再也无法平静,悄悄的离开宴席,独自在卫生间里流泪。

这次回国给杨振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深深地感受到了祖国的温暖和亲人的关怀。

此后,杨振宁又多次回国探亲,并且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

杨振宁和邓稼先有可比性吗(杨振宁和邓稼先为同窗挚友)(14)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后的多年间,父亲杨武之离世、岳父杜聿明离世、好友邓稼先辞世、母亲逝世,每一次杨振宁都回国探望,参加吊唁。

尤其是邓稼先辞世后,杨振宁亲自到八宝山祭奠,热泪盈眶。

这一切注定杨振宁与祖国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正如他所有的:科学是无界的,但科学家是有国籍的。

2003年,杨振宁夫人杜致礼去世,一年后杨振宁与翁帆结为夫妻。

杨振宁和邓稼先有可比性吗(杨振宁和邓稼先为同窗挚友)(15)

杨振宁和翁帆

2017年,已经95岁高龄的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正式加入中国国籍,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如此,不得不说是殊途同归。

结尾

杨振宁和邓稼先为同窗挚友,并先后赴美留学,而后却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杨振宁当年为何没有回国,或许从中可以找到答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