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吃热饭就牙疼怎么回事(吃了不疼撒了疼)

文|崔广勋

10月31日,世界勤俭日。

在我们沂蒙农村,勤俭不称简朴也不叫节俭,叫“会过”。

回顾自己大半个人生,大大小小当过六个单位和部门的负责人。

由于土里刨食的苦日子造就的传统抑或习惯,日常经营管理,都是把公家的日子当私家的算计着过。

虽谈不上口语讲的“抠门”或书面写的“吝啬”,但往往会被人以“小气”论处,换言之,就是“不大方”。

至于是否被冠之格局不大、视野不宽、站位不高,就不得而知了。

一吃热饭就牙疼怎么回事(吃了不疼撒了疼)(1)

在对外接待就餐时,自己一般都以“不会点菜”而推脱。

推辞不掉偶尔点一次,但看看动辄几十元一个的菜单,往往心疼得“咬牙”,于是点的没有“硬菜”,大都上不了台面。

其实,谁都清楚,点菜无所谓会不会点,只要荤素搭配,捡贵的点,点的菜一般都好吃。

无论公场私场,偶尔菜上多了吃不了,都要打包——尽管在有些人看来不大体面。

因为从小奶奶就灌输我一句话:“东西都是汗珠子掉下来摔八瓣换来的,吃了不疼撒了疼,糟蹋了‘伤天雷’”

——大概也许是伤天理、挨雷劈的意思。

如今生活富裕了,父母依然保持“会过”的品格,自食其力,粗茶淡饭,省吃俭用。

吃饭时不小心食物掉在地上,凡是成块能够捡起来的,都要用水冲冲放到嘴里,且自嘲地说:“不干不净,吃了不得症。”

大半辈子努力,也算过上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生活无虞的日子,但我家吃饭从不讲究四碟八碗,保持着吃多少、做多少的习惯;

即使偶然剩了饭,冰箱里一放,下顿照样热着吃,丢了觉得可惜了。

至于剩饭剩菜里细菌、亚硝酸盐究竟对身体有多大影响,没有太过考究。

一吃热饭就牙疼怎么回事(吃了不疼撒了疼)(2)

生在乡村、长在田野的人,不论后来成为白领、高官还是大款,都不可能轻易浪费食物的,除非“面子”、虚荣心作祟或心理变异。

因为那食物极度匮乏、穷困潦倒岁月留下的烙印,永远不会磨灭、消失……

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沂蒙乡下的主食,是糊涂(稀饭)、煎饼(干粮)。

糊涂是少许玉米面掺和地瓜干面,放上地瓜做的俗称“地瓜糊涂”。

做地瓜糊涂时,怕地瓜皮浪费可惜了,是舍不得去掉皮下锅的。

每当吃到地瓜皮时,我们兄妹都眉头皱着不想下咽。

父亲见状,都要没好气地吼上一句:“吃了皮也药不死你!”

吓得我们只好眼一眯、脖一缩,把地瓜皮强咽下去。

一吃热饭就牙疼怎么回事(吃了不疼撒了疼)(3)

煎饼同样是地瓜干掺和少许玉米或高粱做的,渣渣乎乎、苦涩难咽。

当时,孩子们最美好的憧憬和向往,就是能天天吃上麦煎饼。

每年新麦子下来,家家户户要烙一次纯麦煎饼用于晒酱。

家境好点的孩子,只有这时才能吃上一顿纯麦煎饼“过过瘾”。

记得有一年我抓住“机遇”,狼吞虎咽接连吃了四五个麦煎饼。

上半夜胃里发撑发胀难受得直打滚,下半夜又翻江倒海上吐下泻。

气得父亲没心疼我不舒服,而是一个劲抱怨那几张麦煎饼吐出来白费了。

不怕您见笑,类似“没出息”的事还有许多——

一吃热饭就牙疼怎么回事(吃了不疼撒了疼)(4)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们那里大米是稀罕物。

哪家偶尔倒换几斤,是不舍得做大米干饭或大米稀饭的,主要用来烧“米茶”,即不做糊涂时,在锅水里放上两三把大米(用来改水味),米熟后喝着米茶吃煎饼。

一天晚饭,为了能多吃到点米粒,我连喝四大碗米茶,十一二岁的我夜里竟尿了床。气

得与我在场院“通腿儿”的远房大哥,一脚把我踹到床下。

那狼狈相,如果当时有视频,肯定能成为热搜头条。

每年收了花生后,每户都要带壳留下二三十斤放在笼子里藏于墙旮旯做种子。

“不怕搂着,就怕瞅着”。

一年冬天,我和弟弟发现了藏匿花生之处。

每天放学后,一见没人就偷偷摸摸将手伸到笼子里抓两把,寻个没人的地方吃,且避开对方,各自行事,心照不宣。

一吃热饭就牙疼怎么回事(吃了不疼撒了疼)(5)

第二年开春种花生时,父母见笼子空空如也,起初以为被老鼠盗了。

仔细一看没有老鼠的痕迹,细一琢磨才明白我和弟弟就是“老鼠”,气得吹胡子瞪眼自不必说,后来借了五六家才把花生种凑齐……

其实,这也见怪不怪,在那个食品短缺年代度过童年的人,没发生过几桩这类的糗事是不正常的。

相信看过电视剧《父母爱情》的人,一定会为几个孩子半夜起来偷吃桃酥的画面忍俊不禁。

一个守备区司令的孩子尚且如此窘迫,我们农家子弟的境遇可想而知。

近日看到一则数据令我触目惊心、唏嘘不已:

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总量达到3500万吨,可以供养一个3.5亿人口的国家一年。

而诸如小学生因味道不合口将所有午餐倒进垃圾桶等浪费粮食的负面新闻,也不断见诸媒体。

在食堂、饭店等场所,浪费食物现象更是比比皆是、司空见惯。

一吃热饭就牙疼怎么回事(吃了不疼撒了疼)(6)

“世界勤俭日”,是对勤俭的呼唤;

“世界粮食日”,是对节约的倡议;

“光盘行动”是对珍惜的引导。

物质充裕不是浪费的托辞和借口,节约粮食也与贫富无关。

它是一种素养和美德,是一种操守和品行,是对劳动和付出的尊重。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明末朱柏庐的这句话,不仅应该镌刻于每个人的脑际,更应落实到每个人的行动,与文明握手,与陋习告别

——拒绝舌尖上的浪费。

乡间俗语往往富含哲理。

我奶奶的那句“名言”——“吃了不疼撒了疼”,也值得深深体味……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