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随想承载着太多遗憾和酸楚(听风听雨思故里)

白来勤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清明随想承载着太多遗憾和酸楚?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清明随想承载着太多遗憾和酸楚(听风听雨思故里)

清明随想承载着太多遗憾和酸楚

白来勤

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正值三月天,一番好风好雨过后,万物生长,一派"天清地明"之象。

提起清明,人们都停留在杜牧的那句“路上行人欲断魂”的伤感中。但清明其实是一年中最天朗气清的时节,春色美丽,最宜人们笑语盈盈地出门踏青去。有诗人为清明这日作诗,“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杨柳依依的柔软,人在秋千上的笑意,还有沉醉春风里的花,都是清明春意盎然的证据。

清明三候

一候桐始华丨白桐花开始绽放花蕾

二候田鼠化为鹌丨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

三候虹始见丨雨后的天空中可以见到彩虹了

【漫话清明习俗】

清明节虽在公历四月初,却是农历的三月份一个节日,在此之前的几天,还有一个节日,叫“寒食节。”寒食有凄风苦雨,以断火、冷灶为气氛。早时民俗中的断火三日,其实是为了清灶,以新火换旧火。三天不用火,吃冷食以清理肠胃。寒食节以前盛行,在山西、内蒙古一带,人们要吃一个月的冷食。后周举在并州(今山西的大部及河北、内蒙古、陕西的一部分)做官,进行了改革,定寒食节为清明的前三天。东汉末年曹操也认为三天寒食有损健康,曾明下令禁止过寒食节。唐宋时,减为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联在一起,逐渐合而为一。据《燕京岁时记》载:“清明即寒食,又禁烟节。古人最重之,今人不为节。但儿童栽柳,祭扫坟墓而已。”寒食节的大部分习俗,是围绕吃冷食展开的,南宋诗人林和靖的《山中寒食》即可证之,诗云:“方塘波静杜蘅青,布谷提壶(鸟名)已足听;有客初尝寒具罢,据梧慷复散幽经。”诗中说的“寒具”就是“馓子”,一种酥脆精美的油炸面食,是古时寒食节的常用食品。宋庄季裕《鸡肋篇》云:“馓子,又名环饼,即古之寒具。”

清明节,民间有扫墓的习俗,每年清明,人们都会身着素衣,去山中探望过世的亲人。他们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捧花,低声细诉对亲人的思念。但唐以前,都是在寒食节扫墓。白居易《寒食野望吟》云:“鸟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寒食节扫墓,来源于上古的祀祖节,唐玄宗立寒食节为祀祖节,后人把寒食节与清明节结合到一起,寒食扫墓也就成了清明扫墓了。扫墓祭祖,此为依据,古时的寒食、清明节有禁火的习俗,即寒食节禁火,清明节点火,禁火,是说管理火的司烜氏,在这个季节告诉人们,要把火管理起来。禁火,是为了“出火”。三月出火,天象有火星的出现,到了春耕春播的季节,说明古时人们对火星的崇拜,但历史上,有忠义之臣介子推被重耳烧死在介山的事件,人们把禁火附会到了他的身上,是为了纪念他。据民间传说,齐国公子重耳登上国君之位后,跟随他的很多人们都得到提拔重用,独曾割股肉让他吃的介子推重耳未给封赏。重耳醒悟后,遍寻介子推不见,原来介子推已背着老母躲进深山老林了。为了逼其出山做官,重耳下令烧毁山林,介子推宁死不下山来,背着老母被烧死在一颗树下,重耳发现他背后的树洞里有件东西,掏出一看,是一片衣襟,上写血诗,诗云:“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做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愿政清明复清明。”显然,这首诗是后人所作,是把一种美好的愿望寄寓成诗,附会到历史的事件中,也许不少人还不知道,介子推割肉奉君的地方就在今天的西安东郊灞桥区白鹿原一带,这里有个村落叫“孝王村”,据说这就是因此而得名的。原来孝王村的村民见介子推割肉奉君,好生不忍,便将自家的牲口宰杀以供重了食用。重耳不愿农人将牲口杀而酬劳自己,村人便谎称是“老死的牲口”,不是“专门为他宰杀的”,是“脏伐肉”(即将牲口的尸体经过高温烹煮脏东西已被讨伐干净的肉)。重耳这才答应食用。后来孝王村的人也真以卖“脏伐肉”为赚钱的门路了,名声大振。

清明时节,大地回春。在这万物生长的季节,人们纷纷脱下棉袄,走出居室,三五成群到乡野山间散心,一冬的沉闷一下子便烟消冰释,谓之“踏青”。“早是伤春暮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内官初见清明火,上相闲分自打钱;紫陌乱嘶红叱拔,绿杨交映画秋千;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火似昔年。”这首写《长安清明》的古诗中,把人们清明节春游的盛况描绘得栩栩如生。点出了踏青、扫墓、插柳、蹴鞠(白打)、荡秋天、放风筝的风俗。踏青,就是春游,清明时节,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在这明媚的春光里,人们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饱赏大好河山之美,留下不少诗篇。如诗人吴惟信在《苏堤清明即事》中写道:“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写出春游的人为数不少。宋伯仁的《清明插柳》诗:“清明是处插垂杨,院宇深深绿翠藏,”说的是插柳风俗。

此时人们还乐于荡秋千。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杜甫的《清明》诗中“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写的是踢球、打秋千锻炼身体的习俗。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青团子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正因为如此,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间食俗中显得格外重要。

现在,清明又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的节日。清明这天,青少年们祭扫烈士墓,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学习先烈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德,为振兴中华,建设祖国而努力学习和工作,同时,各级有关部门在清明节其间,广泛发动和组织群众掀起绿化祖国的高潮,栽花种果,植树造林,开展各种利国利民的活动。

今年因情况特殊,各级政府发出禁止集体性祭扫祭奠、提倡文明祭祖、网上祭奠的通知和倡议,也是与时俱进过清明、对个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文明进步表现。

作者简介: 白来勤,西安人,系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金融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陕西省文学艺术创作人才“百人计划”首批签约作家,出版有诗集、散文集、长篇小说及社科专著多部。作品多次获中国散文学会、中国小说学会及省级以上文化学术组织的奖励,多篇散文作品入选一些省市的高考、中考试卷或模拟试卷和教辅资料、特色教材。

《陌上风文艺》

主办:金穗文学社

主编:王新靖 杨新刚

主创:白来勤 亦凡 杨崇德 淡雾 王安之 苏银东 毕琼 孔凡勇 白春业 完颜蕙蕙

编辑:单连强 朱婧 滕悦 赵曙光 许冉冉 郇长亮 崔吉皓

信箱:shirihe@foxmail.com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